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書報文摘原創,歡迎轉載
某乎上有個2億瀏覽量的提問:“年輕人不能碰的東西有哪些?”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是:“所有能獲得短期快樂的東西。”生活中,總是有很多事物誘使我們陷入快感中,每天胡吃海喝、熬夜刷劇、沉迷游戲、用大把的時間看直播……然而當時爽翻天,事后卻后悔不迭。那些短暫的“垃圾快樂”,正在葬送我們本該精彩的人生。只有不斷超越自己,遠離垃圾快樂,才能駕馭更自由的人生。身體健康的重要成度不言而喻,世間萬物都靠一個“度”字去衡量,卻總有人忍不住放縱自己,放縱自己的食欲、玩欲、熬夜欲、懶欲……每個人都要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里,不要輕易讓垃圾快樂摧殘了身體,而要與誘惑拉開安全的距離。前陣子,黃曉明在社交平臺發了自己在醫院吊水的照片。原來,他前一天晚上吃了很多青島“硬菜”,導致生了蕁麻疹患了腸胃炎。他前一天還興致勃勃地“深夜放毒”,第二天就慘兮兮地進了醫院。事后黃曉明發文提醒大家,不要因為一時的貪嘴,而讓身體飽受折磨。越來越多的人一邊不敢看自己的體檢報告,一邊不愿意放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暫快樂日子。細思極恐,垃圾快樂正在摧殘我們的身體,但我們卻渾然不覺。貪戀短暫的口腹之欲,放縱自己胡吃海喝,總有一天會付出昂貴的代價。今年,專家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做的報告發現,近80%的晚睡黨都喜歡玩手機。不管是刷扣人心弦的劇,還是看情節跌宕的小說,或是吃雞打王者看短視頻,嗨得不亦樂乎,都能讓人在夜晚精神抖擻,遲遲無法入睡。第二天除了黝黑的黑眼圈和精神不濟的自己,什么也沒有得到。稻盛和夫曾說:“欲望本身不是罪惡,憑借欲望無節制的為所欲為才是罪惡。”歲月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放縱自己的人,遠離垃圾快樂,是好好愛自己的最好方式。就像村上春樹所說的那樣:“肉體是每個人的神殿,不管里面供奉的是什么,都應該好好保持它的強韌、美麗和清潔。”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的,沉溺于短暫虛擬的快感,雖然能逃避一時,卻逃不了一世。不久前, 在民警和志愿者的幫助下,湖南小伙楊某終于在20年后與家人團聚了。曾經擁有一片大好前途的大學生,為何會流浪20年不敢回家?原來,楊某學習成績很好,是村里少有的大學生。然而考上大學后,他沉迷游戲無法自拔,跟不上課業離家出走。20年來,他四處流浪,身份證丟失,居無定所以撿廢品為生,與家人失去聯系。如果當初他沒有因為沉迷游戲,意志力脆弱,也就不會離家出走。如果他沒有深陷游戲的快感中,便不會有流浪和家人分離的20年。叔本華曾說:“意志是一個強壯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明明打算讀書,聽課,做家務,可就是放不下手里的游戲、短視頻。心里默念著最后一把、最后一集、最后幾分鐘,卻不知不覺又過了好幾個小時。心理的無數次掙扎,瀕臨崩塌的意志力,都被短暫的快樂蒙蔽。長期沉迷于垃圾快樂,會讓人變得頹廢,失去價值感,無異于自我毀滅。分得清及時享樂與長遠收獲,才能不在自暴自棄中追悔莫及。心理學家亞當·阿爾特發現,有一樣東西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讓人上癮、難以戒除。那就是能讓人用極小代價獲取快感的東西,如每天都沉迷在短視頻、爽文小說、偽立志等的事情中。所以一件事的反饋越短、快樂越大,會越讓人上癮。而且這種上癮是無法從健康渠道獲取快樂的。與其靠意志力痛苦地硬拼,不如用正確的方式逐漸克服上癮。因此,我們才會對那些毫不費力又能獲得快樂的事如此上癮,且不能自拔。但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微習慣,讓大腦放松警惕,用一些小到毫不費力的小目標,養成好習慣,戒掉上癮。如同暢銷書作家詹姆斯·克利爾的座右銘“每天提高 1%”那樣,改變在每一天。微習慣要盡量的小,才能不被大腦“察覺”,產生抗拒心理。華盛頓大學的黃力泓博士曾提出:“人類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人類擁有多巴胺,多巴胺是先享受,后痛苦。”多巴胺的作用是把亢奮和歡愉的信息傳遞給大腦,但是它不會持續分泌,因此它帶來的快樂是十分短暫的。但多巴胺有個敵人,叫內啡肽。與多巴胺相反,它給我們的快樂,更悠長也更痛快。熬夜、打游戲、刷短視頻會興奮,是多巴胺在作祟。而學習、健身會舒適充實,則是內啡肽在生效。所以與其苦苦掙扎,想戒掉來自大腦多巴胺的“誘惑”,不如培養其他獲得快樂的興趣習慣。讀書、運動、健身、學插花、學烘焙、學音樂等興趣產生的內啡肽,都能讓多巴胺暫避鋒芒。很多時候,我們會被多巴胺支配,對其他事物上癮,正是因為心中沒有堅定的目標, 沒有真正想要做的事。當我們確立了真正想要的目標,便有了動機。才能釋放出內在的所有力量。在垃圾快樂肆虐的“躺平”路上,“動機+加分自律法”是獨家反制秘籍。先給自己確立動力來源,也就是真正想要做的事,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再給自己設立基礎分,可以是100分,也可以是0分,作為加分基線。等到100分可以兌換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或實現一個小愿望時,便已經對積極自律上了癮。這3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讓我們遠離負能量,遠離自我消耗。社會在快速運轉,我們的生活也到處充斥著垃圾快樂。
暴飲暴食、吃垃圾食品、無意義的消耗時間,看垃圾節目、垃圾資訊等等,帶來的都是垃圾快樂。
垃圾快樂,便是在消耗精神與生命。
《貪婪的多巴胺》一書中也說:“每時每刻充斥著多巴胺并不是通往最好未來的道路。”
一個遠離垃圾趣味的人,才能在長期的自律生活中賺翻。
一個不沉迷于短暫快樂的人,才能有精彩的生活。
作者簡介:小貝&戀小暖,戀小暖寫作營學員,心理咨詢師,終身寫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