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爸爸你們辛苦了”
“謝謝你,媽媽”
這樣能夠表達我們對父母的認同,
營造出一種溫情的氣氛。』
打電話回家,你遇到過這種情況嗎?
父母問:“吃了嗎?”
你答:“吃了。”
父母繼續問:“在干什么?”
然后你機械地回應父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不知不覺間,我們和父母之間,成了“最親近的陌生人”。
01. 我們為什么和父母無話可說?
為什么會這樣?很多人跟父母打電話都有這種感覺,就是沒講幾句話就很想趕緊掛掉,尤其是父母跟你嘮叨婚姻工作生活有關的事情時,你會覺得特別特別煩。
因為那些事情,他們已經講了很多很多遍了,可能你聽的耳朵都快起繭子了。
顯然,這是你和父母間不愉快的交流。
在交流中,你完全失去了溝通的欲望,覺得自己像被唐僧念咒的孫悟空一樣,一直在忍忍忍。實在忍不了,要么找個借口中斷電話,要么假裝手機快沒電了。
等到下一次父母來電,你感到的不是喜悅,而是壓力。
所以,有些人把給父母打電話當成是一項任務去完成,電話里也總是報喜不報憂。有煩惱了更愿意跟身邊的朋友傾訴。回到家也總是玩手機,因為不知道跟父母聊什么。
問題來了,我們為什么和父母會無話可說?
當你跟父母的關系處于這種狀態,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陷入到糟糕的關系配對模式中。
根據客體關系心理學理論,父母和孩子有三種糟糕的關系模式類型。
第一種類型:苛刻的父母和委屈的孩子
在這類關系中,父母從小就對孩子的要求非常苛刻,連找怎樣的男女朋友都要干涉,且提出的要求和期望都特別高。
對此,孩子會感到特別委屈,但是又沒有辦法解決。慢慢地,委屈轉化為憤怒。
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父母表達憤怒會讓孩子感到特別愧疚,因此,孩子多半選擇了關閉自己的情感,回避和父母交流的方式。
第二種類型:控制的父母和順從的孩子
我的一位來訪者就處在被父母控制的關系中,這種關系讓她無法拒絕又特別難受。
她的父母經常在電話里發號施令:
“親戚家的孩子到了你那座城市,多多關照下他。”
“幫我帶一些東西,買好后寄回家。”
父母發號施令,孩子無條件順從。
同時,在順從的關系里,孩子感到特別無奈,所以,無論父母說什么,孩子都以一種順從的姿態回應,“嗯,好的”、“是,我知道了。”
第三種類型:無情的父母和冷漠的孩子
這種類型的父母會和孩子交流客觀事實,但很少交流情感。
聊天就像是陌生人,而不是親人。
彼此會談談工作、生活,但是沒有情感交流。所以,很容易因為某一件事情發生爭吵。
在這種情形下,父母幾乎很少意識到對話的那頭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沒有意識到對話的那頭是養育自己的父母。
因此,在這種配對模式中,孩子常常體會到冷漠,沒有支持感,也做不到對父母掏心窩。
以上三種糟糕的關系模式類型,很容易導致孩子長大后跟父母沒話說。
02. 不愿說話的背后意味著什么
話語權有時候又是一種控制權。
當我們陷入到這種糟糕的關系配對中時,我們任何的交流都會變成對抗,沉默,或是讓彼此感到尷尬的狀態。
我的來訪者小何長時間處于糟糕的關系模式中。
媽媽打電話過來,經常是抱怨和提要求。小何一直默默忍受媽媽的負能量和強硬的姿態。終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氣告訴媽媽,
“媽媽,你一直在抱怨父親,其實我每一次聽著心里都十分難過,但是又無能為力、不知道能做什么。我在外面沒有你想象中那么好,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我沒辦法跟你們說,因為怕你們擔心,不說心里又特別委屈、特別難過,有時候特別希望得到你們的支持。”
當她跟媽媽表達完后,她媽媽沉默了很久,跟小何說了一句她從來沒聽到過的話,一下子拉近了母女的距離。
她媽媽說:“女兒,你在外面辛苦了,媽媽有時候真的不知道,對你的關心不夠。”
通過這次對話,小何和媽媽的芥蒂消除了許多。
后來,她們會偶爾聊一些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媽媽還會關心她每天的生活,母女間漸漸變得有話聊,小何也更愿意不僅跟媽媽分享生活中的喜悅,還包括挫敗,悲傷。
之所以小何和她媽媽的關系比以前融洽,原因在于他們現在的交流模式是成年母女的姿態。
人際關系中有一個原則:誰痛苦誰改變。
當我們和父母無話可說時,其實暗含著想要父母改變來滿足自己的愿望:
我還是孩子,我希望父母能夠自動變成我想要的樣子,如果你們沒有做到,我就拒絕跟你們聊天。
03. 如何減少與父母的尬聊?
想要減少和父母沒話說的尷尬,我們可以做出這些改變。
1)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這是一個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間的交流。我們要時常提醒自己是否會陷入上述所說的關系配對模式中。
當我們把談話當做是義務,內心其實是抗拒的,而且這是消極的應對方式,孩子需要選擇成年的姿態對待父母。
2)
其次,我們要有技巧地和父母溝通,主動找話題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我朋友30歲,和父母交流不太順暢。因為父母的觀念跟不上時代,朋友不愿跟他們聊。
有一次,充話費送手機,朋友想把手機給母親用,他對母親說:“媽媽,別的阿姨都在用智能手機,特別方便,我教你用吧。學會了微信,你可以看到我每天的生活狀態。”
朋友和他媽媽相互了解,有了共同的交流話題,聊天更順暢,關系也和諧了許多。
3)
第三,分享別人發生的事情。
談論八卦和別人的事情永不過時,同時會讓人產生強烈的好奇。
這一招我經常用,而且很管用。當我問起周圍鄰居發生的事情,父母往往能說上一個小時,即使我插不上話,也能做到傾聽,不會尷尬。
4)
第四,學會交流、回避一些話題。
逼婚、成家立業等這些話題是年輕人不愿談及的,尤其是父母。
當我們帶著憤怒去拒絕跟父母溝通時,父母會感到強烈的受挫。于是聊天變成了爭吵。
不妨試著用一種溫柔又堅定的方式去拒絕或者轉移話題。
有一個姑娘,她媽媽一張嘴,就是逼婚。善于溝通的她沒有從正面回答結婚的問題,而是和媽媽探討了結婚后的一系列問題,“如果以后我生孩子你會怎么帶”“孩子要怎么養”。
母女各自發表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女兒會覺得媽媽將來對自己的婚后有幫助,媽媽覺得女兒將來有規劃,焦慮減輕。
5)
第五,多表達父母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
父母想和你溝通,是為了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價值感和存在感,所以,表達他們對你的重要性,對父母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認同。
當關系中的雙方被認同時,聊天就會很放松,氣氛很溫情。
總之,無論你是三種糟糕模式中的哪一種,只要你能以成年人的姿態去跟父母交流。沒有話題,可以主動找話題。有技巧地跟他們聊天,偶爾分享一下別人家的事情也不錯。對于不想聊的話題,可以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拒絕或轉移話題。
最后,最最最重要的一點是,多去表達父母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
相信這樣做之后,你將不再擔心跟父母沒話聊,而且話越聊越多,越聊越順暢,尷尬的關系也會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