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赤壁之戰,一場皆大歡喜的戰爭

1

    前言: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在傳統觀點中是這樣的:它是孫權、劉備聯軍于東漢末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是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的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從華容道倉惶逃回北方,自此大戰后,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也因為赤壁之戰,“草船借箭、“反間計”,“諸葛借東風”、“周瑜打黃蓋”等歷史典故為人津津樂道。一個“驕傲自滿,心浮氣躁、輕敵大意,奸詐多疑”的曹操形象躍然紙上。

 

那么問題來了,同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曹操英明神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曹操的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等也個個不遜于諸葛亮,為何到了赤壁之戰,曹操變成了一個類同于袁紹般的“蠢貨”,打了一場敗得一塌糊涂的戰爭?

 

《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那只是文學作品的演繹,文學作品不等于史實。

 

我們需要用歷史大視野,從時間、地域、戰爭性質和結果上去重新認識赤壁之戰。

                            


2

赤壁之戰的四個階段

 

赤壁之戰,是曹操發動的以爭奪荊州為目的一場戰役,包含了曹、孫、劉三家初步瓜分荊州的全過程,從時間上看,赤壁之戰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平定北方后,采納荀彧的獻策:“出兵荊州,偷襲襄陽,以達到威震荊州、出其不意的效果”,于是曹操從鄴城出兵,把主力屯集南陽——新野一線,伺機搶奪荊州。

 

第二階段: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抓住劉表病亡的時機,兵臨荊州,迫使劉琮投降后,又派出輕騎暴擊劉備,迅速搶占江陵,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荊襄突襲的戰略部署,并在實際上占有了荊州全境。

 

第三階段:建安十三年十二月,曹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爆發遭遇戰,但這場所謂的“赤壁之戰”并不是整場大戰的結束,只是整場戰役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第四階段:曹操結束水兵作戰,退走以后,周瑜與曹仁在江陵展開激烈的爭奪戰。一直到建安十四年的十二月,曹仁退據襄陽,周瑜也不再追趕。

 

從時間上來看,“赤壁之戰”這場戰役打了兩年,荊州八郡被“曹、孫、劉”三家瓜分,三分荊州的格局初步形成,赤壁之戰才算最后結束。

                            


3

赤壁之戰的兩大戰場

 

由于合肥地理位置的重要,早在建安十三年四月,曹操的兵馬還未南下時,曹操就派李典等人自合肥一帶擺出進攻的陣勢,以防孫權乘虛襲擊合肥。所以說,赤壁之戰一開始,東西兩大戰場就形成了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曹操從赤壁退走以后,孫權率軍攻合肥,在東部戰場發動猛攻,曹操親自率軍增援合肥。直到次年的二月,在曹仁撤出江陵,荊州分割格局已定的情況下,曹操才撤軍到譙縣。

 

《三國志· 蔣濟傳》記載:“建安十三年,孫權率眾圍合肥 …… 明年使于譙……大軍南征還,以溫恢為揚州刺史,濟為別駕。”由此也可以看出,合肥戰役也是赤壁之戰的一個組成部分。

 

因此,赤壁之戰是一場持續了兩年之久的大戰役,分為以襄陽、江陵為中心的西部戰場,和以合肥為中心的東部戰場。

                             


4

曹操與孫劉聯盟在赤壁投入的兵力

 

有人推測:曹操僅以5000輕騎與孫劉聯軍遭遇。水軍乘船東下,速度很快,陸路的士兵要想跟上水軍的行軍速度,只能是騎兵。

 

而在當時“今又盛寒,馬無藁草”的情況下,曹操敢于驅兵遠涉,正說明曹操騎兵不多,所需草料也就不多。

 

孫權攻打合肥時,曹操也只派遣張喜“單將千騎過領汝南兵以解圍”,說明當時戰馬還很吃緊,曹操派出的騎兵最多也只能是追趕劉備的5000精騎。

 

再看看曹操的水軍大概有多少。《周瑜傳》記載:“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千數這個數字,是孫吳的投降派為達到投降目的所報的數字,難免夸大事實。

 

《藝文類聚》卷八十引王粲《英雄記》,明確地記載:“瑜夜密使走舸百所艘,艘有五十人…… ”,從東漢末年的生產力水平看,當時戰船應是這種載5 0人的輕船走舸為主。由此可推測劉表的水軍至多不過5萬。

 

而在建安十三年春天 ,孫權殺黃祖,荊州水軍損失慘重,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補充。

 

從周瑜請求“得精兵五萬” ,孫權表示“五萬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的情況看,孫吳的水軍實力遠勝于荊州水軍,連孫吳也只能拿出3萬水軍,所以劉表剩下的水軍不可能超過3萬。

 

這3萬水軍之中,劉琦留1萬在夏口,后歸附劉備,剩下的2萬水軍隨劉琮投降曹操,這2萬水軍中至少還要分兵一半防守襄陽,因此能派出的與孫吳決戰的水軍不會超過1萬。

 

由此可見,曹操的騎兵加上水兵最多也就15000人,和孫吳的3萬水軍相比,已經是處以1:2的劣勢。

 

孫劉聯盟還要算上關羽、劉琦兵力,曹操在赤壁水站中投入的兵力,比孫劉聯盟的兵力就更加少了。

 

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赤壁水戰,只不過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

                              


5

曹操會獵江東的真實意圖

 

曹操南下的目的并非是為統一孫吳而來,目的僅是為奪取荊州,這只是他整個赤壁戰役中的一個階段性戰術。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下之始, 統一的條件尚不具備,還面臨5大不利因素:

 

1、“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2、“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之患”;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4、“舍鞍馬,信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5、“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這五點不利因素,年輕的諸葛亮和周瑜一眼就看到了,身經百戰的大軍事家曹操,以及隨他南下的經驗豐富的荀攸、賈詡等大謀士,難道就看不到嗎?

 

再者,曹操若真為統一孫吳而來,必是一場殊死決戰,曹操卻沒有調動襄陽的主力大軍壓境,豈不是視戰爭為兒戲?運籌帷幄的大軍事家曹操又怎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

 

當時的形勢,正如裴松之指出的,曹操雖占有荊,但是“荊人服劉主之雄姿,悼孫權之武略,行稽服之可期”。人心所向并非曹操,曹操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就難以鞏固在荊州的統治 。

 

所以,曹操東進的真實意圖,只在驅逐盤踞江夏的劉備,威懾孫權,震服荊州。


在曹操看來,孫權由于和劉表歷史宿怨,不會援助江夏,而自己又有襄陽的大軍做后盾,因此出兵15000人馬,對付劉備已經足夠了。

 

由于北方剛剛統一,黃河以北尚未平安,而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后患,再加以要防止孫權攻合肥、策動北方州郡反叛,曹操必須將主力屯集在中原腹地。

 

事實證明,正是曹操將主力屯兵在威鎮八荒的襄陽,在曹操東進途中,以及在他赤壁失利之后,北方殘袁勢力,關西馬超、韓遂,才沒有貿然動。當孫權果真大規模進攻合肥的時候,曹操才得以從容率軍增援東部戰場。

 

由此可見,曹操東進時整個南征兵力的部署,是經過認真謀劃,精當得體的。

 

曹操東進的用兵部署,打算以速奪荊州的聲威,將劉備逐出夏口,把與孫權爭奪的橋頭堡,推進到夏口。這樣,他就從北面、西面,將孫吳包圍,孫吳東南面海,再無退路,其滅亡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這種戰略部署,也符合曹操作為一個大軍事家運籌帷幄的用兵特點。

                           


6

曹操赤壁之戰的失利

 

自信的曹操有兩點失策了:

 

第一點是,他只想到劉琦與孫權是世仇,卻沒有想到孫、劉會聯合起來對付他。第二點是,他以為詐稱80萬人馬會把孫權唬住。

 

建安五年,孫權曾懾于曹操的聲威,不得已接受了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的任命,曾經臣服過。曹操想通過下戰書“會獵于吳”,讓歷史重演重演。

 

然而彼一時也,此一時也,孫權面對曹操的威嚇,竟表示: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孫權表示與曹操勢不兩立,而且態度非常堅決,令曹操沒有想到。

 

曹操率1萬水軍與周瑜率領的3萬水軍交戰。“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曹操兵力上不如周瑜,水戰又非曹軍所長。從周瑜的有力迎擊以及孫劉的結盟,迫使曹操不得不對戰術作出重新調整,因此主動退兵到江北。

 

于是,曹軍駐烏林,吳軍駐赤壁,兩軍隔江對峙。

 

不巧的是,由于天氣變化,江面上遇到了東南風刮起,氣溫驟降,北方士兵不服水土,大多病倒。而周瑜偏偏又采取了火攻,讓曹軍雪上加霜。

 

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曹操審時度勢, 及時調整計劃,決定放棄進軍夏口的軍事部署。


而當時風急浪大,剩余船只開回江陵的難度太大,為了防止落入周瑜之手,曹操無奈下令燒毀剩余戰船,水路兩軍離開烏林,步行經華容道撤軍。

 

戰后,曹操說:“赤壁之戰,值有疾疫,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雖然有自我解嘲的味道,但大體也符合史實。

 

曹操在赤壁遭遇戰的失利,成就了周瑜“談笑間,檣虜灰飛煙滅”的美名,但說曹操這位身經百戰的老將“老孤膽落武昌東”,也有點過了。

                          

 

7

赤壁之戰,一場皆大歡喜的戰爭

 

用歷史大視野來看曹操的整個赤壁之戰,曹、孫、劉三家,誰也沒有失敗,都是勝利者,結局是一場皆大歡喜的戰爭。

 

孫、劉的取得的勝利是公認的,無需細說。說曹操也是勝利者,有兩點可以說明:

 

第一,赤壁遭遇戰放在整個戰役中來看,只不過是一次小小的失利而已,不能因此就否認曹操收降劉琮、驅逐劉備、據江陵、割荊州這一系列重大的勝利。

 

在赤壁之戰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建安十五年,曹操在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有這樣一段話:遭值董卓之亂……后領兗州,破降黃巾30萬眾,又討袁術,使窮詛而死,摧破袁紹……復定劉表,遂平天下……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

 

曹操將南下荊州為一生最得意的幾次軍事行動之一,甚至可以和官渡之戰相提并論。

 

有這一觀點的并非曹操一人,蔣濟稱“荊州交臂,威震天下”,可見當世之人并不太看重曹操在赤壁的失敗,倒是極為震服曹操南下的巨大影響。


對此,蔣濟感到非常自豪,寫了一首謳歌南征荊州軍事行動的詩贈送給曹丕。

 

這首詩是這樣寫的:“昔我從元后,整駕至南鄉。過彼豐沛都。與君共翱翔”。多么歡慶和自豪,如果曹操真的是在赤壁大敗的灰頭土臉,誰還有心去欣賞這首馬屁詩,相信蔣濟也不敢這么寫了。

                            

 

第二,戰爭的最后結局 ,曹仁雖然從江陵撤退到襄陽,但北部荊州的“江夏、南陽、襄陽、南鄉、新城、上庸、魏興”七郡,卻為曹操所得,曹操達到了分荊割益的戰略目標。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以后,正因為曹魏擁有了荊襄,猶如在吳蜀間打進一根楔子,形成了所謂“東至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祈山”的軍事格局曹操擁有的襄陽,既是進入中原的門戶,又是掃蕩南方的據點,戰略意義極為重大。

 

雖然在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北伐時,關羽直撲襄陽水淹了于禁七軍,一時威震華夏,但關羽的大軍還是被曹操據襄陽擋住了。也從此,孫、劉也都無法越過襄陽北圖。

 

晉太康元年,晉武帝司馬炎派步騎20余萬分五路大軍大舉罰吳,其中的一路由杜預率領的荊州軍,就是從襄陽出發,順著魏武曹操當年追趕劉備的路線,直下江陵,對于迅速摧毀孫吳政權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僅單純從曹操奪得襄陽數郡的意義來看,他在赤壁這場大戰役中,是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的。

 

自赤壁之戰后,開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格局,而各自又擁有自己的優勢。


赤壁之戰,曹操也并沒有失敗,曹、孫、劉三方打了一場皆大歡喜的戰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驚人原因
雄才大略諸葛亮(3):赤壁之戰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什么失敗?上篇:斷了孫吳的入蜀夢
曹操敗赤壁、關羽走麥城,從軍事地理學分析,三國爭奪荊州的關鍵點在哪?
赤壁之戰簡介,赤壁之戰以少勝多
以少勝多?這才是真實的赤壁之戰!-微信精選-愛看精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平市| 陇川县| 霍邱县| 阿城市| 边坝县| 永嘉县| 沅江市| 旬阳县| 石家庄市| 攀枝花市| 灵丘县| 乌海市| 南华县| 鄯善县| 建瓯市| 孟州市| 灵宝市| 灵山县| 淮阳县| 怀集县| 浦县| 曲松县| 汶川县| 凯里市| 陇西县| 酒泉市| 遂宁市| 陆河县| 昌乐县| 芜湖市| 克山县| 渭源县| 忻城县| 溧阳市| 扎兰屯市| 怀仁县| 凤翔县| 梓潼县| 襄樊市| 大邑县| 淮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