孩子犯錯時,吼叫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給孩子留下永久性的創傷。
請努力控制情緒,告訴孩子錯在哪、為什么,以及“我愛你”。
作者 | 李核桃
早上催女兒上學,出門前她磨磨蹭蹭的。
我忍不住大吼:“快點!”
女兒嚇得一激靈,說:“媽媽,你把我的心都吼碎啦……”
這讓我想起昨天晚上,我為她講的《大嗓門媽媽的故事》。
故事中,小企鵝被媽媽吼得“四分五裂”,企鵝媽媽走遍全世界才找到孩子的殘體,用針線縫好。
藝術可以用夸張的方式修復孩子的軀體,但在現實中,我們又怎么修復被吼傷的孩子呢?
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專家托德老師認為,小企鵝身體裂開的六個部分,分別象征著孩子的六種心理特征:
注意力,軀體感覺、安全感、語言、自我評價和情緒。
吼對孩子的傷害是由表及里、多方面、多層次的。
大人每一聲吼,都烙印在孩子心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
你越吼,孩子越笨
看過一個輔導作業的視頻,孩子一開始只是不理解題意。
媽媽吼著讀了一遍題。
每讀一句就反問孩子一句什么意思,懂了沒?
每問一句,吼聲就高幾個分貝。
當她讀完最后一句問題時,孩子已經懵了,握筆坐著一動不動。
媽媽更來氣了,一邊吼一邊恨鐵不成鋼地數落,聲音更大,語氣更急切。
眼看媽媽就要“火山爆發”,孩子急忙念了一遍題目應對。
可情急之下,她把題目中的“一根”讀成了“兩根”。
媽媽氣得連呼頭疼:怎么這么笨呢?
吼,常導致大人越吼越生氣,孩子越吼越迷糊。
托德說:
“企鵝的腦袋代表著注意力。
父母發脾氣時,孩子會變得六神無主不知所措,注意力一點都不集中。
他們根本記不住你說的內容,只會記住你兇過他。”
美國心理學家將父母超過85分貝的吼叫聲放給7~10歲的兒童,讓他們寫下吼叫的內容,只有13.3%的孩子能寫對。
吼叫,與其說是一教育,不如說是一種暴力干擾。
孩子的注意力都在大人的憤怒上,根本無法集中精力感知語言信息。
越吼,他們注意力越難集中,看起來越笨。
你越吼,孩子的身體越“痛”
知乎網友@BEAKHYUN曾這樣描述被吼后的不適:
“只要父母吼我,我就會有緊張感,然后下意識的掐自己的手,總是會掐破皮或者流血?!?/span>
“想自殺,為了控制情緒我就只能做類似自殘的行為……”
吼叫是有力量的。
表面看來,吼叫沒給孩子造成任何身體傷害。
但實質上,孩子所感受到的傷害不僅是心理上的,還有生理上的。
就像被吼之后的企鵝,他的肚子飛到大海里,這象征著孩子的腸胃翻江倒海,身體很難受。
美國密歇根大學一項實驗表明,情緒受傷和身體疼痛感,在大腦的區域反應圖示非常相像。
所以人的情緒受傷時,身體也會呈現一系列痛苦反應:
胸悶、頭疼、食不下咽、腹脹、消化不良、腹痛……
這種痛苦比挨打更難過。
挨打的傷痕是看得見的,但父母發脾氣時留下的傷卻非常隱秘,孩子有苦難言,痛苦加倍。
你越吼,孩子越沒有安全感
小學生曾在作文中這樣描述媽媽發脾氣的樣子:
“頭發直立,像一根根金光閃閃的黑色針,感覺隨時都要扎在你身上?!?/span>
“脖子伸得老長,像一頭正要吃野果子的長頸鹿?!?/span>
“眼睛最可怕,瞪著你,就像噴出一條條火蛇,要把人燒死?!?/span>
“那對黑色的眉毛豎起來,像兩把劍,好像隨時都要刺穿你?!?/span>
“最可怕就是那張嘴了,現在就像是火山噴發了一樣,說出的一句句話,像火焰,能把人燒死……”
暴吼中的人就像怪物,無論頭發、脖子、眼睛、眉毛、嘴巴,都能置人于死地,令人毛骨悚然。
這個“怪物”,竟然是孩子最信賴的父母。
連父母都如此可怕,還有誰能拯救他?
你永遠無法想象,孩子被吼時內心多么害怕。
繪本中,企鵝的翅膀飛到老虎身上,意味著孩子的安全感已經被破壞。
他內心想要緊緊地抓住另外一個強大的人來保護自己,尋求安全感。
而被吼大的孩子,小時候缺乏安全感,長大后也會復刻家長的壞脾氣。
演員陳喬恩不止一次被批評“情商低”“脾氣暴”,連合作演員都不爽她。
媽媽經常吼罵她,以至于她到成年時,提到媽媽仍然是一臉驚恐,全身處于警戒狀態。
很多脾氣暴躁的成年人,其個性的源頭,都能在家長身上找到端倪。
小時候被吼得缺乏安全感,長大后他就會用壞脾氣武裝自己,傷人又傷己。
你越吼,孩子越不說話
生活中常見到這樣的孩子:大人一吼他,他就不吭聲了。
其實,孩子不是無話可說,而是攢了一肚子話說不出來。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明:
小時候經常被父母吼的成年人,其大腦中韋尼克區和前額葉之間的連接更少。
連接越少的人,語言理解能力越差,表達能力越差。
心里苦卻不會表達的孩子,被吼后連辯解能力也消失了。
正如小企鵝,他的嘴已經被插到了高山上,語言被禁錮,剩下的只能像山一樣沉默。
網上看到一個男孩亂扔玩具,媽媽吼著讓他撿起來。
他無動于衷,不撿也不理。
媽媽覺得孩子沒聽在心里,吼得更大聲了,直至把男孩吼哭……
越吼,孩子越不會說話,心里積攢的負面情緒越多。
久而久之,那些沒說出來的話就被攢成一座“沉默的冰山”。
表面無害,不快的情緒卻在冰水下不停蓄積,萬分兇險。
華爾街日報一項調查表明:
吼叫式教育里長大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有行為問題和抑郁傾向。
被吼后不說話的孩子,誰也不知道他內心深處藏著一個怎樣可怕的自我。
你越吼,孩子越自卑
被吼的當下,孩子怎么看待自己?
網友@銀行小能手說:
“從小被吼到大的我,逐漸發現自己是討好型人格,總忍不住希望別人喜歡我。
如果別人不喜歡,我就會很難過,特別討厭自己?!?/span>
可這么渴望被喜歡的她,卻找了一個愛罵人的老公。
她竟然覺得被罵很正常,忍不住去道歉、哄他。
企鵝的尾巴象征著孩子的自我評價,可被吼后,卻被扔在嘈雜的大街上。
好多人對著尾巴指指點點,象征著孩子不斷地被否定,最終變得懦弱和不自信。
被吼大的孩子,內心既脆弱又敏感。
脆弱的他,一遇到沖突就逃避,不敢與人正面交鋒。
敏感的他,又特別在意別人的感受,唯恐別人對他出言不遜,只好無底線討好,哪怕是對自己口不擇言的人。
心有不甘卻只能暗自生悶氣,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全球暢銷書《原生家庭》一書說:
“言語虐待不僅嚴重損害了你作為一個可愛的、有價值的、有能力的人的正當的自我認知;
還會對你的生存方式及價值產生必然的負面預期。”
被吼的孩子,會將父母盛怒之下說出來的話逐漸內化。
父母吼他“你如何不好”,他便覺得“我如何不好”,變“你是”為“我是”,形成自卑的基礎。
你越吼,孩子越叛逆
電視《老爸當家》中的杜杜,換鞋時不小心碰到懷孕的媽媽,爸爸二話不說把她一頓吼。
委屈的杜杜,跟爸爸大吵一架后離家出走了。
她出門遇到一個男生,三言兩語就跟著人家去了酒吧。
喝得醉醺醺時,她賭氣說:我也給他懷一個!
才16歲的女孩,竟然以賭氣懷孕的方式抗議爸爸的吼罵!
這種傷父母又傷自己的抗議方式,未免太讓人心痛!
孩子小時候,父母吼兩聲,他只能用哭和不吭聲表達抗議。
可等他長大了,有力量了,就會想法設法逃避大人的吼叫。
正如小企鵝在心靈經受了打擊以后,自然想要逃走了。
可他沒有方向,沒有力量,沒有經驗,他的雙腳走著走著,就迷路到了荒蕪的沙漠中去了。
李玫瑾教授就特別不贊同對孩子大吼大叫:
“不然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變得特別叛逆?!?/span>
吼叫聽多了,孩子也麻木了,越發不愛聽。
為了逃避家長的吼罵,孩子動輒離家出走,向外面的社會索愛。
即使在外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也好過在家被最親的人傷。
網上看過一個問題:吼完孩子你后悔嗎?
幾乎所有人都后悔了。
孩子這么可愛,被吼后還不記仇,我們怎忍心將自己的壞脾氣加諸于他們?
你的每一聲吼、每一句辱罵,都會刻在孩子心里,他用盡一生也難以修補。
與其孩子痛苦、父母吼了又后悔,不如從現在開始戒吼。
(1)記錄自己發脾氣時的樣子
《超級育兒師》里有一個媽媽,經常對孩子大呼小叫。
育兒師就把她帶到一個實驗室,里面放滿了音箱。
然后關掉燈,讓媽媽親自聽自己的吼叫聲。
聽到第一聲吼,媽媽就嚇了一跳:原來孩子被吼時,是這么害怕。
隨著音箱里不斷傳來她的吼叫聲,她慢慢蹲了下來,滿臉淚水。
改變,始于覺察。
雖然她明白吼孩子不好,但從未親自體驗過被吼時的感受,脾氣上來時仍然控制不住。
這次體驗后,她果真慢慢變得耐心起來。
即使遇到孩子不配合,也會想辦法去說服,而不是“吼服”。
記錄發脾氣時的樣子,才能形象感知孩子被吼時的心理,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
這點我深有同感。有一次輔導女兒寫作業,我忍不住吼起來。
老公拿了一面鏡子放在我面前:“看看你發脾氣時的樣子。”
鏡子里的我,眉毛倒豎,眼神猙獰,脖子伸得老長,嘴巴一張一合都是歪的,既丑陋又可怕,我就吼不下去了。
從此只要一開始輔導作業,女兒就拿一面小鏡子候著,雖然滑稽,但的確奏效。
(2)為自己的情緒設置“暫停流程”。
如果實在壓不下自己的情緒,那就在發脾氣前,為自己的情緒設置“暫停流程”。
托德老師給出兩個步驟:
1.這件事,孩子真的罪不可恕嗎?
2.對自己說:我可以發脾氣,但等我離開10分鐘以后,如果我還生氣,那就再說吧。
這樣的提問、等待,能最大程度地消解情緒,降低對孩子的傷害。
(3)如果沒忍住吼,事后及時向孩子道歉
多倫多大學一項研究表明:
父母控制情緒雖然對孩子有益,但怒火卻沒發泄出來,長期的壓抑會讓父母感覺更糟。
而這種不爽的感覺帶到親子教育中時,對孩子同樣無益。
所以,如果忍無可忍沒壓住脾氣,那也毋須自責,否則會給自己更大的情緒壓力。
事已至此,不妨待自己平靜之后,及時向孩子真正道歉,就像繪本中的企鵝媽媽一樣。
可以講述自己發火的原因,并指導孩子下次如何改正。
道歉是為了讓孩子明白:發脾氣≠不愛他。
及時修補,好過孩子用余生自行愈合。
《正面管教》告訴我們:
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父母善待孩子的一舉一動,才能給孩子提供高質量的教育。
即使生活辜負了你,也請盡量控制一下脾氣吧!
點亮「贊吧」,愿每位父母都能照顧好自己的心情,給孩子一個健康溫暖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