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圖
福建省,省會福州市。
如果有人問起,請勿答錯(很多人認為是廈門,也很多人自認為應該是泉州,圭海君對著地圖看覺得莆田最適合)
于省外,福建是中國沿海存在感最低的省份,而其省會福州亦常常與合肥、南昌等一起被各種對比,以評論其是否名如其實。
而在省內,福州、泉州以及廈門常常為誰是省內的老大而互相口誅筆伐,彼此間的不信任和對立充斥著省內每一個社交平臺,以至于福建人常常被冠以省內一條蟲,省外一條龍的刻板印象。
那么,福州作為福建的省會,到底夠不夠格呢?
一個城市之所以會成為省會,于今日中國,其緣由有三:一地理方位決定政治地位;二歷史淵源決定文化震懾力;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一、地理方位
福建地理上八山一水一分田,整體地勢呈西高東低,三面環繞高山,一面臨海,自古以來有“蜀道難,閩道更難”的說法。福建的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約10%,且幾乎全部分布在大河下游入海處,全省共有四大平原,第一位為九龍江下游的漳州平原,第二為閩江下游的福州平原,第三第四依次為木蘭溪下游的興化平原和晉江下游的泉州平原。從城市的發展潛力看,全省也僅有此四處具備成為省會的條件,它們的順序依次為漳州、福州、莆田和泉州。
而從政治角度看,作為省會必須擁有輻射全省絕大部分地區的能力,這種輻射力可以以交通布局的方式實現,如鐵路、公路、漕運、海運、航空等,國內因交通樞紐性地位而躍居為省會者案例繁多,如鄭州、石家莊。
福建因多山地貌,在解放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僅有鷹廈鐵路一條干線,后逐步發展為如今各市通鐵路的局面。從福建臨近省份鐵路運輸能力及線路樞紐看,僅廣州、深圳位于福建南部,其他如南昌、杭州及全國絕大部分的城市均位于福建北部,因此以地緣性關系看,福建北部城市在鐵路交通上最利于布局。從中長期北京至臺北的鐵路規劃看,福州亦為首選,且省外鐵路延伸至福州是所有達到省內沿海城市線路中所費里程最短、地勢最簡單的一條。當然從福建橫向和縱向看,在省內布局鐵路,最為重要的兩個節點分別為廈門和福州,二者號稱省內鐵路干線的雙子星。
從公路運輸看,似乎地形對于今日的中國已然不是什么問題,以公路運輸看,地理位置的居中更受青睞,如此一來,莆田最優,次級泉州,再及福州。廈門這種海島城市并無太多優勢。
當然以水運看,閩江作為省內第一大江,其流域遍及半個省,涵蓋了三明、南平、寧德和福州四市,這是最富感情色彩的連接線,也是在關鍵時刻最為有效的實力支撐線,而縱觀其他城市,除九龍江外,基本毫無可比性。
福建交通規劃圖
此外,為適應海洋經濟的發展,沿海城市均須以港立市,在福建有三處優良深水港,一為三都澳,二為古雷港,三為湄洲灣,而此三處空有港深水闊卻如建港立市的腹地,如以臨近發展的角度看,三都澳近福州港,湄洲灣近泉州港,古雷近廈門港,或許可以互為犄角,協同發展,因此在港口的發展上,相信未來福建能產生三大海港城市群,分別為福州、泉州和廈門,而它們分別帶動并融合寧德、莆田和漳州。這也意味著福州將由江轉向海如此東向擴市是福州未來保持競爭力的一大法寶。因此在港運方面,以目前的水平看,廈門第一,福州第二,泉州第三。
以上,從海陸地理方位上看,省內除非廈門和漳州合并為一,否則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可以和福州匹敵。
二、歷史淵源
福建之得名,來源于建州和福州,由此知福州之古老與重要。但誠如安徽來源于安慶和徽州一樣,亦不影響合肥成為省會,因此從歷史淵源的角度看,成為省會,除了古老之外,還應保持延續性及代表性。
追溯福建之源頭,福州確實稱得上是八閩共源。
福州衍生八閩發展圖
漢武帝滅亡閩越后,始于福州設立冶縣。東漢時,分出建安縣,繼而分出昭武、將樂和南平諸縣,后陸續形成了今南平和三明市;三國時,分出東安縣,繼而分出龍溪、莆田等縣,并由此拓展出泉州、漳州、莆田和龍巖等市;唐時分出長溪縣,繼而不斷分出寧德市各縣,而剩下的部分演變成福州十邑。如此2000余年逐步發展與分拆,福建由一個冶縣演變成八閩九地市,而在這漫長的歷史中,福州始終作為福建的首府,盡管這過程中建州曾刷過一陣存在感。
從這種政區演變,我們也很容易將福建分成兩個大區,亦類似于中國的南北方:福建北部,涵蓋閩東、閩北,包括福州、寧德、南平和三明四市,即隋代福建四縣中的閩縣、建安兩縣;和福建南部,涵蓋閩南、閩西,包括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和龍巖五市,即隋代福建四縣中的南安和龍溪兩縣。如此南北部之分,福建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都處于北盛南衰,以八閩通志中人口的分布看,明代北部人口126萬人,南部81萬人;到了道光年間,北部人口增至786萬,而南部亦達到584萬,由此可知,至少到了清朝末期,福建北部人口仍遠高于南部,而福州作為北部的核心區域,作為省會自然不在話下也毋庸置疑。
隋代 福建政區形勢圖
然而時至今日,這種人口的差異已悄然發生了變化,截止2015年末,福建北部人口為1567萬人,南部則躍升至2307萬人,人口的差異發生了大逆轉。故而造成泉州和廈門被誤會成省會或不愿屈居區域第二的尷尬局面。
但以2000年的歷史淵源對比改革開放的區區40年,顯然這種變化不會讓福州在短時間內失去歷史文化的優越感和整體震懾力,她依然有著足夠的底氣和底蘊當這個省會,盡管對于南部部分地市來說,福州開始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文化軟實力似乎無法強過閩南海派文化,但無論如何變化,這些都是閩派文化,而其源頭或許都可以指向福州,盡管這個歷史可能真的有點長。
三、經濟實力
2016年福建GDP第一強市為泉州,6646.63億元,人均78104元,第二為福州,6197.77億元,人均82637元,第三為廈門3784.25億元,人均98038元。
福州GDP總值不如泉州,人均不如廈門。
廈門,城市化最徹底,建成區最大,城區人口最多,城市發展水平最高,但卻腹地窄小,發展后勁不足,無周邊帶動能力。
泉州,經濟總量最大,經濟發展活力最強,民營經濟最發達,但城市化水平低下,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還未達到城區化的程度。
而福州,剛好介于二者之間。似乎看起來是十足的不夠當經濟一哥的資格,然而以總數及人均,難道福州不是三個地級市中最均衡的嗎。應該承認的是這種均衡其實并沒有絕對壓倒性的優勢,或者僅可以說是三者平平,不分伯仲,但至少以目前的數據看,誰作為省內老大誰都不會服氣,如果是這樣不如這個最均衡的福州來當好了。
如果泉州和廈門能夠好好合作共贏,或許福州就要臥薪嘗膽了,好在不是。但這種幸災樂禍的說法也正是目前省內人的格調,看著本不富裕的省內狀況內耗,卻不曾發現福建整體已然跟不上全國發達區域的腳步了,大家應該再加把勁了。
綜上,以地理方位和歷史淵源看,福州適合當省會,以經濟發展角度看福州是權衡之下最合適的,因此福州作為福建的省會,有天時地利之便,唯一缺少的是現代文化分化的人和,但這不影響福州仍然作為省會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