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正式上映的電影《小門神》寫的是這樣一個故事:門神神荼和郁壘是兩兄弟,因為近些年人間對神仙們的冷落,神界經濟蕭條,門神、土地爺這些小神們面臨下崗失業的危險。于是,二門神郁壘決定去人間,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證明門神的價值。
其實,在后世人們心目中,更為重要的門神不是神荼和郁壘,而是尉遲敬德(尉遲恭)和秦叔寶(秦瓊)——下文尉遲恭、秦瓊與尉遲敬德、秦叔寶混稱,不再一一區分。
明崇禎十五年,你高祖父厚齋公將全家遷到河間府,以逃避孟村土寇的騷擾。厚齋公死后,聽說大軍將到河間府,于是全家又打算遷到鄉下居住。臨走時,鄰居一位老人家回頭看著門神嘆道:“假如現在能有一個像尉遲敬德、秦瓊那樣的人,天下也不會落到這般地步!”你的兩位曾伯祖,一位名叫景星,一位名叫景辰,都是有名氣的秀才,他們正在門外捆扎鋪蓋,聽了這話,便同他爭辯說:“這是神荼、郁壘的畫像,不是尉遲敬德和秦瓊啊!”那老人家不服氣,取出丘處機著的《西游記》來作證。二公認為這是來源于小街陋巷的小說,不足以作為證據,又到屋內取出東方朔的《神異經》和老人爭辯。當時已是黃昏,查找翻檢書籍既費了許多時間,反復講解辯論又費去不少時間,這時城門已經關閉,于是出不了城。第二天將要動身,可是大軍已把城池包圍了起來。城被攻破,他們便全家遇難。只有你曾祖父光祿公、曾伯祖鎮番公及叔祖云臺公活下來而已。當生與死處在一呼一吸的瞬間、間不容發的時候,他們還在考證古書的真偽,豈不是只知讀書不關注世事變化的緣故嗎?
書生不明世務,不辨輕重緩急,姑不必論,但這個故事其實說明在明末民間一般的觀點中,門神已經主要是指尉遲敬德和秦叔寶,這和兩人擔任門神的說法起源于元明之際是吻合的。
作為門神,秦叔寶是上手,尉遲恭是下手。這一點頗值得說道說道。
《說唐》、《興唐傳》等記載了隋唐18條好漢的排序,他們是
1、西府趙王李元霸 2、天寶大將宇文成都 3、八臂哪咤裴元慶 4、紫面天王雄闊海 5、南陽侯伍云召 6、伍云召族弟伍天錫 7、燕山公少保羅成 8、靠山王楊林 9、花刀大帥魏文通 10、四寶上將尚師徒 11、八馬將新文禮 12、雙槍老將定彥平 13、金刀殿帥左天成 14、鐵槍大將來護兒 15、掛錘莊莊主梁師泰 16、兵馬大元帥秦瓊 17、皂袍大將尉遲恭 18、赤發靈官單雄信。
在民間傳說故事和說部系統中的隋唐好漢排名,秦叔寶比尉遲敬德靠前一位,而且從身份上秦叔寶往往擔任兵馬大元帥而尉遲敬德一般擔任的是先鋒官,職級也是秦叔寶比尉遲敬德更高。
在正史中,唐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出于'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的考量,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是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比例皆真人大小,畫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時常前往懷舊。閣中分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為功勛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
為什么在民間傳說故事中秦瓊的地位更高,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文化傳播和嬗變的問題,本文暫且不論,正史中尉遲恭地位更高,其原因倒是相對簡單的。
(嚴寬飾演的秦瓊)
(印小天飾演的尉遲恭)
歷史上的秦瓊先后在隋將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的手下,又先后歸順過李密和王世充,其中在李密麾下他和程知節(即程咬金)一起擔任李密最親信的八千名“內軍”的統領,這八千人被李密自夸為可抵擋百萬大軍,王世充也封秦瓊為龍驤大將軍,但是最終秦瓊和程知節一起歸順了唐軍。
秦瓊和程知節歸唐后被劃歸李世民麾下,李世民同樣組織了一支叫做“玄甲軍”的重甲騎兵,由秦程兩人擔任統領,作為自己的親軍和突擊隊。
歷史上的尉遲恭歸順唐朝比秦瓊更晚,他一開始是劉武周的部下,劉武周在唐武德二年(619)勾結突厥,偷襲唐軍的后方,先后攻占李淵起家的大本營太原和并、介、晉、澮諸州,屢敗唐軍,席卷河東(山西),威脅關中(陜西),而尉遲恭就是劉武周的急先鋒,在擊敗尉遲恭的戰役中,立下大功的就是秦瓊,秦瓊因此被李淵封為上柱國,這其實是關隴集團評價體系中最高的榮譽稱號。
可以這么說,尉遲恭即使不是玄武門之變的真正策劃者和實施者,至少也是最核心的幾個成員之一,而反觀秦瓊,關于其是否參與玄武門之變新舊唐書等史籍有不同的說法,從政變后他獲得的封賞來看,他即使是一個參與者,也不是很主要的成員,而更可能的情形是秦瓊和李靖一樣,在玄武門事變中其實是置身之外的。
另一方面,秦瓊在貞觀年間因為舊傷致病,一直沒有什么戰功,而638年就去世了,不像李靖后來還有攻破突厥的大功,所以其在李世民系統功臣中的排序中無法比較靠前。
還有一點,尉遲恭、秦瓊和程知節都是都督和國公,尉遲恭比秦瓊多活了20年,最后晉位司徒,成為三公之一,比程知節后來的大將軍地位更加尊崇,這也是他在凌煙閣功臣排名中靠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