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很愛把“情商”掛在嘴上。
因為這個詞用于評論一個人實在太好用了,我們看到一個人交友廣泛、呼朋引伴的會說“TA情商很高”,我們看到一個人成熟穩重、不茍言笑的會說“TA這個人看著情商很高”,我們看到一個人愛哭愛笑、情緒張力較大會說“TA情商不夠高”。
這種評論其實無趣得很。
我Google了一下,wiki上解釋EQ為“一種自我情緒控制能力的指數,屬于發展心理學的范疇”,按這個邏輯,我倒認為EQ大概屬于“自控力”的范疇。
百度百科詞條直接把情商升級成包括“自信心、人際交往、獨立性、專注力、情緒管理、同理心、挫折抵抗、創造力、問題解決、責任心、感恩、領導力”12項國際標準……然后跟我們說“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這基本上就等于告訴我“情商就是一個人的能力,而能力對人很重要”,簡直……智障。
然后,還搜索到這么一篇閱讀量十分廣的豆瓣文章《情商高的人比智商高的可怕多了》
情商高的人就是“一群看上去特別聰明,卻又非常討人喜歡的人”。
Excuse me? “情商高就是又聰明又討人喜歡”…….你這情商都快把“智商”給一起概括進來了,然后告訴我這比“智商”可怕多了……
你再搜索一下,還會發現一系列說不清楚情商是什么卻告訴我“提高情商有8種辦法”的一類文章。
你不覺得這很扯么。
所以呢,用“情商”去評論一個人往往是在說一些沒用的廢話,而你試圖提高自己情商的努力常常是很難落實的。我覺得不如盡早放棄使用“情商”這個說法,轉而去使用那些定義比較明確、實用性文章比較多的概念,比如專注力、同理心、領導力、自控力、閱讀能力、反應能力……至少,你可以讓自己少說點廢話,多關注點實際行動。
而在“情商”濫用的重災區 “情緒控制”與“人際交往”兩個方面,我覺得有以下兩種實用的替代方案。
我發現有些人為了提高自己的情商開始塑造自己所謂“成熟穩重、不茍言笑”的能力,但卻往往演變成“壓抑自己的傷心或開心的張力”,顯得自己比別人“矜持或穩重”的樣子。這其實會有負面作用,因為“裝作穩重與不茍言笑的樣子”會讓你形成一種壓抑自己情緒的習慣,漸漸地你會失去對生活或很多事情的純真與好奇,變成一個乏味無趣的人。如果為了提高情商竟然產生了這方面導向的話,我甚至覺得情商是一個“毒概念”。
控制情緒的意思應該是學會在不同的場合調節自己的原生情緒,比如說在工作場合或者一些公共場所,為了照顧別人的感受或保持秩序與效率,你會對自己的情緒有所保留,而在私下場合跟朋友或親近的人在一塊,你就不應該壓抑自己的原生情緒,開心就使勁開心,傷心就使勁傷心,這樣你就不至于“漸漸失去表達情感的能力”以至于成為無趣的人。
歸根到底,“控制情緒”是一個比較沒意義的事情,人是很微妙而敏感的動物,人的原生情緒是很難隱藏的,一個人開心的時候連眼神都是笑著的,一個人傷心的時候連空氣都是暗淡的,控制情緒這方面處理不好只會給人留下“不真誠”的印象。
所以,更重要的還是修煉自己的精神世界,腹有詩書氣自華,在公共場合的穩重與靠譜更多是通過不斷提高自己處理事情的邏輯能力、對他人情緒的感知能力、清晰表達自己的能力等硬實力自然表現出來的。這些硬實力提高了,內心強大了,精神世界自然豐富起來,負面情緒產生的就少,而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純真與好奇卻依然生生不息。
那怎么修煉自己的精神世界呢,無非就是針對那些定義明確的能力進行刻意的、重復的訓練與提高。
定義明確很重要,第一你明確自己要做什么,第二你能找到靠譜的文章與訓練方法。比如專注力的訓練你通過坐享(冥想)或番茄工作法就能得到提高;邏輯能力與表達能力的訓練你去看看《金字塔原理》或《麥肯錫意識/工具/方法》;領導力的訓練去看看《領導階梯》與《原則》;情緒感知能力的訓練一方面可以看看心理學方面的著作(推薦李松蔚及鏡像兩個微信公眾號),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多做移情溝通與面對面深入交流等。
想要提高與訓練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的能力,關注那些教你提高情商的文章肯定也是沒用的,我覺得使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這兩個原則反復訓練就夠了。
1.think win/win (雙贏思維)
2.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知彼解己)
先說第一點,雙贏思維強調你在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維護關系時要思考“如何讓彼此都更好”,如果沒法達成雙贏就要盡早放棄這段關系。雙贏有三個特征:真誠、成熟、知足。真誠是說你的行為要與內心價值觀相符;成熟是在表達自己情感與信念的同時又能體諒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知足是相信資源充足、人人有份。
比如《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里十分推崇的“贊賞別人”這個做法,就是一個典型的創造雙贏局面的方式,夸贊別人常常讓彼此都感到快樂,增進彼此好感,不過要注意“真誠”而不能浮夸,可以從細節上進行夸獎,以及善于轉達別人的夸獎等。又比如“暖男”這個說法,就是說男生善于照顧女方的感受并在細節上表現自己的體貼,這也是男方在努力創造的一種雙贏局面。
為了塑造雙贏的局面,你會常常需要與對方進行溝通、交流,獲悉對方內心真正的需求,然后再思考如何實現共贏。在工作場合,雙贏思維還常常是尋找最優方案、表現自己“領導力”才能的有效方法。
關于第二點,就是要善于傾聽并理解別人。我們從來就不喜歡那些滔滔不絕的人,他們好像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們喜歡那些懂得傾聽、理解自己并能表達自己有價值觀點的人,這讓我們感受到“被重視”并拉近彼此心靈的距離。
要達到有效傾聽,需要做好“移情聆聽”與“一對一溝通”,移情聆聽要求自己置身于對方的立場去努力理解對方的想法,感受對方的情緒,這并不容易,但十分有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是這么說的:
移情聆聽是有風險的。只有當你做好了被對方影響的準備,才能深入到移情聆聽的階段,而這時需要足夠的安全感的,因為這時候你會變得很脆弱。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很矛盾,因為在影響對方之前,你必須先被影響,即真正理解對方。
所以,下次遇到朋友失戀傾訴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說出“我理解你”之類的,理解對方并不容易,有時候你只需要聆聽,然后點頭或者陪著對方一起大罵臟話發泄情緒。
1.情商這個概念有點趨于萬能化,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不如放棄使用情商這個說法;
2.在情商使用最普遍的“情緒控制”與“人際交往”兩個區域,更實用的提升方法是:
- 情緒控制應該去關注更為本質的“精神世界修煉”
- 人際交往可以使用“雙贏思維”與“知彼解及”兩個原則。
以上。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