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的時候,隔壁班兩個學生打架,老師通知雙方家長。
在年級辦公室里,有位家長一進來,直接指著自己的孩子破口大罵:要么別打,要打就打贏,打贏了多少錢我都賠,打輸了以后別叫我。
這樣一番言論,驚得辦公室眾老師哭笑不得。當時我們班主任也在場,回來便和我們講起這件事情。
他說,對孩子而言,如果家庭教養跟不上學校教育,那么老師再努力也是徒勞。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掌握的知識越多,對社會的潛在危害性也越大。
當時我們只是當故事聽,并沒有深度思考。現在回想起來,雖然老師的言語有些過激,但卻不無道理。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說教育是構筑一個孩子身體的骨骼,那么教養就絕對是它的靈魂。沒有靈魂,骨骼構造再堅固也沒用。于旁人來說,甚至危害更大。
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失職。
2、
以前公司一實習生,專業基礎非常好,接受能力也很強,深受領導的喜歡。
不過此人的言行舉止卻讓人無法恭維,不但言語粗鄙,行為也是毫無章法,一坐下來就喜歡翹二郎腿,并且兼帶抖腿功能。為此經常被其他同事取笑,有人勸導他,但他總是不以為然,說在家就一直這樣,習慣了。
可有次跟經理出去應酬的時候,他把這些習慣毫無例外地全部演練了一遍。吃飯的時候,也是像在自己家里一樣,無論遠近,站起來夾了個遍。
有人就半開玩笑著說了一句,年輕人一點也不挑食啊。
一句話讓經理恨不得把他的腦袋按在火鍋里,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把他開了。
有個在公司做了幾年HR的朋友,也經常給我們講他工作時候遇到的各種事情。
比如有時候給應聘者電話通知面試。
按常理來說,既然在找工作,而且又投了簡歷,就應該有最基本的準備。但很多人在接到陌生電話后,像和熟人打招呼般“喂,哪位?”,而不是禮貌性的用“你好,請問找誰?”來回復。
而進行現場面試的時候更是狀況百出。
抓耳撓頭的比比皆是,站著時候雙手插兜的也屢見不鮮,一坐下來立馬翹二郎腿的同樣不少。甚至在因為不符合要求而拒絕對方時,有極少部分人立馬翻臉,滿臉不快地表示。那你浪費我這么久時間。然后氣洶洶地沖了出去。
他說,現在的學生,競爭壓力大,專業知識其實一點也不差。但是在為人處世方面總是少一根筋,有些甚至真的就是缺乏最基本的素質。
總結就是,現在很多人缺的不是知識教育,而是家庭教養。
3、
有句話說,你的臉就是你靈魂的樣子。
同樣,父母的一言一行,其實也是孩子靈魂的樣子。我曾經在文章《你的修養,就是你孩子的教養》中說過。
對于孩子來說,教育無外乎兩種: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而兩者之中,家庭教育對孩子人格的塑造,所起到的作用更是至關重要。
國外有這樣一個視頻。
視頻記錄著許多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而在他們身后,則無一例外地跟著一個小孩,并且對他們的行為進行高度模仿。
上樓梯時撞翻抱著行李的路人,大人一臉冷漠地走了過去,小孩同樣漠不關心地一步跨過;汽車里的大人和并列行駛的人互相謾罵,小孩同樣謾罵不止,并向對方豎起中指;男人猙獰著對妻子家暴的時候,孩子也跟著揮起了拳頭;抽煙、酗酒、隨地扔垃圾……各種不文明的舉動,在日常生活中經大人示范后,孩子也將之高度還原。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學校的教育僅能強壯身體,卻無法滋養靈魂。而如果以時間為鏡,大人的一言一行,折射出的其實就是孩子以后的儀表形態。
現在社會講究文憑開路,能力優先。很多家長也是一貫堅持“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狹隘理念,無形當中就忽略了孩子的教養。殊不知教養其實也是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門檻最低、回報率卻最高,特別是在走入社會后就成了一筆無形又無價的財富。
而這種能力的來源便是父母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
為人父母,卻不去給予孩子良好的教養,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悲哀。甚至可以這么說,所有孩子走入社會后因為品行教養而吃下的苦,都是平時父母對孩子疏于教育所作下的惡。
4、
子曰: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就是說一個人最先完善的應該是品行與教養,只有在它們得以保證的前提下,才可以繼續進行教育學習。其實將這個道理活用一下,放在父母身上同樣適合。父母最先應該給予孩子的是良好的家庭教養,只有在家庭教養得以保證的前提下,考慮學校的教育才能變得有意義。
如果說孩子是父母的藝術品。那么,成長在一個擁有良好學校教育、但缺乏基本家庭教養環境中的孩子,永遠都只能是一具外表栩栩如生但缺乏靈魂的雕塑,這也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失敗。
社會上充斥著各種生養孩子的理論,譬如窮養兒,富養女;富人窮養,窮人富養。但有一點毋容置疑,就是大多數父母為了子女可謂是傾其所能。
給孩子請最好的家庭教師;報名各種技能培訓班;買價格高昂的學區房;甚至連奶粉都要專門飛到歐洲去采購……即便家庭條件差一點的,同樣也是自己省吃儉用,竭盡全力地給予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不讓他們為金錢所累。
其實,與其在應該窮養還是富養這樣的問題中糾結,倒不如好好地思考該給孩子怎樣的家庭教育。
畢竟,無論窮養還是富養,都不如良好的教養。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