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朋友帶兒子來家里玩。
10歲的小家伙乖巧懂事,在吃飯的時候,幫忙搬凳子,拿筷子。
即便這樣,兒子在飯桌上仍被父親罵哭了兩次。
一次是父親嫌兒子飯前飲料喝得太多;另一次是父親罵兒子沒有眼力勁,沒在老父親喝空的茶杯里及時蓄水。兩次挨罵,兒子都低著頭默不作聲,只是偷偷抹眼淚。
可能覺得兒子折了自己的面子吧,父親更來氣:“你一個男孩子眼淚咋那么多,從小就這么窩囊,以后還能指望你干啥大事?”
憤怒間,父親甚至要抬手打兒子。兒子那下意識地躲閃,至今想起來都讓人心疼。
其實,我知道朋友一直都很愛兒子,也非常關心兒子的教育,為兒子花大價錢報了各種培訓班,但看著孩子委屈卻不敢反抗的樣子,我還是很難受。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在家里常受委屈的孩子無疑是不幸的,他們的背后往往站著一個或一對易怒的父母。
1、父母壞情緒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大
臨床心理學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生活的環境有太多不和諧,大人說話總是很難聽,情緒總是很極端,那這個孩子的大腦杏仁核部分就會形成防御,導致孩子發育遲緩,進而影響孩子專注和學習的能力。
其次,長期處于父母壞情緒中的孩子由于恐慌不安,即使長大后也會缺乏安全感,不夠自信,喜歡過度自省。他們總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承載了過多情緒垃圾的孩子,還容易形成緊張,膽小,敏感,極端,暴躁的性格。
俞敏洪也曾指出:“父母控制情緒,理性地跟孩子交流溝通,孩子才能養成心平氣和的情緒,才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困難,挫折和失敗。”
可能,也有父母說,我從來不打罵孩子,只是生氣時不理他罷了。其實,冷暴力同樣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
2、冷暴力亦是懲罰
還記得,那個被網暴,貼上“女孩因為沒買成手機,當街毆打親生母親”標簽的女孩嗎?
視頻里我們看到的是女孩坐在媽媽的電動車后座,情緒失控,不停地用拳頭砸媽媽戴頭盔的頭。
而實際情況是,女兒看到自己被圍觀和拍攝,催促媽媽趕緊走,可是原本推著電動車要走的媽媽,突然就停下來不走了。任憑女兒怎么哀求,催促,哭鬧,坐在車座上定住了般紋絲不動。
見媽媽不走,而拿手機拍攝的人越來越多,女兒終于情緒崩潰,瘋狂掄起拳頭砸向媽媽。
對此,親子關系作家劉娜說:
媽媽看不見孩子的需求,聽不見孩子的呼救,更不想把孩子從恐慌中解救出來。她借助眾人的惡言,狠狠地懲罰著自己的孩子。
女兒不愿意被眾人釘在恥辱柱上,她盼望媽媽趕緊帶她逃離審判現場。而媽媽用看似的沉默和無辜,實則是用冷暴力讓女兒跌落被圍觀的惡意中。
有心理專家說過,冷暴力最大的傷害,不是逃避和不交流,而是將受害者置身于更孤獨,更絕望的恐慌中。
所以,很多時候,父母的冷漠,麻木和無動于衷,更容易成為孩子情緒崩潰的導火索。
生活中,我們常有父母抱怨:我工作壓力那么大,在單位要看領導的眼色,要加班,回家還得伺候一家老小,輔導孩子功課,哪有那么多好心情?
確實,人生多有不易!
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戒掉情緒,也無法在憤怒與平和的情緒中隨意切換,但事實上,我們無法控制情緒的根本原因,卻常常是因為我們內心住著一個憤怒的小孩。
3、易怒父母內心的憤怒小孩
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在《怒氣與攻擊》一書中說:
“憤怒,來源于我們內心隱藏的怒的潛質?!?/span>
所以,我們雖然易怒,但孩子并不是導致我們發怒的源頭。我們易怒的根本原因,卻在于我們的體內本身就藏著一顆憤怒的種子。
這些隱藏起來的憤怒,是我們早年未被養育者滿足,而現在自己又沒能力解決的心理創傷。它們在每個失控或無力的瞬間,就像扳動了扳機一樣被激活。
我們無意識發泄情緒的背后,不過是希望孩子看見自己的辛苦,理解自己的付出,從而更聽話,懂事。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不斷強迫自己重復體會曾經憤怒的感受,潛意識里,是想要扭轉那未被看見過的痛苦經歷。
就像關系心理學家所說的:
“嚴厲只是父母用來掩飾脆弱的一個工具,深層次的原因是父母的'內在小孩’還沒有長大,童年時在自己父母那里經歷的創傷協同塑造了如今嚴厲的表現。”
所以,面對孩子時,我們首先思考的也許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真實地面對自己,承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缺陷與局限,而后才是選擇教育子女的方式。
4、別把孩子當成情緒的垃圾桶
這個世上,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
但因為愛,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蛻變,不再將孩子當成自己情緒的垃圾桶。而這恰恰需要作為父母的我們:
1)尊重,把孩子當做成人來對待;
教育的入口,首先是尊重。
尊重,需要我們父母放下大家長做派,如實地看見孩子的獨特和殘缺,積極地關注他的傷痛和困惑,真實地和孩子交流,像尊重一個成年人一樣尊重他,而不是一直把他當做一個弱小不懂事的孩子,甚至僅僅只是自己生命中的一個附庸。
2) 包容,接納孩子的全部情緒;
還記得,寒假,我家上大學的神獸回籠后,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是抱著手機聊天,打游戲,就是對老母親的一日三餐挑三揀四。
怒火中燒的我不禁掩面嘆息,但此時,那些讀過的心理書籍,聽過的教育課程一時半會都找不到用武之地。
就在我焦灼上火的瞬間,腦海里不經意閃現出,曾經青春期叛逆的自己跟母親對著干的場景。而母親對待我的方式,一直都是無條件地包容。
帶著與母親相處的覺察,我跟女兒交談了一個晚上,才知道她因為基礎知識薄弱,在校學習壓力大,想在假期好好放松幾天。
理解了女兒無所事事和不求上進背后的焦慮,我不再責備和說教。于是,被看見和接納的女兒,幾天后便自覺捧起書本,認真學習并開始為全家洗手做羹湯了。
我想,這就是父母榜樣的力量吧。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也需要時時重訪童年,放下身段,捧出真心,共情孩子的感受,用無條件的接納,完成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滋養。
3)允許,給問題留出空間;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不能接受孩子身上出現了“問題”??赡苁歉改竿映升?,望女成鳳的期盼過高,才導致對孩子的容錯率降低。
但“問題”本身也是有“生命”的,也有從萌芽到消亡的過程。而父母需要尊重事實,給孩子身上的“問題”留出一定的空間,而這個過程正好是孩子自我成長的一個契機。
所以有時候問題不是很嚴重時,父母不妨讓“子彈”飛一會,而不是急吼吼的說教。
4)如果失控,請及時和孩子修復關系。
很多道理,說起來都懂,可做起來并不容易。就像有人說,學了很多心理學知識,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我們大多數父母,都奔波在生存和生活的雞零狗碎中,難免有情緒化的時候,可往往情緒失控的那幾秒,卻成了壓垮孩子的那根稻草。
如果,我們當時沒把握好自己的情緒,面對孩子失控了,請過后誠懇地和孩子道歉。不妨找個安靜的地方,和孩子解釋剛剛為什么會發脾氣,嘗試讓孩子原諒自己,并及時修復和孩子的關系。
我想,隨著時代的發展,父母早就不能高高在上,也不只是簡單粗暴地指導、要求、命令和責備,而是需要有溫暖、耐心、設身處地的陪伴和傾聽。
共勉。
作者:李莉,天空永遠蔚藍簽約作者,一個愛上精神分析,喜歡用心理視角講親子、聊感情的中年老女孩!本文經作者授權,在本平臺原創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