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放假的時候很多親戚朋友都會跑來問,家里的孩子要考大學了,報什么專業以后能吃香?賺錢多?不容易失業?
哇,這個問題真的太前沿了。
如果是去年,我可能還會不猶豫地說,學金融吧。因為這是我目前認識的人里最好賺錢的專業。
但在2018年的今天,我已經不敢再說這樣的話了。短短的一年之間,一個巨大的變化已經發生了。非常突然。
學習哪樣技能,才能一勞永逸,不被未來的世界淘汰?
擁有什么素質,才能持續獲得內心的幸福和滿足?
前幾天,我采訪了哈佛心理學專家、2015年《我是演說家》第二季總冠軍、知名暢銷書作家劉墉之子——劉軒。
他寫作、做音樂、做創意、教心理課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斜杠青年。1972年出生的他,看起來像一個20出頭的小伙,年輕且快樂。擁有這么多職業的他,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如他所說,如今比起學什么專業,如何去設計自己的人生,來獲得一個最豐富、最美滿、最高效率的人生狀態,才是我們真正要去解決的問題。
Ai時代真的來了,哪個職業是安全的?
昨天看到安柏寫的一篇文章:“我生于2010年,2032年剛畢業,就失業了。”
故事里描述的是一個2018年剛滿8歲的小孩,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里,被全家集中財力和精力,奧數英語輔導班,鋼琴馬術加擊劍,按照“碎鈔機”般的精英模式培養著。
終于,2032年,他從美國前50名的學校畢業,按照媽媽的計劃,他應該像舅舅一樣,到投行去工作,年薪百萬。
可是,萬萬沒想到,回國半年了,他竟然連工作都沒找到。
他發現99%的金融交易員,包括股票、期貨、債券都已經換成人工智能了。基金經理、投資顧問,80%也被人工智能替代了。
這個孩子,我猜當初可能選擇的也是金融經濟類的專業。他最終不是被隔壁家“別人的孩子”取代的,而是被一群機器人。
這像話嗎?
沒錯,就像2017年5月,圍棋領域的人類徹底被AI擊敗的那一刻一樣。非常意外,非常突然。
在這次采訪中,我問劉軒,希望你的孩子未來從事哪個職業?
劉軒笑了,“坦白說,等我的孩子到了我這個年歲,他所做的事情,所從事的職業,八成還不存在于現在這個地球上。”
好吧,這是句實話。所以今天,我已經不再敢輕易給人家推薦報考的專業了。
因為好像沒有哪一個專業,哪一項技能,是絕對安全的。這個被互聯網刷新玩法、被AI顛覆價值的巨變時代,“唯一性”,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
把一個重復性勞動的、僅靠記憶與練習就可以掌握的、特定行業特定技能,通過機器學習來超越人類,那本來就是機器人的強項啊!
白宮發布的報告預測,在未來10-20年間,人工智能技術有可能取代47%現有工作。
如果你是流水線上的工人(比如制衣)、銀行的柜臺人員、旅行社員工、金融交易員、基金經理、律師、教師、醫生,藥劑師、秘書、客服人員……
都有可能是首當其沖的職業。
而人類的強項,是跨界。
你可以不“成功”,但你必須“成人”
“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么東西了。”
這是前些天河北某地路橋收費站取消了之后,收費站大姐在接受了經濟補償之后,圍住領導要求政府給解決工作的情景。
就像劉軒在采訪中說的,一部分人會面臨的中年危機是,“你以為按部就班的做好你該做的工作,這個工作定義了你,但當有一天它必然會部分或整個被AI取代的時候,你的整個自我價值會沒有,人身價值會崩盤,這個才叫做非常嚴重的中年危機。”
就和我們的父輩當初在老牌國企中被下崗時,一模一樣。
張泉靈在前幾天的一個演講中說:“時代扔掉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跟你說。”
她說得很痛心,也很實在。誰讓我們生活在變化速度最快的一個時代,但內心的價值觀卻可能還停留在上一個時代,甚至在上上一個時代。
每一個時代都注定會有一撥兒人被淘汰。而問題是為什么你恰好在“這些人”里,你為何甘心成為“這些人”,又理直氣壯地要求別人對你負責到底?
在一個七八十歲的退休大爺大媽都能在淘寶找到幾十萬年薪工作的時代里,一個36歲的人為什么敢說自己什么都學不會了?
你不是沒有能力,而是自己從心態上就放棄了。
這位大姐的中年危機,何嘗不是自己選擇接受的狀態。
在這個全民焦慮的時代,最可怕的不是“焦慮”本身,而是你連別人為什么焦慮都不明白。
劉軒在談到焦慮的問題時說:“中年人是已經在人生當中越來越最沒有借口的人,你過了中年之后你的借口是開始年老,在中年之前你的借口是還年輕。但人到中年,你的每一個行為跟它的后果,都必須百分之百自己承擔。很多人不太習慣這樣,或者身邊的壓力和指責太大,會有點崩潰。”
然而有些人從這些“焦慮”和“崩潰”中,找到了方法和出口,而有些人則選擇消極應對,怨天尤人。
年年歲歲花相似,人也相似。
我理解的“中年”的正確打開方式,首先應該是心理上已經“成人”,不再是被“慣著”的巨嬰,但心態上依然要保持年輕、保持積極、擁抱變化。
其次,“成人”是未來要成為一個區別于“機器”的、真正的“人”。
AI時代到來之后,那些最能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如對復雜系統的綜合分析、決策能力,對與藝術和文化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由生活經驗及文化熏陶產生的直覺、常識,基于人的情感(愛、恨、熱情、冷漠等)與他人互動的能力……才是人工智能時代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學習的技能。(參考《人工智能》一書)
所以,像音樂、文學、情感、藝術、哲學、心理學、娛樂,這些老輩兒人心中“不正經”的職業,以后反而可能成為主流。
現在知道劉軒這個跨界斜杠青年的優勢有多大了吧?越綜合,越跨界,越會思考,越有人性,越回歸人的本能,人格化的影響力越大,未來生存優勢就越大。人類本身就是這樣一個復雜的動物啊!
所以,“不成功”并不是不能被原諒的,而“不成人”,才是。
一直以來,“成功”和你給自己和身邊人帶來的幸福程度,從來就不是等號。但在未來,很可能是越知道如何創造幸福的人,越成功。
創造幸福的人生,該往哪里走?
前幾日,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在我的朋友圈里發起了一個小范圍的采訪,采訪對象覆蓋了我中學、大學和研究生期間的同學以及親戚朋友,多數是80后、90后。
我對他們都問了同樣的問題,“有中年危機感嗎?”“你覺得幸福嗎?”
其中有教師、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500強企業中層、銀行職員、金融領域從業者、創業者。
100%的人僅有的危機感都來自于缺錢,而100%因缺錢而有些危機感的人都表示自己仍然很幸福。
我一個北師大畢業后一直扎根小學做教師的同學說,“雖然漲速緩慢的收入極大地限制了消費的需求,但是生活就是由著興趣多方面充實自己,我覺得自己還是個少年,為了知識和愛活著,知道自己一直在成長,還會一直成長下去,就很幸福。但如果自己的人生以及身邊人的生活發生了問題,會感到不幸福。”
而那些實現過“成功”的創業者,也覺得成功帶來的幸福感短暫到不可思議。一覺醒來,發現不幸福的感覺仍在,幸福好像跟成功無關。
職業選擇和實現成功,都并不能解決你的終身幸福之大事。
到底有沒有一個方法,能夠讓我們走向成功,又持久的幸福?
劉軒在哈佛大學心理系的同學——泰勒·本-沙哈爾曾在哈佛大學的教育史上創造了一個轉折點,2006年,他把哈佛大學修課人數最多的課程從“經濟學”變成了他這個30多歲的年輕教授的課程——“積極心理學”。
劉軒在新書中解讀到,也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知道,在努力工作的同時,唯有這樣才能打造真正的成功人生。
他在書中提到,“我特別用'樂園'這個詞來形容哈佛,是因為我發現那些在學校里混得最好的同學,就是懂得如何把學校當'樂園'而非'殿堂'的人。代表學校參加田徑比賽、在學校舞會當DJ,在慈善機構做志愿者,主導學生社團。這些人往往不是班上的前幾名,也不是科科都滿分的天才,但他們是真正的風云人物。”
“他們都很會用時間,而且很少抱怨生活。”這是新時代的成功者的定義。
我問劉軒,你覺得您的孩子長大之后,要具備怎樣的素質,才有能力面對未來的挑戰,獲得成功和幸福?
劉軒說:第一他要有成長的心態,不是固定心態,他要認為自己能夠改變,而且知道改變的方法。
這個意思是他要對生活有希望,他要懂得怎么樣去喚起自己的正能量,他要保有好奇心才可以去應對,才可以自己改變。
其次他必須要有感情,同理心,同情心。
“這些非常人性化的東西,在未來越來越充滿科技的時代里,會變得更加重要。也可以讓他比較不會失去自己在社會里的方位。”
回到最初的問題,人工智能時代,孩子到底該學什么,才不至于被機器“搶”了工作?
其實,與其討論讓孩子學什么,不如先討論孩子該如何學。知道自己要學什么,怎么學,遠比學什么內容更重要。
比起問自己要選哪一門學科,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熱愛什么、要去學習什么;知道如何才能創造幸福,成為一個有積極的心態和豐富的情感的人,一個保持學習,永遠抱有希望,擁抱變化的人。
在未來這個人機協作、各自發揮特長的時代里,真的不再需要把人教成機器的教育了。
那些能夠在實踐中得到的知識,在廣泛的通識閱讀中獲得的智慧,在專業與跨界之間的人性化思維,才更重要。
但是,總是有少數人,采取了行動。
在學會思考之前,先拿起書吧,享受過程,你自然能放下讓你焦慮的其他。
作者:桂洋,《讀者》微信專欄作者,新媒體主編。85后媒體人。在雞湯與巖漿之間游走的新女性生活倡導者。讀一本好書,睡一個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