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緊盯著視頻里的示范動作,我還是有點發蒙。節拍太快,我跟不上,我能感覺到自己的動作很滑稽。兒子在一旁問我,“到底是先抬左腿還是右腿?”心里有火,但不能發作,只能面無表情回答兒子,“稍等一下,讓我再看看。”
兒子剛上一年級,學校布置作業要孩子學習廣播體操。有視頻,需要家長陪著孩子一起根據視頻動作來學習。那幾天正好愛人出差,教兒子廣播體操的任務落在我的頭上。視頻我看過幾遍,對于我這樣缺乏運動細胞身體協調能力極差的人而言,那些動作真的很難。先伸哪只胳膊先抬哪條腿又先向哪邊轉,我真的分辨不清。連續兩個晚上,基本都是兒子自己照著視頻練,我在旁邊守著。可他還是有幾節學不會,又擔心老師檢查,情緒很低落。
我不是一個寵孩子、溺愛孩子的父親,但看到他因為學不會廣播體操有情緒有壓力時,還是有些心疼。我只能寬慰兒子,“你能學多少就學多少,回頭學校老師會教你們的。”其實我也擔心他萬一因為自己學不會這些動作,拖了班里的后腿、自尊心受挫,暗地里也提醒小飯桌的老師,如果高年級的孩子在練習廣播體操時,一定要帶上我家娃。
教不了孩子廣播體操,我自己沒什么挫敗感,反而有一點點不平:這本來應該是在學校學習的內容,為什么要讓家長來陪著練陪著教?
和同事抱怨,同事倒勸我從另一個角度考慮:
“也許學校沒有太多時間來專門教孩子這項內容,把這項內容教給家長,這也是給父母提供了一項和孩子互動親子的內容啊。你現在總覺得這是在浪費你的時間,等孩子長大后,等你老了之后,回憶起來,也許這還是很美好的事情呢。”
哦,我還真是沒從這個角度考慮過。我不知道如果以親子互動而不是完成學校作業的心態來陪孩子練廣播體操,我的“動作狀態”會不會好一些?
我真不敢說出一個肯定的答案。朋友家的孩子上初中,開學初老師要求孩子們為班里設計班徽,很多家長感覺自己家孩子設計的LOGO太幼稚,干脆全家上陣,甚至不惜請設計公司幫忙。耐人尋味的是,那些明顯帶著成人色彩的作品,往往能獲得老師的好評。
當朋友轉述這些事情時,我對這些好評多少有些不屑,明明是自欺欺人啊。那個時刻我在想,我會用“親子活動”的心態努力去接近這項任務嗎?不能。我內心的親子活動是通過互動以達成情感的交流,情感交流是不必拿來衡量比較的,而學校布置的任務,哪怕以“親子活動”的心態參與完成,它最終還是要被他人判別的,雖然它客觀上一定增強了你和孩子的互動。
二
與爸爸們相比,媽媽們是否更樂意接受這些任務呢?在絕大多數中國家庭中,媽媽們投入在孩子成長教育方面的精力更多。也正因為如此,在有關家校互動的新聞中,媽媽們是絕對的主角。有趣的是,對于學校布置的任務以及對學校工作的配合,有的媽媽甘之如飴,“嘴損”的網友甚至會把這部分媽媽稱之為“戲精”;有的媽媽對此卻備感折磨,單單檢查作業一項,她們就在社交媒體上上演了一部又一部“娛樂大片”。
咆哮“到底是什么關系”的媽媽也許還在繼續咆哮,但她的戲份恐怕早已被另一位媽媽搶走:這位媽媽要檢查兒子讀課文情況并簽字,兒子大聲朗讀,秋天來了,掛花開了……媽媽一愣,趕緊追問,什么花開了?!兒子嘀咕,掛花。媽媽開始獅吼,掛花?掛花?掛在哪里?兒子弱弱回答,掛在樹上……
“劇情”有沒有虛構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精彩程度足以見證陪孩子寫作業的媽媽們有多么崩潰。新聞里說,原本乖巧的好孩子,作業時間一到,秒變成“熊孩子”,有100種方法等著逼瘋陪讀媽媽。難怪有人戲稱,當代女性快速衰老的真正元兇就是陪娃寫作業。
按說,媽媽們應該更在乎和孩子的親子時間吧,輔導孩子作業、幫助老師督促檢查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這明明也是促進孩子成長,為什么要抗拒甚至崩潰呢?今天一大早刷朋友圈,又被《陪娃寫作業?算了吧,想來想去還是命更重要》的文章刷屏。家有學娃的家長,幾乎每天晚上,都是一場耗盡精氣神的“大戰”。偶爾打開窗戶透透氣,卻聽到隔壁家也是聲嘶力竭地吼作業。
那些刷屏的“崩潰”也許有些夸張。除了那種讓人匪夷所思的作業,比如寫一首校歌歌詞、模仿《靜夜思》寫一首關于中秋的詩但其中不要出現“中秋”二字等奇葩“題型”,基本的課堂所學如果讓家長配合檢查我并不抗拒。在網絡上掀起的“陪娃寫作業等于要命”的娛樂大潮中,“花錢請人給娃輔導作業,換來家庭寧靜和諧幸福”的段子也此起彼伏,但終歸是段子,社會輔導機構可以幫助孩子校驗對錯,但對更多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寫作業的好習慣還是要靠家長培養。
家長們一肚子牢騷,老師容易嗎?家長要面對的只是一兩個孩子,而老師要面對的卻是幾十個孩子。
同樣是我那位孩子剛上初中的朋友,十一長假期間一起自駕旅游,每天晚上孩子都要抽出一兩個小時寫作業,寫完作業她要檢查簽字,然后再把作業完成情況反饋到班級群,老師還要根據家長的反饋再一一回應,甚至做具體指導。
這可是假期,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師,每天要面對幾十個家長的反饋,會不會崩潰得更快?
日劇里的學校親子活動場景,在中國也不鮮見日劇里的學校親子活動場景,在中國也不鮮見
三
陪娃寫作業的真正癥結在哪里?或許在于我們還沒有真切領悟到“共育”的真諦,家庭教育這些年越來越被重視,學校在布置作業以及教育孩子方面,有意無意也會去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去強調親子陪伴的必要。如果細細梳理新聞里曝光的那些被家長腹誹的家庭作業,很多內容都是帶有“親子活動”性質的?
70后的這一代家長可能會懷念自己小時候寫作業的時光,學習是自己的事,父母最多在寫完的作業本上簽個字,學校幾乎很少布置“和家長互動”型的作業。學校開家長會,很多70后哥哥姐姐也許還替弟弟妹妹開過家長會呢?父母沒有管過自己的作業,該考大學該找工作該自己養活自己了,也再沒有“麻煩”過父母;那時候哪里有什么親子活動的概念啊?沒有所謂的親子,并沒有影響我們對父母的感情。
不能回想不能對比,社會環境不一樣的,養育孩子的方法自然也有變化,比如當下我們對親子陪伴的重視。從過去無意識的“親子陪伴”到如今“親子陪伴”概念的強化,這是育兒觀念乃至家庭教育觀念的進步,但現在是不是有些過了頭?無論媒體,還是社會,抑或幼兒園學校,都把家長拿出時間帶娃當做了一種新的政治正確。
如果你沒有時間陪娃,你簡直就是不合格的父母。
可是我們想過沒有如今的孩子有多嬌氣沒有?名目繁多的親子活動項目中,有沒有人去考慮過對孩子“獨立性”的教育?如果說幼兒時期的“親子陪伴”是必需的,童年的“親子陪伴”是不是可以弱化為“必要”?對于開始接受小學教育的孩子,是否也應該給他傳遞“父母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活,不可能總是陪著你”這樣的家庭教育觀念?
較早懂得“工作需要爸爸媽媽”道理的孩子,也未必會“輸給”那些在“全職陪伴”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
諾獎學者赫克曼在《因人而異的教育回報估計》一書中提出,在0-3歲,你投資1塊錢,有18塊錢會回來;3到4歲投資1塊,是7塊錢的回報;小學是3塊錢;大學里投資1塊錢是1塊錢的報酬;成人是負的。按照這個理論,孩子年齡越大,家長對其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減少才對,可事實上恰恰相反,一入小學深似海,父母不得不騰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教育孩子。
一位和我年紀相近的朋友前不久辭職,開始全職照顧剛剛上一年級的孩子,每天早晨孩子起床洗漱期間,他都會給孩子播放新聞廣播,以拉近孩子與社會的貼近度;晚上的閱讀,他會給孩子讀一些文字功底過硬的名家寫的年少故事、生活趣聞,以提高孩子的審美趣味。
看看,即便沒有學校的“施壓”,朋友也沒有放松對孩子的教育,我相信這也是絕大多數中國家長的狀態。對于孩子的教育、成長,沒有哪個負責任的家長會掉以輕心的。
再看看最近那則網上很火的《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萬學區房》的帖子,一對任性的父母帶著5歲的孩子游歷全球,孩子的媽媽驕傲宣稱,“沒有800萬的學區房,但帶你環球旅行,讓你適應各種生存環境,你才有能力在未來的生活里遇事不驚,泰然自若;讓你的眼里擁有更廣渺的世界,你才會帶著包容與好奇之心走的更遠……”盡管很多人反感這位母親的“得瑟”,感覺她本質上和“買學區房”的父母一樣庸俗,但你不得不承認,負責任的家長其實都在想方設法以自己的方式陪伴孩子,增進和孩子的親子互動。
看透了中國家長的這個心思,學校大可不必再搞什么林林總總的“親子作業”。如果孩子和家長的時間精力都被學校的“親子作業”占滿,說到底這還都是學校教育的一種,“共育”也無從談起。
既然是“共育”,有交集,同時也應有一定的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