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提出辭職,又剛看完劉同的新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我第一次想寫寫職場,或者說寫寫為什么我們工作的幸福感如此之低。
職場上有一句關于辭職的話是這么說的:
“員工辭職,不外乎就兩個原因,第一,錢沒給夠;第二,干得不爽。”
聽說是首富馬云說的。
后來朋友圈里又有了這樣的解讀:
第一,看不慣老板;
第二,斗不過碧池;
第三,漲不了工資。
這是一個很有個性的HR說的。
而我想說,我辭職既不是因為老板,也不是因為工資,更不是因為賤人,而是因為——我想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這也是《青茫》電影給我的最大的啟發。
關于做喜歡的事情和工作,很多人都解讀過,也有過不少爭議,而且雙方都各有道理,由于我都經歷過,所以我暫且不說哪方是對的,但我想從我的經歷說說我這樣的選擇的理由。不是我矯情生拉硬扯要把《青茫》跟我辭職扯到一起,而是看了電影后讓我更加明白做喜歡的事情的重要性,這關乎著每天工作的幸福感。
以下是本文梗概:
試著培養感情,然后就愛了嗎?
辭職的時候,也曾彷徨和憂傷。
喜歡的工作不喜歡你,或者你沒有喜歡的事情,怎么辦?
要么不做,要么就做自己喜歡的事,把它做好。
答案是:NO!
我的上一份工作就是抱有培養興趣試試看的心態而開始的,不知道我老板在看到這篇文章后會不會想把我拍死。
雖然是我喜歡的編輯崗位,但是這份工作(XX新媒體編輯)其實對于編輯的專業要求很高。雖然老板和同事都安慰我說不專業也沒關系,能選得了好文章、漲得了粉絲、增加得了客戶就OK,不管白貓黑貓,能抓得到老鼠的就是好貓......但是,他們都不知道這只處女座的貓在叼著一只有異味的老鼠時候內心是有多崩潰。
那些大家在會議桌上侃侃而談公司的戰略與愿景激動得就快要吵起來的時刻,我會一臉懵,但我保證我絕對不是故意的;
那些同事們在周末的微信群上看著顧問在項目實施現場精彩片段匯報都很High的時候,我怎么都只想好好再睡一會兒,一點也High不起來;
那些時事熱點在朋友圈炸開、別家的編輯都信手拈來分分鐘寫出一篇又專業又好玩的段子的時候,我還是先去看看別家的編輯怎么寫吧......
通過以上這些,你可能會覺得我是思維遲鈍,是的我確實是思維有點遲鈍,而讓一個思維有點遲鈍的人去做他不專業也并不是很喜歡的事情的時候,你還指望他能分分鐘做出什么能夠在一票同類話題里脫穎而出的東西么,何況再聰明伶俐的腦袋在不擅長的領域里也會比較不靈光的。
所以,我辭職了,不是因為我不愛這個團隊,而正是因為愛和對本職工作的責任,以及對我理想職業的追求,我選擇離開。
或許有人會說,你試著去學習了嗎?還沒了解產品就放棄,到哪里都是一樣的呀。
這里確實涉及到一個重要的點——要了解產品,我認為這是每一個崗位都需要做到的。我也有認真地學習過一些公司的產品,也拿了一些業界大咖的書來看,但我還是一做起來就懵、一開會就迷茫、一到周日晚上就鴨梨山大、一看到熱點到四下里不安全、一碰到老板問我最近的數據情況怎么樣我就一臉小白表情,“......就那樣唄......”我支支吾吾地說。
你已經很努力地去做了,但還是怎么都沒有酣暢淋漓;
你已經熬夜加班去拼了,但獲得的是越來越多的疲憊。
那是一種只有同樣是非專業的同行崗位的人才能理解深深的的迷茫和痛苦。那個時候你會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工作價值,然而還要繼續拼盡全力去干呢,在下班后,在夜晚,在周末,在中午別人都休息的時候。
我是屬于比較笨的那種類型,不喜歡的事情做久了就會抓狂,當然職場上也有很聰明的貓,他們可以把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做得出色,是真正的厲害,但是從我認識的很多人的工作經歷來看,他們工作的幸福度普遍都很低,不是在群里吐槽老板,就是在朋友圈里設了權限更新,或者周末直接斷網不想碰工作的事。
這樣的工作,說實話,我覺得意義沒有多大。
老板和合伙人那么拼,因為那就是他們的夢想,他們在走向巔峰;
專業和喜歡這份職業的小伙伴們那么High,是因為他們和老板同心,那是他們感興趣的事,價值感piupiupiu每天倍增;
沒有夢想和興趣的小伙伴們可能出于生活壓力、高工資、高榮譽等來維持職業,做一天和尚敲一天的鐘,但是幸福感會很低;
而像我這種工作上的處女座,又覺得自己還有點夢想的人,肯定是每天都心如死灰。
是的,我已經很努力地去培養了自己和工作的感情了,但還是不愛啊。
所以,分手吧。咱們都會遇見更好的人,遇見更好的自己。
職場上流傳著一句話:“跳槽窮半年,轉行窮三年。”
還有人做了一張神圖,問的是:一張圖教你該不該辭職。聽說是專門獻給那些每天都想辭職的人,看完后大家都不想辭職了。
還有人專門測算過辭職一次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房租貸款伙食費甚至包括去下一家公司面試的打車費....)
是的,這些我都考慮過。我并不是一時頭腦發熱罵了句“F-u-c-k!”就摔門而去;也不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辭職那么簡單;“沒有存款,本寶寶不敢辭職啊”這句話也多次回響在耳邊;“再堅持一會兒吧,說不好過了這段時間就好了呢”也做過這樣的嘗試......但是最終這些都敗給了職業的迷茫、忙碌、疲憊、痛苦和煎熬。
我告訴朋友說我辭職了,他說你也太任性了吧說辭就辭,然而我深知自己并非任性。
工作很忙的時候,會不接父母的電話,因為想著先做完吧,等回家了再回撥過去,然而每次回家時已然是深夜;朋友多次約我見面,都是被“忙啊”“要加班啊”“我不想帶著筆記本出門去找星巴克蹭Wifi,還是下次再約吧!”這樣的高冷語句傷透了心;壓力很大的時候,白天很困,但是晚上睡不著覺,失眠的滋味誰懂,然后第二天還得起床上班;晚上一個人走回家的時候,聽著音樂大聲唱歌,一遍一遍問自己“我這樣拼的意義是什么?”......
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迷茫和痛苦吧,尤其是那些年輕的職場人,尤其是那些高壓環境、經常加班的職場人,尤其是那些高壓環境、經常加班又對本職工作不感興趣的人......
那么,怎么辦呢?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把吧。
加班加點誰都無法避免,發展中的公司都有忙的時候,而中國大多數公司都很忙。有人說提高效率不加班或者周末退掉工作微信之類的,但都是在刻意避開工作,其實幸福感還是很低很低。我上上家公司一個同事,他平時工作看起來很亢奮,參與感很強,可是每到周末我有急事都聯系不上他,但是我知道他是在線的,他只是不想在周末談工作的事罷了。
所以,只有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才會是發自內心地有激情,對工作充滿了熱愛,由衷地想跟老板和上司一起High,周末有事你喊我我也沒有那么不情愿,反正自己喜歡自己愿意受虐而且被虐的很開心。
所以,在無數次迷茫、躊躇、焦慮和內心掙扎后,我辭職了。不是跳槽,我沒有找好下家,但我決定下一次好好找一家,找一家我喜歡的類型,找一家我可以在會議桌上跟老板一起High的公司。
看完上面一節,有人會說:
有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啊,很簡單,那就去找唄,但你能找得到嗎?
或者,勞資沒有喜歡的事情啊,在哪都是混。
針對第一種情況,你可以找一家備胎公司先做著,然后慢慢尋找你喜歡的和喜歡你的。“騎驢找馬”,很多職場人都懂。但是,得考慮你對于這份工作的擅長度、專業度以及自我學習的能力,要保證你能維持得了一年半載,不然即便是備胎公司,恐怕干不久你就得再找另一家備胎公司。而擅長度、專業度以及自我學習能力,都關乎你的儲備,你的儲備從哪來?從你過去的學習中來。你為什么要學習?因為你曾經感興趣或者沾邊帶點地感興趣。換句話說,得跟你喜歡的有丁點兒關系。
針對第二種情況,可以培養一份興趣。我有一個朋友,他在現在的崗位上已經做了近兩年了,他有能力,效率挺高,從不加班,工資也不低,但是他跟我說感覺每天上班都像只僵尸,沒有激情,沒有夢想,很迷茫很痛苦。我說那你辭職吧,他說他沒有喜歡的事情不知道干嘛。
我說培養啊,你不是喜歡狗狗嗎?你去開個寵物店唄;你不是喜歡小資的吧嗎?你去星巴克磨咖啡吧;還有你不是想隱居嗎?現在那么多寺廟在招主持,工資很高,人家招研究生,你正好合適......他啞口無言。其實,不是我們沒有興趣沒有夢想,只是不愿意去開掘,不愿意跳出當前的安全區,但是內心又挺不爽的。那么你工作要是幸福,那才怪呢。
事實上,很多人還是有興趣有夢想的,既然有那就去尋唄。哪怕尋了半生最后也達不到自己的預期,那又有什么關系呢,起碼你已經不會后悔了,你再不是那個為了生存而妥協賣命的你,而是那個為了更美好的生活和理想而生著活著跳動著奔跑著的你。
有夢想為什么不試試呢?萬一實現了呢?
這是我現在人生信條。以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做自己喜歡的事,當然要在不違背法律和人性道德的情況下。
我想成為一名作家、文學編輯、一名編劇、一名影視劇腳本撰寫人、或者一名文字偏休閑類的文案,或者干脆來個自由職業最好(如果有資本的話)。如果上面的無法達到,那么我要做個相關的,比如美食記者、電臺編輯、音樂類文案、廣告人等。
并不是一定要做到讓工作來百分百吻合我們的興趣,但是我們可以在里面有所取舍。
就像HR在招人的時候,他們都希望找到一個百分百適合這個崗位的人,讓這個人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并且能讓他做得開心,為公司創造價值。切換到個人的角度,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有力求靠近自己興趣和夢想的權利。
包括做人也是一樣。
有些女孩想變漂亮,于是她去整容了。
有些男孩想被人追捧,于是他去做網紅了。
有些人長得不咋滴,但是他就是喜歡帥哥美女,他就是要去追。
有些人天生唱歌五音不全,但他就是喜歡唱響人生,舞動生命。
有些人打籃球姿勢超丑還天天打追球星玩得很瘋。
等等所有此類的,別人很享受,請你勿打攪。
......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做想做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多好,干嘛天天委曲求全唯恐天下大亂呢。
我曾經為了做自己喜歡的文藝電子雜志而在大學宿舍里晝夜不舍地做了兩天兩夜,中間休了三四個小時,全程喊外賣,蓬頭垢面,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個每天都要洗頭不打扮就不能出門的人,雖然長得也就那樣。我在做的這份雜志我全程自己審稿、自己校對、自己PS、自己排版、最后發布。發布的那一刻,小伙伴們都很喜歡,我整個過程都很亢奮,那是一種精神的愉悅和成就感,是錢、名利等其他因素所不能帶給你的。
所以,一定要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啊,要么不做,要么就找自己喜歡的做,把它做好。那些所謂的現實無奈都是不同程度的借口。
最后,聊聊《誰的青春不迷茫》,電影中青春的表現形式我就不多談了,反正不是墮胎也不是30歲以后回顧青春那種老套設定,雖然女主角林天驕最后去追男主角高翔的時全世界都為她讓路的情節有點夸張,但是還是很值得一看,尤其是看高翔這個角色對于整個劇情的推動。他想飛,然后他就真的從教學樓上搭起翅膀飛了起來,雖然摔得很慘,但是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然后他真的去做了,而且很開心,最后的結果很美好。因為他喜歡的人也被他插上了翅膀,最后要飛越世界去非洲找他。
很有感觸,大概我們都曾迷茫過,可能為了父母的夢想而選擇了一個自己并不喜歡的專業;可能因為生存的逼迫而選擇了一份并不喜歡的職業;可能因為輿論壓力而扮演了一個自己并不享受甚至不敢面對的人生角色;也可能是因為年齡尷尬而同一個并不喜歡的人結婚白頭......我們在其中迷茫、痛苦、煎熬、迷失,在無數個夜晚無法安睡,在無數的光陰里消耗著我們與日減弱的夢想和青春.....但是如果給你一個機會,你會做自己嗎?幫你把絆腳石踹開,你會飛向你的彼岸吧?
——你一定會的。
當初劉同北漂,一路跌跌撞撞,迷茫過也失敗過,寫的書也曾被吐槽沒水準,但所幸沒有放棄,他的每一本書都是暢銷書,現在又把書做成了電影,身為光線傳媒副總裁,劉同在告訴我們:
誰的青春不迷茫,誰的人生又不想要幸福呢。那么,你去做了嗎?
這是《青茫》給我最大的感悟,寫下來與你共勉,可能最后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最后都無法脫穎而出,但是在這頭條路上奔跑著的我們,內心卻是如此快樂和幸福。
-END-
(請在微信搜索“經理人分享日志”或“manashare”關注公眾號,或者下載iPhone應用“經理人分享”,與45萬職業人一起,暢享一份閱讀、思考、實踐的快樂。)
作者:安可安
文章來源:夢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