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后來道士們還將老子稱為太上老君,在一些神話故事中太上老君住在三十三重天的兜率宮。
老子是春秋時候楚國人,他曾經在周王室中做過一個職位比較低微的小史官。雖然官位不高,但是他能夠看到許多周王室收藏的重要文獻,這是老子后來思想的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吧。
老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要干涉人民的生活,最好讓人民無知無欲的生活下去。他還主張恢復到“小國寡民”的社會時代。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不再使用各種器具,也不坐車船,也不用武器。鄰國之相互相聽得見,雞犬之聲都能夠互相聽到,但是人民卻老死不相往來……
實際上,老子描述的是一個遠古的原始社會形態,這分明是開歷史倒車。他的這種思想比較理想化,不太現實,跟歷史潮流有點背道而馳,是一種比較消極的思想。
不過,老子的思想卻能影響很多人。特別是在人們遇到不順的時候,有過不去的坎兒的時候,往往就會想起老子的這些思想,然后就隱居起來不問世事了。封建統治者可能會比較喜歡老子的這種思想吧,至少人們遇到不順的時候不會造反。
老子跟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還有一些交集。
據說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國專門跑到老子那里,問老子一些關于周朝禮樂典章制度方面的問題。老子說,那些宣揚禮樂的人連骨頭渣都早已爛掉了……如果時間不對就要隱居起來。那些會做生意的商人,會把貨物囤積起來,但是表面上不會讓人看出來;那些有修養的人表面上也會裝的比較愚鈍。這才是真正的聰明人。恐怕老子是想告訴孔子,做人不要太外露,現在你不太適合到處宣揚你的理論,不然要惹大禍的。先把自己沉淀下來,隱藏起來,伺機而動吧。
后來周王室越來越衰弱,老子便離開了周王室。他騎著青牛到了函谷關。函谷關的守官尹喜知道老子修為很高,也知道他要歸隱了,便讓老子寫一點東西以留給后人。于是老子便刷刷刷地寫下了五千余字,后來這本著作被稱為《老子》,又被稱為《道德經》。寫完了書之后,老子就西出函谷關,離開了,從此以后再無下落……
那么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后到底去了哪里呢?
有傳說老子其實去了印度,并且在印度那里還傳播他的思想。這個說法畢竟不太可信。老子是人,不是神,在兩千多年前交通不發達的時代里,他想一個人去印度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而且他那么大一把年紀了!
之所以有這個謠傳,我想是因為道家學派的人故意揶揄佛教吧。是想說明,佛教是因為老子去那里傳道之后才有的,佛教是在老子的影響之下才有的。
要知道,古代佛道之爭經常會編出一些離奇故事出來,聽一聽就好,別當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