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妮妮
以前有個調查,數據分析的結果,說的是大部分學霸在進入社會以后表現平平,最終淪為很平庸的人。
我每次都對這種只有結果,而沒有說服我們的分析過程表示懷疑。
這些學霸究竟是和普通孩子相比,沒有成為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還是和他們自身這個高分群體相比,沒有表現得很優異?
如果抱著質疑的精神,了解更加細致的原因,就會發現這種調查本身,幾乎也只是按照孩子最后應試成績的結果,來推測孩子應該擁有的社會地位和成就。
或者是用這些學霸中取得最好成績的標準這把尺子,又去衡量所有的人?
這種數據分析本身就缺少多維度的數據,讓人覺得,這種調查本身存在缺陷。
這種看似科學的“偽科學”,依舊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用固化思維去看待問題。
用一個所謂的高標準,去衡量所有的人,似乎沒有達到的人,就都是平庸者或者是失敗者。
這種只看成績一個維度,卻想讓孩子擁有未來肯定成功的綜合能力,這種認知本身,根本沒法突破自身的狹隘。
01
而真正引領一個人不斷成長,最終能突破自己的局限,其實只有一件事——
就是放棄固定型思維模式,選擇成長型思維模式。
這個觀點是我在一本叫做《終身成長》的書里學習到的。
這本書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博士,通過數十年的研究,用大量科學的實驗和分析結果,將固定型和成長型思維模式進行了對比,發現它們在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代表著兩種基本心態。
也就是說,你認為才智和努力哪個重要能力,能否通過努力改變,決定了你是否會滿足于既有成果還是會積極探索新知。
很明顯,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不管以任何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們,都發現他們站在了一個遠遠超出人們想象中的高度。
這也許才是激發人潛能,最有學習價值的地方。
比爾.蓋茨對這本書的作者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德韋克幫助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方法表明,僅僅對成長型思維模式進行一番深入了解,你就能使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徹底改變。”
經過與大量的受訪者細致交談,德韋克發現他的很多學生,最初人生的分水嶺是在進入初中的階段。
從小學進入初中時的這種轉變,對大多數學生來講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隨著功課越來越難,評分越來越嚴格,甚至教學過程也不再那么有針對性,學生們又要面對青春期的身體和心靈的轉變,一切都發生在幾乎同一時刻。
漸漸的,有些孩子的成績開始變得糟糕,但也并不是所有人的成績都會一落千丈。而導致成績下滑的重要原因,在德韋克的研究中,依然是那些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
擁有這種思維模式的孩子,往往會這樣解釋自己變得糟糕的成績。
“我不聰明,沒法像其他人一樣優秀?!?/p>
“我是女生,我天生就不擅長學習數學。”
“我不喜歡這門課,是因為老師又胖又丑?!?/p>
…………
這些說法,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太多人把學習成績歸于天賦和智商水平的高低,用別人的固化思維讓自己的思維也開始固化,還喜歡把屬于自己的原因強推給別人。
這種可怕的固化思維,不僅對普通人具有強烈的殺傷力,甚至會對很多本身成績優秀的孩子,產生潛在的殺傷力。
那些小的時候成績優秀和其他方面表現優秀的孩子,總會被人們貼上天才、優生的標簽。
在其他人的眼中,這些人似乎不用太過努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績。
不幸的是,一些學霸同樣存在這種固化思維。因為他們很享受這種在學校里,顯得讓自己很聰明的樣子,而做到這一切,就是盡可能少付出努力。
他們往往會把之前自己取得的成績,歸根于自己的智商,對于那些努力卻成效并不顯著的同學來說,他們內心會覺得這些努力根本沒用,從不去思考過可能是努力的方式或方法出了問題,只要積極調整就會變得不同。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有一個高度認同的想法,就連學霸也不例外:“在學校里,我主要目標就是盡可能簡單的去做事情,這樣我就不用太努力。”
這種想法下支配的行動,因對未知挑戰的不確定性,而讓行動變得艱難,與其這樣不如早早放棄,以至于他們不敢太過努力,以至于患上了一種叫做“不愿努力”的綜合征,最終淪入平庸。
他們害怕失去頂在自己頭上的光環,害怕自己丟面子,因而不愿挑戰沒有把握或者過難的事情。
固定型思維的支配,讓他們根本無法承受失敗,只有做一些不用太努力的事情,才會顯得自己游刃有余,很聰明一樣。
這才是為什么很多學校中的學霸,進入社會后,變得平庸的真相。
02
真正能獲得成功的思維模式應該是什么樣的?我在昨晚的《開學第一課》里印證了此前的想法。
當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三戰考研的時候,他并沒想到自己能在41歲時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還有了后來閃耀的學術成果。
他在《開學第一課》里講述了自己三戰考研的經歷,第一次大學數學39分,不放棄再來;第二次大學物理39分,還想繼續;可這時,周圍的親朋好友都在勸他,別那么固執了,考不上研究生也無所謂啊,你現在也挺好。
他是怎么想的呢?
他尋思著:為什么我其他科目可以考到90多分,而這一科就只有39分?我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就是憑借不斷地反思和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最終薛其坤為自己贏得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入場券。
他肯定不是高智商的天才,至少在應試的這條路上,他走的磕磕絆絆,除了三次考研才成功外,他的博士也是在日本讀了7年,才取得學位。
但正是人生邁過了這些常人難以想像的門檻后,他的人生如同“開了掛”,不僅突破了自己學習語言的各種障礙,把困擾自己思維成長的“怪獸”通通打敗。
這位從山東臨沂一個農村走出的放牛娃,也是在博士求學的階段,進入了人生異常努力的常態。
這種不斷找對努力方向的努力,最終在2013年4月10日,薛其坤帶領他的團隊在北京宣布,首次從實驗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此之前,薛其坤與自己的團隊,已經經歷了四年的不斷嘗試與不斷失敗。
他們比東京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維爾茨堡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的團隊們,更早地發現了量子反?;魻栃?/p>
這項重大基礎物理學成果,被認為“很可能引發一次信息技術革命”。
這將會加速信息技術革命進程,掀起一陣陣科學風暴,改變多個行業甚至是全人類的生活方式?!?/p>
現在薛其坤是清華大學的副校長,他把自己取得的一些成績,歸結于不放棄努力與堅持夢想。
但在我看來,他其是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所以才會從不懼怕失敗,最終讓生命閃閃發光。
03
昨天《開學第一課》的另一位嘉賓,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同樣是一位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
俞敏洪三戰高考,自己曾經的目標僅僅是省城的一所師范學校,可當時的他,連這所學校的要求都相距甚遠。
第一次高考,他的英語成績35分,第二年邊干農活邊復習考試,他的英語成績55分,這時已經離這所師范學校的錄取分僅相差5分。
他琢磨了一下對母親說:“我想再考一年,這一年,我可以不干農活專心復習備考嗎?”
母親同意了他的建議,沒想到這一年,他竟然拿到了北京大學西語系的錄取通知書。
如果沒有成長型思維,俞敏洪很難走到今天的人生高度,他也不會每次遇到問題時,就去思考出現問題的原因和可能改變的方法。
比如說保證自己足夠的學習時間,積極在弱科上提升等等。也正是具有這種成長型思維,現在的他,成功地將自己的教育培訓機構變成了一家上市公司。
他的公司每年還拿出一個億來資助那些曾經像他一樣,始終擁有夢想卻不放棄努力的家庭貧窮的孩子。
還有一位讓我印象深刻的嘉賓,是推動了當年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姑娘”蘇明娟。
那一年,時任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的解海龍,帶著滿滿的新聞理想,來到蘇明娟的家鄉。
蘇明娟手握鉛筆頭、直視前方對求知充滿渴望的大眼睛,被謝海龍敏感的鏡頭捕捉到了。
當這張題為“我要讀書”的照片發表后,很快被國內各大報紙雜志爭相轉載,最終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蘇明娟本人也隨之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現在的蘇明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是一位銀行的白領,也是當地省委的兼職團省委副書記,使命是為更好地推動希望工程,救助貧窮失學兒童,開展相關的公益活動。
我記得曾在網上看到一些“杠精”說,當年的大眼睛蘇明娟,最終也沒能走入名校,不過是就讀了一所省級院校,淪為了生活的平庸者云云。
我覺得這些“杠精”本身,就是擁有固定思維的人,卻總喜歡用自己的自以為是去評判,那些他們不可理解的人和事。
以蘇明娟照片為形象直接推動的中國希望工程,根據百度百科的數據,已經累計募集捐款53億多元人民幣,資助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逾338萬。
這件事本身的意義以及受益的人群,早就超過了蘇明娟自己是不是就讀一所知名大學這件事了好嗎?
幸好蘇明娟,自己也從不畏懼外界這種吵雜的聲音,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做有意義的事情。
她從工作的第一天起,就開始用自己的工資,為希望工程貢獻力量。自己因此改變了命運,更愿意用實際行動,繼續傳遞這份愛與希望。
這一堅持就是十幾年,未來還會持續的更加久遠。這是一個生活多么幸福的普通人啊。
一個人最幸福的時刻,不就是自己還有能力去幫助別人?這才是一種真正的持續成長。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蘇明娟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哪怕沒有成名,可堅持做一個持續成長的普通人,同樣是幸福的。
只有當成長型思維主導自己的生活方式,才不會去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判,而堅持去做自己想做和該做的事兒。
這才是生命迸發出的張力與生命力量的厚度,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對生命和成長一次次做出的正確選擇。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從成長型思維的角度去規劃自己的人生。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段必經的旅程。
我們要知道,每個人都可能擁有兩種思維模式,作為一個成年人,唯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才能把這種正向能量傳遞給自己的孩子,成為他們一生受用的禮物。
愿我們和自己的孩子,都能從成長型的思維方式中受益,成為一個更積極、更有勇氣的人。
共勉。
本文作者妮妮:曾任記者多年,12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清晨五點早起寫作的自律達人,有故事的閱讀推廣人,親子教育終身學習者。個人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 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