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的一天,前同事小仲給我打電話,說父親剛出院。又感慨地跟我說:姐啊,生一個孩子真不行啊!……他家有哥倆,弟弟在新疆當兵,他剛組建家庭兒子剛出生,老爺子一病,需要錢不說,住院更需要人照料,“做手術還得人抬啊”……照顧住院的父親期間,他生出“養兒防老”的感慨。不過十幾年過去了,他家里至今仍是一個娃。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家小孩還小時,我也經常賤兮兮地擔心“老了怎么辦”,有一次旁邊有兩個男同事,一臉嘲諷的表情笑話我:你還指望孩子養老?!別做夢了!
他們兩家各有一個兒子,當年正是“七八歲狗都嫌”的年齡。見我杞人憂天,就說:到時候咱一塊找個養老院,打牌牌,聊個天……我說我不會打牌,他們說“我教你”,心下生慰,記到現在。
以上文字和標題是很早寫的。后面接著要寫的本來是婆婆經常在我們面前講關于老了跟誰住的問題,希望我們買個一樓有院的房子,或將來他們老到走不動的時候,搬我們家車庫住……而我父母也步入老年,卻表示“就是不能動了也不用住一塊,來看看我們就行了”……截然不同的養老觀念。
今天想起來續寫此文,是因為看到的新聞是“河南一養老院發生火災致38人遇難”。
大概三、四年前,因為一個課程學習的某個環節,我曾多次去過艾山腳下的一家養老院(也好像叫敬老院),所謂“獻愛心”。我們一行人事先買好吃的用的東西,聯系好養老院的負責人在約定的時間送去。記得一次是去給他們包水餃,那一天是冬至,養老院據說有一百多人,我們十幾個人包水餃估計得包大半天,后來聯系了天天過年的李總,她無私援助,提供了一批速凍水餃作為補充。我們在食堂準備水餃期間,就有很多老人拿了快餐杯在等著打飯了,據說他們一年只有春節期間會吃一次水餃,平常是一天吃兩頓飯。
活動結束有分享,一個同學情緒很激動,聽出是忍住了哽咽聲,一個大男人動情地宣稱“我以后,無論如何都不會讓父母住養老院!”還有個在銀行工作的女同學用“無生機,死氣沉沉”描述養老院的環境。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養老院距離這個城市的殯儀館很近,象個隱喻。
后來我還跟莊老師還單獨去過一次。她說那是她的一個心愿,鄰近春節,她買了很多糖果,我陪她一起送到養老院的辦公室,放下就走了,甚至沒去任何一個老人的房間里窺視一下。想起養老院一個工作人員曾說“有些老人長期自己一個人過,過獨了(也許是“過毒了”)……很多人大腦不正常。”好像是說那些人“不值得”別人對他們那么好,所以我大概也懷疑過各種愛心人士送去的東西,包括那些糖果是否會全部分發到老人們的手里。
住進這種農村養老院的,大概都是“五保戶”。雖然兒時在農村生活過幾年,我對“五保戶”概念一直模糊,百度了一下:
五保戶是指《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中的五保供養對象,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或雖有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但無贍養扶養能力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五保的內容包括:“保吃、保穿、保醫、保住、保葬(孤兒為保教)”
在這個時代,在廣大農村地區,有兒有女的人家,大概鮮有人會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吧?至少在我們老家,如果哪家老人去住了養老院,人們的第一反應絕對是這家的兒女不孝,不肯給父母養老。而“養老送終”是傳統意義上的做兒女的責任。
據說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我們這代生于60、70后的人,父母一代已經步入老齡,再過十幾二十年,我們也將步入老齡的行列,眼看就要面對“養老”的問題——一則養父母老,一則養自己老……父母家有我們三個孩子,貌似養老沒問題,但80后這代人的父母呢?大都每家只有一個孩子,到時候,如何養老呢?不指望孩子,是不是都得住養老院?
而我們將要住的養老院,會是《戀戀筆記本》中年老失憶的女主人公住的那種嗎?推開窗是一片湖光,她在回憶往事,也許是在等待給自己讀書的陪護,那其實是她已經認不出來的丈夫諾亞,讀的正是他們相戀的故事,而諾亞其實也有著非常嚴重的心臟病,隨時都可能離開……死神到來前的一刻,她神智清醒,認出了諾亞,他們并排躺在養老院的小床上。陽光明媚的早上,養老院的看護打開房門,發現他們相擁,已安然離開。
這是一種善終。是死在發生火災的養老院里的那些老人永遠也無法達到的晚境,也許他們生前想也不曾想過。愿他們在天堂得到安息。
寫到這里,得言歸主題,我的觀點是:養老還得靠自己。
你得有個好身體。人老最重要的標志是身體生理上的“退行性”變化,我第一次聽說“退行性變”這個名詞時發了下呆,意識到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細胞、組織、器官將會所發生必然的“老化”。后來洗澡時,我常常審視自己的肉體,想象“退行性變”后的樣子,并暗暗發誓要好好鍛煉并珍惜自己的身體,不能到老時今天腿疼明天腰痛,疼痛都是自己的,就算子女能照料養老,也無法替代。家里老人身體健康才是子女最大的福氣。
你得有點錢。前幾天看到知乎上“全職媽媽的故事”中的文章《所謂有錢,就是進了醫院心不慌》,十分唏噓。作者是一位高校教師,他連續經歷了岳父、父親得癌癥的過程。他說“所謂的有錢,標準就是進了醫院心中不慌,錢是人的膽。”他父親住院35天,每天平均的治療費用是1萬元。人能保證自己年輕時能干能掙錢,但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老了,不得病。“有什么別有病,沒什么別沒錢”,真是一句大實話。所以年輕能掙錢時多掙點錢,錢雖然不能讓鬼推磨但能保證生活品質,能減輕子女負擔,即便住的養老院不能推窗見湖光山色,也不至于住在有失火隱患的地方。
你得有老伴、老友。“我所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坐在搖椅上搖啊搖的時候,還能給老友打個電話,問一下某個保健品他吃了怎么樣,讓他好好保養身體,抽空去看看他找他喝個小酒下盤棋。
你得有自己的生活。養兒防老,是一種古老的生活方式,剛發現五筆打字中“養豬養狗”和“養兒”是兼容碼。老有所養,不是一個腐朽的傳統,更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如果養的兒女對年老的自己不聞不問,我覺得需要反思的是這個老人,自己在為人父母的過程中做過什么事情?這個家庭發生過什么?會讓自己的兒女都不愿養他(她)老?所謂“人吾老以及人之老”,養老要提前準備,所謂未雨綢繆。培養一點兒愛好,讓生活不那么無聊;教育、陪伴好自己的子女,讓愛流動起來。如果能靠子女養老,那是你應得的福氣,養好自己的身體,讓子女也省力;如果靠不上,就做好靠自己養老的準備吧。你這一生如果已夠精彩,怎么過晚年都會很幸福。
人生是一趟單程列車,流動的愛,才會讓人在塵世的幸福里坦然淡定有尊嚴地走向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