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最好的社交方式,并不是請客吃飯、送禮,而是以下三種
中國社會是一個關系社會,在人際交往的過程當中,關系、人情尤其是我們文化當中所特有的“面子”都是十分值得注意的重點。所以在許多人看來,想要和他人搞好關系,就最好要懂得以這些方式去與他人交往,無論是“投其所好”還是“暗送秋波”,都不失為一種拉近彼此關系的方式。與此同時,作為接受的一方,人們也比較認可那些通過請客吃飯等方式,在飯桌上請求自己幫助的途徑,認為這樣的方式比較“柔和”,同時顯得對方比較“了解世事”,自己也更加傾向于在這種情況下幫助對方。在長達千百年的時間當中,中國社會形成了這樣一種“你情我愿”的自洽交往方式,與此同時這種與他人建立聯系的手段,也被看做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社交能力。然而,從社會交往心理學角度來看,最好的交往方式卻恰恰不是請客吃飯以及送禮,而是另有其他途徑。中國傳統文化,甚至是整個東亞的文化模式,都是比較講究內斂、含蓄的,在一些意思的表達上,人們會盡可能的將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以一些不太明顯的方式透露出來。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將彼此心中想要表達的內容化作一種雙方都能夠理解的符碼,以特殊的方式進行傳達。這樣的特點使得在一些事情上,人與人之間可以避免許多尷尬的場景,從而達到一種妙不可言的交往效果。
比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以“今晚月色很美”為一種“暗號”,表達自己對他人的喜愛之情。當然,假如雙方難以就某些內容達成一致,那么這種溝通和交往就是無效的,這種含蓄內斂反倒會成為一種“兜圈子”。所以在社會交往過程當中,對于處在中國社會當中的我們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入地了解他人,懂得對方的長處和優點是什么,之后根據這些特長,有針對性與對方進行交往。人都是情感動物,當他人發現自己是被對方深刻理解的時候,常常就會打開心扉,放下心底的防備。如此一來雙方的關系就會“更上一層樓”。比如著名的成語“洛陽紙貴”背后的典故:《三都賦》的作者左思原本就是一個書生,即便是寫了如此佳作,也苦于無人欣賞拔擢,混跡于普通人之中。時任洛陽官員、文筆出眾的張華看到《三都賦》之后,認為該文及其有文采,且內容精練、博古通今。作為西漢名臣張良的后人,他也十分樂意提拔晚輩,于是表示:此文十分出眾,可同《兩都賦》、《二京賦》齊名,只不過作者尚且沒有太大的名聲,所以并未為人所熟知。此話一出,人們爭相開始購買《三都賦》來讀,一時間洛陽城的紙張都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這就是理解他人、恰當表達以及與人為善的重要性,有時正是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可能你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就能夠達到一個很好的狀態,就是因為對方發現你看到了其身上的優點。人們的社會交往一般是建立在社會身份之上的,社會身份就好比外在的一種標志和象征,會在人們產生實質上的交往之前就對人們的情緒產生一定的引導。比如說劃分不同人群社會地位的一些標志:所擁有的資本多少、所處的地位高低或者是在社會當中的聲望,都會導致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差別。所以對于某些自認為社會地位比較高、擁有更多象征資本的人而言,當他們與那些比較平凡的人,或者是在其眼中“不如自己”的人們進行交往時,那么早早地就會在內心當中進行一種預設:我比他強,他應該崇敬/仰慕我。當然這種行為是不值得肯定的,社會交往的前提就是平等和相互尊重,只有這樣雙方才能夠達到盡可能的親密相處。比如著名的成語“禮賢下士”便蘊含了一種這樣的思想:不因為自己所具有的地位等特征而對他人進行貶低,而是品等相待,甚至是對那些地位比自己低得多的人,都十分尊重。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你并不知道你今天瞧不起的人,日后會不會成為你高攀不起的人,甚至是你的頂頭上司。盡管當下的社會當中,“躺平”的生活方式十分流行,但是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假如不分場合的進行“躺平”,其實也就意味著對于外界的事物漠不關心,這是不好的行為。對于那些喜歡通過送禮等手段拉近與別人關系,甚至是不惜“巴結”別人,以達到自己目的的人而言,不管你這樣的能力有多強,如果你自己身上沒有任何有價值的特點,不能得到來自外界的認可,那么你的這些“巴結”最終也只是徒勞。有很多人喜歡通過找關系、攢酒局、送禮物這些手段來為自己的上升尋求機會,殊不知,自己通過各種手段找到的這些“大佬”,也是有過相關經歷的,他們眼睛一般都是雪亮的,即便是提供幫助,也會去認真審視對方的能力。假如你是“扶不起的阿斗”,那么對方即便是幫助了你,你又拿什么來作為回報呢?所以與其不斷地尋找他人的幫助,還不如讓自己先成為一塊“會發光的金子”,當你身上的個人魅力出眾時,關系自然而然就會出現。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便是如此。總而言之,社會交往,尤其是中國式的社會交往,看似有許多講究,其實并不是太難。把握好文中提到的三點,對于社交的提升是會有幫助的。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