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眾人身心的歸處,不是對錯的辯論場。
文丨爐叔
常聽人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關于幸福的家庭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大家各有所見,而在爐叔看來,就像白居易詩歌里的“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心安便是家的最高要義。
一個家庭能被人稱為幸福,關鍵在于讓人能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安穩(wěn),要達到這種安穩(wěn),不在于家財幾何,而在于家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互相的尊重,落在最實際處,就是四個字——“少爭對錯”。
是非可論,對錯少爭。
家是眾人身心的歸處,不是對錯的辯論場。
家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家庭氛圍的甜蜜美滿,都離不開放棄個人對對錯的過分執(zhí)著。
壹
在不觸及原則底線的事情上,完全沒必要分出是非對錯,且不說對錯是相對的,每個人對于事情對錯的判斷標準不同,在家庭中,因為爭論對錯產生爭吵矛盾,受到傷害的是雙方,爭執(zhí)獲勝也好落敗也罷,大家都是輸家。
夫妻相處,少爭對錯無疑是最為重要的。
小楊和丈夫兩人是在甜甜蜜蜜的戀愛后步入婚姻生活的,可以說不存在逼婚等迫不得已的緣由,完全是出于愛情而結合的,受到祝福的婚姻在婚后第三年卻走到了盡頭。
婚姻破裂不是因為什么出軌家暴駭人聽聞的緣由,說起來簡單,不過是兩個人在同居生活之后在各種瑣碎的地方產生了矛盾,做菜要求的不同,生活習慣的相左,消費觀念的不一致,兩個人堅持己見不相妥協(xié),在爭執(zhí)中說盡了傷感情的話。
小楊一度叉著腰氣勢洶洶沖著丈夫吼叫“你這樣是錯的,聽我的才對”,丈夫不甘妥協(xié)反唇相譏,漸漸地,他們的生活陷入一種充滿尖酸刻薄的指責和侮辱的一成不變的循環(huán)中。
同居生活的磕磕絆絆一地雞毛消磨掉了兩人之間的感情。
離婚后我曾經見過一次小楊,她一臉感慨地對我說“當時每次吵贏了都會覺得很有成就感,但更多的是成就感之后的空虛和疲憊,現(xiàn)在想來也是很好笑的,明明都是可以坐下來一起溝通的小事,卻偏偏為了賭一口氣像兩只斗雞一樣炸著毛落了個兩敗俱傷。”
婚姻是兩個各不相同的人要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過日子,人與人的不同注定了相處之間會有分歧矛盾的存在,矛盾不可避免,但卻是可以尋求解決的,感情沒有對錯可言,比起堅信“我對彼錯”,天翻地覆爭一個輸贏,出于愛的理解和包容才最為重要。
富蘭克林說:“如果你總是爭吵、辯論和反駁,你也許有時會得到勝利。但那只是短暫和空虛的,因為對方永遠不會對你產生好感。”就算曾有過的好感,也只會隨之消逝。
執(zhí)著于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堅持自己是正確的,力圖證明對方的錯誤,固執(zhí)己見,從而失去一段關系是值得悲傷的,一段美好的婚姻,需要的是對小事不爭論對錯,遇壞事不互相責備。
貳
少爭對錯,是為人父母對孩子最好的尊重和家庭教育。
一定要分出對錯的人是控制欲太強的人,想要對方完全按照自己的觀點過活,互相毫不妥協(xié)
用自己的標準衡量一切的人。
孩子的成長就像樹木的生長,需要自由的空氣。
遺憾的是現(xiàn)實中有很多父母并不知道這一點,他們力求用自己的判斷標準來評判孩子的對錯,用自己的對錯去束縛孩子的發(fā)展。
他們習慣于評定是非,爭論對錯,自認是孩子的權威、行動的標準。他們奉行“否定式”的教育方法,只要不和自己制定的正確標準相符,就必須被否定剔除。
《你的孩子是人》的作者精神醫(yī)學家斯特拉·契斯曾經做過一項長達45年的研究,研究對象是來自于不同家庭背景的238名新生兒,通過研究對象的成長過程探究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其中一個研究對象諾曼快樂、友善、富有精力和敏捷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但他的父母發(fā)現(xiàn)他在游戲室里難以保持注意力,雖然得到醫(yī)生“問題不嚴重,可以在父母支持引導下學好”的診斷結果,他為人苛刻、固執(zhí)的父親執(zhí)意認為兒子這樣的行為是錯的,“他這種行為就是不負責任,缺乏個性和意志力,他必須好好表現(xiàn)才對!”
挑剔、貶低,斷言孩子不負責任已經失敗,不符合他對正確行為的判斷標準的諾曼被徹底地否定了人生,成長成了一個碌碌無為只會做白日夢的失敗的大人。
“孩子不是一個需要父母用程序控制的小機器人。”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里寫:“許多人相信,作為父母、師長或經理,我們的職責就是改變他人并讓他們循規(guī)蹈矩。我也曾以為,作為父親,我的職責就是管教孩子。可是,我發(fā)現(xiàn),我可以提出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們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氣凌人并無濟于事。”
比起用自己的對錯去控制孩子、去評判壓抑孩子的自我發(fā)展,一個優(yōu)秀家庭中的父母,更應該懂得放下對錯的桎梏,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傾聽他的感受和需求。
叁
隨著家庭中子女的長大,父母逐漸走向衰老。
于是有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以前在孩子眼中無所不能的爸媽也會犯一些低級、幼稚,在子女眼中不應該犯的錯,做一些讓成長在不同時代的子女所無法理解的事情。
有的人會覺得這樣的錯誤不可容忍,于是對著父母一通指責,在對錯爭辯中傷害了父母而不自知。
之前有一段時間母親迷上了網上購物,經常往家里買一些標榜著“名牌大折扣”的服裝衣飾,每每談及總會感嘆自己省了錢占了便宜,很是開心。
雖然母親看不出來,但家里其他人都知道所謂的名牌不過是些山寨品,值不了那么多錢,但大家都默契地沒出聲責備她。
在辛苦了一輩子的母親心中,節(jié)儉省錢成了她改不掉的習慣,盡管我們現(xiàn)在有了能力給她提供不錯的生活環(huán)境,不用她再節(jié)衣縮食委屈自己,她仍然秉持著能省則省的生活方針,想要給我們減輕負擔。
于是她學習網購,學著去買折扣品,然后有了前面的被騙。
誠然,被輕易地欺騙是不對的,但母親的一片關心是真的,開心也是真的。
若是大家為了爭個對錯是非,責備母親犯錯,告訴她她的一片好心是愚蠢,讓她從此不敢再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對錯維護住了,但母親一直以來的好心情和家庭的和諧溫馨只會離你而去。
我們和父母之間生活的時代社會環(huán)境有所不同,思想和生活理念也有隔閡,但我們長大他們老去,試圖改變他們的觀念總是比較困難的,在這個時候,需要的便是子女的理解和包涵,不要執(zhí)著于對錯,不要只想去說教,接納他們的不完美,理解他們犯的錯,在家庭之中,愛比對錯更重要。
肆
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據(jù)理力爭執(zhí)著于對錯,最后只能落得兩敗俱傷。
想要擁有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最重要的是放下固執(zhí)己見的對錯爭執(zhí),相較于去爭個對錯輸贏,更為重要的是面對分歧不同時處理的態(tài)度,是真誠的包容和理解。
求諸外力不如求諸己。
再多的外在擺設、玄學風水,不如家人之間的尊重和換位思考的理解。
卡耐基說:“你不可能在爭吵中獲勝。因為你吵輸了,也是輸;你吵贏了還是輸。”
表述自己的意愿,傾聽對方的想法,運用語言的技巧,不為負面情緒所控制。想要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勝利,擁有最期望的美好家庭關系,唯有少爭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