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10 | 小風心理專欄第十期
《與真實的自己同行》
01
糾糾,是我好朋友的朋友,我們是在好朋友的婚禮上認識的。
糾糾是我見過的比較優秀的同齡人了,法學碩士畢業后,一個人到了上海,用兩年的時間從一名不起眼的律師助理成長為一名獨立律師。
我很佩服她,最初的兩年里,為了提升業務能力和職業形象,她每天晚上加班到很晚,抱著詞典啃那些涉外的法律材料,扔掉了自己所有的衣服,全部換成職業裝,后來還去做了微整形。可以說,由內而外的對自己狠。
糾糾是我給她起的名字,起因是,前段時間她聽從同門師兄的建議開了微信公眾號,每周推送兩篇文稿,都是很專業的干貨,最起碼我看了之后特別受益。
后來不知為何不推送了,糾糾不是沒有堅持性的人。
有一次我們聊天,她說感覺自己做的不完美,每次文章發完之后都覺得還有很多要修改補充的地方,好像怎么樣都不能讓自己滿意,反復糾結很痛苦。
她問我:“你說我是不是還沒準備好啊,再等幾年會不會好一些?”
她不是沒準備好,只是以理想中的那個完美的自己來要求現在的自己,難免會不滿意。
02
以理想的自己為目標,用現實的自己來做要求。
《拖延心理學》序言最后一句話是這么說的——
當我們按照自己真實的樣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樣子來接受自己的時候,我們才能以最有利于我們的方式來采取行動,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無邊陰影之下。
放在日常的行為堅持中,就是按照現實中的自己來堅持,而不是讓計劃以理想中的自己來進行。
對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兩個月前,我剛開始學西語時,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今年考出DELE B1。
當時想著學完了A1之后就上密集班,每天多花點兒時間。可實際學起來才發現,這根本不可能,且不說大量的語法和變式,單單一個顫音r,到現在還是發不出來。
其中還有一次因為覺得上課痛苦請假了,這一請假接下來三節課都跟聽天書一樣。定目標的時候,我是以一個已經達到B1水平的人來要求自己的,那是理想中的自己,而現實的我是零到不能再零的水平。
一般人投入相當的時間精力,兩年內是可以達到B1水平的。意識到這個可笑的錯誤之后,我就乖乖地調整了計劃,每天學習半小時,今年就考個A1就可以了。
自從計劃作出調整之后,我每天都很自覺地去記單詞看語法,而且越來越喜歡,也不覺得是在痛苦的堅持。
自控力小組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總是有人上來就制定一個很高的目標,配合高難度或需要大量時間投入的計劃。
第一天信心滿滿,滿格血完成;
第二天,可能碰到了一些突發狀況影響了計劃進行;
第三天再想起來計劃就會覺得很疲憊,不想做……
這樣的計劃基本上堅持不會超過三天,懈怠和痛苦情緒特別明顯,就像我剛學西語時一樣。
不過,人總是看別人清楚看自己難,身在局中總覺得自己是對的,所以我們要試錯,一周下來之后發現不合適自然就會調整了。
03
什么時候算是準備好了?
關于這個問題,我覺得沒有標準答案。
可量化的物質標準還好說,心理標準就太主觀了,我可能永遠都準備不好。而這也是我們遲遲沒做成一件事的原因,時間和精力都浪費在了做準備上。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有兩個:一個是十年前,一個是現在。
做一件事最好的時機只有一個,那就是“現在”。你想運動、想讀書、想去旅行、想學英語、想早睡早起……那就現在去做。現在做了才不會出現“如果我兩年前就開始做什么,現在就已經怎么怎么樣了”這樣的笑話。
我知道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情前會特別糾結。那糾結到底有沒有意義呢?答案是有,但前提條件是只有在你做成了這件事情之后糾結才有意義,沒做連談放棄的資格都沒有。
自控力小組每天都會做總結,有人就會說剛才糾結了好大一會兒今天還要不要學習,雖然很累很困還是咬牙學完了。
這樣的人說糾結時都帶著一股成就感,我就糾結了,但我糾結的有意義啊。我曾經問過一個小組成員,你都那么累那么困了,再學習能保證效率嗎?她回答說,效率可能沒那么高,但即使我當時不學習,也不會乖乖睡覺,看電影、打游戲、刷朋友圈……隨便哪個都會再浪費一兩個小時。
而我學了之后,就倒床睡了,第二天依舊會繼續學習,連續性好。
做事情的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過多關注自己的情緒感受。事情的推進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保證,過多地考慮心情好不好、有沒有做好準備,是非常不利于進入軌道的。
承認且接受我就是懶、就是沒辦法做到完全自律、就是不愿意承受改變的痛苦……但是我現在可以背10個單詞、可以把今天的工作梳理一下、可以搜尋一個寫作素材……這就夠了。
此刻就是最好的時機,現在的你就是準備最充分的。
做該做的、做能做的、做想做的。
一 作者介紹 一
小風
深愛并奉獻于心理咨詢行業
渡得過去時
彼岸,也變成了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