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玲兒朗讀音頻
◆ ◆ ◆
最近有很多朋友跟我抱怨,自己微信加了很多陌生人,各種各樣的群加起來數量也快過百了。
每當這時候,我都會“安慰”他們說,你們這算什么,我有3000多好友,300多個群。然后我就把帶著數字和小紅點(微信未讀消息)的截圖“云淡風輕”地發過去。
被我的圖片暴擊之后,他們紛紛得到了治愈,于是我也時常活在自己是“治愈小公舉”的幻覺之中。
但每個人都該知道,這種“比誰更慘”的游戲,除了能讓深浸其中的人得到暫時性的毒品式安慰,根本沒有卵用。
最重要的是,我們每天依然得面臨手機卡爆和血壓升高的現實性問題。
某一天我的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大概的內容是說如果你與某好友很長時間沒互動,你們就看不到彼此的朋友圈了。
我才恍然大悟,難怪我已經好久沒有看到過我所有大學同學的信息了。
我曾經說過,因為大學選擇了一個自己不喜歡也學不會的專業,所以畢業時理所當然地在就業問題上犯了難。看到曾經同一起跑線的同學都有了不錯的工作,甚至很多曾經在學業上表現不如我的人也有了一份至少很像樣的工作,而我還在猶豫未來往哪兒走,那個時候的我心里是又急又氣,說羞愧難當也不過分。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不會主動和任何大學同學聯系。如果有人找我,我也是三兩句草草敷衍過去。因為“越弱勢的人,自尊心越強”嘛。
起先也未覺得有任何不妥。后來我找了一份我喜歡的工作,也因為工作關系加了越來越多的人到微信上。
這時我才發現,我的朋友圈里早就沒有了朋友。
在我還在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10多年前的樣子吧。那時候,我的親戚因為是大學老師,很早就接觸了計算機,也買了一臺電腦在家里。
那時的我對這個新鮮事物可好奇了,周末一有時間,就跑去親戚家上網。那還是個QICQ不是很普及的年代,網友聊天都是去各種聊天室。現在想起來,它實現的功能就跟現在的微信群聊差不多。
所有人都在一個空間里發消息,你可以選擇對所有人說,也可以選擇對某個人說(相當于@某個人)。不同的是,聊天室里的人全部都是陌生人,而微信不全是。
我現在已經想不起來當時說了什么,一個小學生跟陌生人能聊出什么呢?想想也是覺得好笑。
只記得當時對于這種行為是樂此不疲,通常就是聊著聊著幾個小時就過去了。還有一次,從下午4點聊到了晚上8點,連飯都忘了吃。
現在看來,當時那種行為就是純打發時間的無效社交。一群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存在感的人去網絡世界里抱團取暖,追尋彼此的精神慰藉。
而微信群聊,正在加速這種趨勢。
微信的所有功能里,我最討厭的是這兩個:「群發助手」和「@所有人」。
“我今天清理了我的通訊錄好友。你也來清一清吧,看看誰刪除了你。清理方法:xxxxx”
我猜你也多半收到過這句話吧。
喜歡發這段話的人通常就是那些喜歡用惡意去試探別人的人:“我知道你也不是很喜歡我,那么我……”
拜托,大姐,你能不能對自己有點信心啊。
我相信群發功能被創建的初衷一定是好的(并沒有),你可以群發祝福,上級可以給下級群發任務,可以通過群發做某項調查……但這種功能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用了,一定是過猶不及。
一個做自媒體的群友因為很喜歡群發“分享我朋友圈的第一篇原創文章吧,支持原創,謝謝”,在忍了10次之后,我終于把她拉黑了。還有朋友樂此不疲地給你發早安雞湯。也終究在我看到3次后分手說了拜拜。
這其中最讓人忍受不了的事是,這兩位都是和我私交甚少的陌生人。
在微信通訊錄里陌生人占比越來越高之后,你會發現,群聊逐漸替代私聊,群發逐漸替代一對一的個性化溝通,點贊逐漸替代評論。
而「@所有人」這個功能是為了改善微信群聊體驗而做,最后卻違背了初衷,讓群聊體驗做得更差。
我的300個微信群里,有90%的群處在廢棄狀態,也分兩種情況:要么是沒人管理,廣告橫飛;要么是失去活力,一片死寂。
這些群,即便你發個紅包進去,都未必有人搶。奇怪的是,里面的大部分人還是選擇不退群,任由垃圾信息占據自己的手機內存。簡單一想也明白,現在的人都把群消息屏蔽了,管你里面發什么,我根本不看。
于是「@所有人」這個功能上線了。只要群主修改群公告,群里所有人都會收到提示。
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功能,可有些群主喜歡一天改3次群公告,愣是把權利用到極致。于是被“激活”的群友紛紛退群。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微信的日活人數是6.5億。在一個社交軟件如此普及的情況下,你確實很難避免low逼的存在。避無可避,逃無可逃。
越來越多人把微信當成了一個營銷的平臺,沒有真實,沒有情感,有的只是虛無和迷惘。
我常常想,微信真的是一個熟人社交APP嗎?朋友圈里真的都是朋友嗎?
為什么我一打開朋友圈,就能看到充斥滿屏的低級微商廣告?
為什么我看到的都是ps過度的自拍和早就過氣的網絡段子。
從來沒有一個社交軟件讓我如此害怕,它占據了我醒著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卻不能給我的工作和學習帶來任何實際幫助。
是時候該逃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