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
可是今晚,給孩子洗過澡讓她去睡了以后,大概兩小時吧,孩子在床上哼唧,我以為她是不舒服,問了才知道是想上廁所,趕緊抱起來上廁所,我因為抱著她,手不方便,所以讓她撕紙給我好給她擦擦尿尿,小家伙好半天不配合,一只手懶懶的弄著,我其實沒有生氣,但還是又用回打的方式了,完了以后很心疼,很后悔,畢竟實在知道這是家暴的情況下動的手,所以更加沮喪,嚴重懷疑自己心理有問題,同時覺得孩子攤上我這樣一個媽媽,唉!不知道該怎么調整了!我是個單親媽媽,一個人照顧孩子,不算太辛苦,工作在事業單位,工作孩子都能兼顧,并不是很辛苦,經濟上也沒有大的壓力,按理說不應該這樣的。真的很沮喪,對不起孩子,不知道該怎么辦。
教育學者尹建莉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她有一個同事自己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給她留下了一生都難以磨滅的痛苦,但當她有了孩子之后,她也變成了一個打孩子的媽媽。在私下的交流中,尹建莉不贊成她的做法,她卻說:“我和我的父母不同,他們打我都是沒有理由的,我打孩子是有理由的。”
這件事情讓尹建莉很感慨。人總是會下意識地美化自己的行為,為自己不盡合理的事情找到辯護的理由,來逃避自己內心真正的創痛和黑暗。
什么是打孩子的理由?哪個家長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理由?就算是沒理由,也能牽強附會的找一個,你看豆瓣上“父母皆禍害”那個小組中,那些被父母從小打到大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有多少奇葩的動手理由,“考試考得不好”、“起床起晚了”、“見親戚沒打招呼”、“洗臉姿勢不對”、“有男生寫情書”、“多吃了幾口零食”……
這其中有哪些行為是必須要打的?沒有,都是可以溝通、交流來解決的。
我也有孩子,我必須承認我也打過孩子,小的時候踢過孩子的屁股,還有一次推了兒子一下,他的頭碰到了柜子上,很痛,他哭了。從此再沒有動手過。從我個體的經驗來看,打孩子,當然有孩子淘氣不聽話家長要糾偏的因素,但更多時候,我們的暴力中參雜了太多個人的情緒。
我的失態,有一次是在單位忙了一天,有一次是夫妻鬧不愉快,各種復雜的情緒和動機擾亂了我的心境,降低了我的耐心,孩子無辜,正好因為某種行為撞到了槍口上,于是火山爆發,巖漿噴濺,灼傷了我和他。
換一個場合,換一種心態,我其實完全可以不動用暴力。
不打人可不可以教育孩子?太可以了,人不是動物,非得馴獸師打一巴掌給個甜棗那樣去馴化。暴力只是最簡單的讓反抗者臣服的手段,當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無能為力的時候,他們會被孩子的鬧、不聽話激發出了自己內心的負能量,無助會帶來憤怒,憤怒進而導致失態,就像女作家畢淑敏承認的——“只有當所有的努力都歸于失敗,孩子,我才會舉起我的手。”
她沒有承認的是,不,她并沒有盡到所有的努力,她只是覺得打人是個捷徑,相信打孩子是天賦神權。
所以其實可怕的都不是偶爾父母動手,可怕的就是認同了這種動手的邏輯和暴力存在的合理性。你從小被打,潛移默化中相信了權威就會自然帶來暴力,你被改造了解決問題的“基因設置”,一旦出現教育問題,你就會還以暴力,變成一個你自己過去痛恨的人。這種身不由己的習慣,才是最值得你去反思和警惕的。
不會打孩子的人永遠都有不打的理由,我有個朋友性情柔和,從不會打孩子,任何打孩子的理由在她看來都是不成立的。“為什么要打寶寶?”“他鬧啊。”“他鬧,我們應該去了解他為什么會鬧,是不是不舒服啊,或者心情不好啊,打能解決問題嗎?”像你因為孩子沒有痛痛快快扯張手紙就動手,如果讓她看就更不可思議了,“給孩子擦屁股不是當媽應該做的事情嗎?你為什么要因為自己的事情自己沒做好遷怒于孩子?”
她是那種真正能低下身來看透孩子需求的人,她只是不打,不是溺愛,也不是嬌慣,所以她的孩子長成了一個有個性又寬容溫和的人。
為什么從小被打的孩子長大了有很大幾率會打自己的孩子,不僅是因為暴力的教育會造成一個人在情緒控制上出現問題,還因為人格不成熟的父母對于孩子有一種隱秘的嫉妒心,“我從小就是挨打長大的,憑什么你就不能?”這樣的人心理上有創痛,情感發育停留在孩子的心態上,往往不能或者不愿意為自己人生負責,在遭遇人生挫折的時候,會遷怒于孩子,“如果不是為了你,我怎么會淪為現在這個樣子”,好多失敗的父母都會說這句話,然后把怒火發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學會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學會消除內心隱藏的積怨,當你認為生活中的麻煩都應該由你來承擔責任的話,你就沒有那么多怨氣發泄在孩子身上,你也不會有那么多次的失態。陪伴著孩子成長,再一次走過生命的這段歷程,其實就是最好的療傷方式。
并不能因為有愛的存在,暴力就會變得神圣起來。就像家暴妻子的丈夫,并不能因為宣稱愛老婆,就會讓暴力順理成章。你自己不想遭受的磨難,就不要施加在任何人身上,這是一個人最大的道德,也是一個母親最大的道德。
對你的女兒再耐心一點,友善一點,別以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別總把改變推到未來。愛就在當下,教育也在當下,你給孩子什么,孩子就會長出什么,他們是最不會辜負愛的天使,也是最能銘記傷害的暗黑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