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文 | 會說話的啞巴
什么是禪?禪的范圍很廣,比如道家的閉關修煉也是一種禪修,在這里我們只聊聊佛家的禪宗。
追溯一下印度佛教歷史,在禪宗未興起之時,印度就有了“瑜伽”(梵文yoga),這是一種令身、心、意達到完全一致的訓練方法。后來,瑜伽被當作佛教苦修的方法,遂被稱為“禪那”。禪那是梵語“dhyana”的音譯,指的是進入禪定的修行;這種修行方法于公元二世紀至三世紀伴隨著般若波羅多蜜等一系列的佛經傳入我國,并被簡稱為“禪”。
那時的“禪”其實就是打坐入定,與我們今天所說的“禪”不太一樣,今天我們說的“禪”,實際是般若(智慧)與禪那結合所產生的體系,兩者合一,在日常生活中注入“禪”的因素,也就是所謂的修禪。修禪即是修心,以達到“明心見性”的效果,這就是禪宗所倡導的教義“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思想認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佛性自在本心,但不等于人人皆已是佛,需通過潛心修行,找回自己的佛性,這是一種返求諸己的修行,何必立文字?“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余”。
禪宗發源于印度,并由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引入我國,因此達摩被稱為漢傳佛教禪宗的始祖(或一祖),他隨后將衣缽傳與我國僧人慧可,慧可為禪宗二祖,往下依次為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六祖也有“南惠能、北神秀”之說)。下面,我們就從這幾位禪宗的歷代掌門人開始來聊聊禪宗的發展。
相傳的傳說
大梵天王在靈鷲山請佛講法,并贈佛一朵金色的波羅花。佛欣然答應,高升法座,卻持花不語,眾弟子正納悶,唯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佛祖隨即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附囑摩訶迦葉。這就是禪宗所說的“拈花微笑”,微笑的摩訶迦葉為被奉為禪宗的西天初祖。傳至菩提達摩,為西天二十八祖。
一祖達摩
《洛陽伽藍記》(北魏楊衒之所著)中就有關于達摩的記載,根據胡適先生的考證,達摩在中國大約住了50年,而楊衒之所處年代與達摩在中國的時間上有重合,因此《洛陽伽藍記》中關于達摩的記載應該是可靠的:達摩曾到洛陽的永寧寺瞻拜,并盛贊說:我到過許多地方,但從未見過如此華美宏偉的寺廟(“歷涉諸國……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極佛境界,亦未有此”)。由此也可以佐證菩提達摩并不是一個傳說的人物,而是確有其人。
后來的《續高僧傳》(唐代道宣所著)就對達摩來華弘法的過程有了比較全面的記載:達摩“南天竺婆羅門種”,也就是南印度人;“志存大乘”,(公元五世紀末)來到我國弘揚佛法;“初達宋境南越”,也就是于我國南北朝(劉宋)時期抵達廣州,“末又北度至魏”,后來又北上到北魏境內,之后就在洛陽地區附近游化弘法。
達摩帶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佛法,他認為入佛修行道不外乎兩種方法,“一是理入,二是行入”,要么通過個人領悟、憑直覺入道,要么通過實踐修行入道;同時認為經論只是入門的方法,且靠得住的只有《大乘入楞伽經》,入門之后就要靠修禪,這大概也是“不立文字”的由來;他也主張苦修,他本人就曾在河南少室山的一山洞中面壁苦修數年。達摩是第一個將修禪(即修般若(智慧)與修禪那相結合的方法)帶入我國的印度僧人,因此被尊為漢傳佛教禪宗一祖。
公元538年,達摩在洛陽圓寂,葬于洛陽附近的熊耳山。
二祖慧可
慧可,出家前姓姬,虎牢(今河南榮陽地區)人。他自幼學習我國傳統的儒學和道學,也屬飽學之士,年至中年時偶遇在洛陽一帶游化的達摩,受其影響,拜為老師,追隨師尊6年,鉆研佛學,專攻禪宗;后得達摩授予衣缽,被尊為禪宗二祖。
關于慧可最傳奇的故事莫過于“雪中斷臂求法”。很多禪宗歷史的書籍中均有記載,達摩在河南少室山一山洞中面壁期間,慧可為了拜其為師,在洞外大雪中跪候數天,直到最后將自己的左臂砍下以表誠心,才被達摩收為門下弟子,傳授禪宗心法。但根據《續高僧傳》的記載,公元574年,北周武帝開始了滅佛運動,為了躲避此次運動,慧可被迫南下逃亡,在逃亡途中遭遇盜賊,被盜賊砍去了手臂。所以慧可應該是缺臂之人,但手臂究竟是自砍還是被砍,就見仁見智了。
慧可在北周武帝滅佛運動中逃至皖公山、司空山(今安徽潛山縣地區)一帶隱居,并秘密收徒傳法。滅佛運動結束后,慧可以百歲高齡又北上傳法。由于禪宗之法新穎且易于接受,信眾日漸增多,這就惹惱了其他的一些僧人。公元593年,慧可在邯鄲附近被誣蔑為“邪魔外道”而被處死。
三祖僧璨
公元550年的一天,一位姓向的白衣居士找到隱居的慧可,希望慧可可以幫助他開示佛法,擺脫疾病的困擾?;劭梢远U宗心法開示,居士頓悟說:“我今天才知道人的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而在于心,佛法想來也是如此(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外中間,如其心然,法佛無二也)?!毖哉Z中似已參透了禪宗的“明心見性”,因此慧可大喜,收他為徒,并為他剃度,取法名僧璨。僧璨皈依后跟隨慧可在安徽隱居了十幾年,專修禪宗,后被慧可傳與衣缽,是為禪宗三祖;慧可北上后,僧璨南行至天柱山(今安徽境內),并在天柱山中的山谷寺公開弘法。
僧璨所提倡的修行法門簡易方便,無需再面壁苦修或斷臂自殘:放下分別之心,找回自己的本心,便能成佛;分別之心是人與佛的唯一差別。
這就使得一直認為禪宗很艱深的中國人不再望佛興嘆、雖信難修了。這種修行方法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漢化了禪宗理念,擴大了影響,吸收了更多的信眾,從而使得禪宗在我國南方開始繁榮昌盛起來,繼而發展成為了漢傳佛教中獨具特色的禪宗一派。
公元606年,僧璨在山谷寺講法過程中,合掌圓寂,并留下了不壞肉身;公元745年,僧璨肉身被當地官員焚化,并得到了五色舍利;公元758年,唐朝肅宗皇帝賜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禪寺。”
禪宗自僧璨開始在中華大地發揚光大,并且后繼有人……
四祖道信
公元592年,14歲的小沙彌道信(永寧縣人,今湖北武穴)找到僧璨大師,請教如何能夠得到解脫之法。僧璨大師反問:誰束縛你了?道信說:沒有人束縛我呀。僧璨說:既然沒有人束縛你,你要什么解脫?道信大悟:原來束縛我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心。從此道信便追隨僧璨鉆研佛法,專攻禪宗。
十年后,僧璨傳衣缽于道信,隨即離開天柱山,去往華南的羅浮山;一年后,四祖道信也離開天柱山,北上至吉州東山寺(今江西吉安地區)。相傳在此期間,吉州曾被叛軍圍困,吉州刺史無計退賊,眼看即將被叛軍攻破,此時道信登上城墻,帶領全城民眾念誦“摩柯般若波羅蜜多”七日,最終令叛軍退兵,保住了吉州城。江西九江的居士聞訊,特來邀請道信到廬山住持大林寺。公元620年,道信又應邀回到故鄉黃梅的雙峰山,建寺傳法,并主張僧人勞作、自給自足,不被外界所打擾,以便專心修禪。
由于道信聲譽遠揚,唐太宗曾4次派使者請道信入宮講法,道信都堅辭不去;唐太宗對此很生氣,第四次令使者帶去圣旨:如果人不能來,那就帶人頭來。道信毫不畏懼,坦然引頸;使者敬佩道信的無畏,并未帶走道信的人頭,回宮將實情稟報唐太宗,唐太宗欽佩不已,封道信為“國師”。
道信建立了禪宗歷史上第一座能讓僧人自給自足的寺院,要求僧人進行農業等勞動生產,滿足自身的日常需求,這種做法經過弘忍等禪宗后人的發揚光大,迅速形成了被稱為“禪林經濟”或“農禪經濟”的獨特的寺院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為禪宗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公元651年,道信圓寂于黃梅。
五祖弘忍
公元608年,29歲的道信在黃梅地區偶遇一名聰慧過人的7歲孩童,道信不禁感嘆道,這個孩子非凡人呀,如果能皈依我佛,將來必成一代高僧;并有意收為徒弟。于是便派人詢問孩童父母,孩童父母欣然同意。從此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就一直追隨了道信四十多年,直至道信圓寂。這個孩子就是禪宗五祖弘忍。
弘忍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深得道信賞識。公元644年,道信將衣缽傳與了弘忍。道信圓寂后,弘忍繼續主持雙峰黃梅寺,后來禮佛學禪的人越來越多,弘忍就到雙峰山的東面另建寺廟弘法,取名東山寺。因此弘忍的禪法也被稱為“東山法門”。唐高宗兩次請他入宮講法,都被婉拒。
弘忍對禪宗的影響相當巨大,他將禪的理念引入日常的生活和勞作(而這一改變,也是建立在道信要求僧人進行勞作的基礎上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都可以是修行,最終達到這一切都無差別的禪修境界,這是一種全新的修持方法。
弘忍所提倡的“禪”深深吸引了大批信眾,因為禪不再是面壁苦修或斷臂求法,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神秘佛法,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任何人都可以去了解、接觸、修煉的生活方式。誠如當代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先生所說:“沒有學會生活的人是不能學禪的,而生活方式越簡單,進入禪修之門也越簡便”。
同時,弘忍還提倡在深山之中建寺修禪,因為他認為“棲神幽谷,遠避囂塵,養性山中……心自安寧,從此道樹開花,禪林果出”。
公元674年,74歲的弘忍在雙峰山圓寂。
六祖惠能
公元672年,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對門下弟子進行了一項終極測試:每人針對自己所理解的佛法,作一首偈頌,在這些偈頌中選出最優者,以傳授衣缽。
消息傳出,僧人們紛紛絞盡腦汁,力求最優。大弟子神秀作了一偈: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在寺院的碓房里,一個目不識丁的正在舂米的人聽到大師兄神秀的偈頌后,便請人幫他寫下了他自己作的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個人就是禪宗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六祖惠能。
惠能出生于嶺南新州(今廣東云浮市新興縣)夏盧村,俗姓盧;自幼家境貧寒,父親早逝,惠能靠砍柴賣柴養活母親。他因為在鬧市中聽到有人誦《金剛經》,忽然心有所悟,在安頓好自己的老母親后,于公元672年來到黃梅東山寺拜弘忍為師。由于目不識丁,惠能到東山寺后便被安排在寺廟的碓房舂米。
弘忍見到惠能所作偈頌后,心中暗暗贊許,表面上卻不露聲色。第二天,弘忍獨自來到碓房,問正在舂米的惠能:米舂熟了么?惠能回答:米早就熟了,就差用篩子篩一下。弘忍隨手拿起禪杖在碓石上敲了三下,便離開了。當天夜里三更時分,惠能來到弘忍禪房,倒頭便跪,弘忍欣慰門下有如此高悟性的弟子,隨即為他講解《金剛經》,同時把禪宗頓悟法門和衣缽傳與惠能,并告誡惠能,為避免奪衣缽之爭,天亮后立即離開東山寺。
成為禪宗六祖惠能遵師命,迅速離開了東山寺,回到嶺南地區隱居。公元676年,惠能來到廣州的法性寺(今廣州光孝寺)聽印宗方丈講解《涅槃經》。期間見到有兩個僧人看著在風中擺動的幡在爭論,究竟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惠能在一旁微微一笑: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們心在動。
惠能雖然得了弘忍的衣缽,但由于倉促離開,一直到法性寺這里,都還未正式剃度出家。而這一番“風幡”論,讓當時法性寺的印宗方丈得知了他的身份,隨即在寺中為惠能剃發受戒,并將剃下來的頭發埋在一棵菩提樹旁邊。后人在埋發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座塔以紀念六祖惠能,這座塔就是直今仍矗立在光孝寺之內的瘞發塔。
光孝寺內的瘞發塔
公元677年,惠能來到韶州寶林寺(今韶關南華寺),并在此弘法四十余年。他再次重申禪宗教義“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提倡以“頓悟”明人心、見佛性,以達到“見性成佛”的目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禪學理論體系。
由于當時神秀在北方弘法,惠能在南方弘法,因此也被稱為“南惠能,北神秀”,惠能的禪法被稱為“南宗”,神秀的禪法被稱為“北宗”。
“北宗”所提倡的恰恰與“南宗”相反,不是“頓悟”,而是“漸修”,即“凝心入定,住心看凈”,實際上走回了坐禪讀經的舊式修行方法?;菽軇t提倡“舉手舉足,常在道場”,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以平常人的態度,融入禪法思想,以此為修行方法。相比之下,惠能所主張的修行方法無疑是更為簡便、可行的。在惠能及其后世傳人的努力下,“南宗”禪學最終占據了漢傳佛教禪宗的主導地位,成為了“禪宗正脈”。
公元712年,惠能回到故鄉新鄉定居?;氐焦枢l的第二年,惠能在當地的國恩寺圓寂,留下不壞肉身;圓寂后不久,惠能的弟子們將師傅的肉身送至曹溪寶林寺(今南華寺)供奉至今。同時,惠能的弟子們將惠能的經歷及講義匯編成書,書名曰《壇經》或《六祖壇經》。
六祖之后,或是為了避免奪衣缽之爭,或是因為禪法已傳遍大江南北、自成體系,禪宗衣缽到此便不再指定繼承人,但禪宗傳承的譜系則一直在延續,直至今天。
參考書籍:
1.《佛教史》 杜繼文主編 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2.《金剛經 心經 壇經》 陳秋平、尚榮譯注 中華書局出版。
3.《胡適說禪》 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4.《禪的行囊》[美]比爾·波特 葉南譯 南海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