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流浪地球》無疑是2019年春節期間最為火爆的電影了,確實是一部值得觀看的科幻巨制,是優秀國產科幻電影的代表作,我們相信在《流浪地球》之后,中國必將涌現出更多的優質科幻電影。隨著《流浪地球》的熱映,有關天文方面的知識,如太陽系、恒星、太陽、木星等成為了人們聊天的話題,大大推動了天文地理知識的傳播。
為了人類的希望流浪地球
當然,也有的朋友在看了《流浪地球》之后,表示有些內容并不是特別明白,還有的朋友對電影的內容提出了質疑,當然作為科幻電影只要在相對合理的科學框架內,來展開情節就行,也不需要處處都合乎全部的邏輯,因為本身推動地球脫離太陽系涉及的影響面實在太廣,也無法面面俱到。今天,地理沙龍就來簡單聊聊《流浪地球》中涉及的部分天文知識。
流浪地球
所有事情的起因都是源于太陽,這個太陽系唯一的恒星,給地球源源不斷穩定的提供太陽輻射的太陽出現了問題。我們知道太陽是一顆恒星,屬于黃矮星,太陽作為一顆恒星也會有誕生、成長、壯年、衰弱、老年、死亡的過程。太陽大約誕生于46億年之前,目前太陽大約處在壯年時期,處于穩定發光發熱的主序星狀態。
太陽的生命周期
當太陽的氫元素在核聚變反應中幾乎耗盡后將會進入到下一個階段,時間大約在50億年之后。此時太陽核心的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氦元素形成的核心,氫核聚變反應停止,這時太陽引力重壓沒有輻射壓來平衡,太陽中心區就會被壓縮,溫度會急劇上升。太陽中心的氦核球溫度升高后使緊貼它的那一層氫氦混合氣體受熱達到引發氫聚變的溫度,太陽熱核反應重新開始。
太陽和紅巨星
然后,太陽中心的氦核心不斷擴大,氫燃燒層也不斷向外擴張,使得太陽外層物質受熱膨脹,太陽往紅巨星方向轉化,此時太陽的體積將會迅速膨脹,最終可能吞沒地球。太陽演化為紅巨星應該是發生在50億年之后的事情,在電影當中把這一事件發生的時間縮短到了100年之內,所以人類必須帶著地球逃離太陽。我們可以理解成,人類要給太陽搬個家,那么太陽的新家在哪里呢?紅巨星吞噬行星
紅巨星吞噬行星
人類要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須要有恒星穩定的光照,離開了太陽這顆恒星,就需要另外尋找一顆恒星來替代太陽,所以在電影當中人類是要把地球帶到4.2光年之外的新家園。為什么是4.2光年呢?其實很簡單,因為在4.2光年之外,有距離太陽最近的另一顆恒星,名為“半人馬座α星C”(南門二),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比鄰星。“半人馬座α星”是一個由三顆恒星組成的恒星系統,也就是說南門二的主星是黃矮星半人馬座α星A和橙矮星半人馬座α星B組成的雙星,而伴星是較遠的一顆紅矮星,也就是“半人馬座α星C”(比鄰星)。
半人馬座α星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理解為在距離太陽4.2光年之外的地方,有三個太陽一樣發光發熱的恒星,把地球推過去加入其中的一個恒星系統,就可以重建人類社會了。那么,最后的問題是4.2光年的路程,地球要走多久呢?這段距離,如果讓光以30萬千米每秒的速度來走,大約需要4.2年的時間。
比鄰星的位置
所以地球要到達比鄰星,就需要一個極高的速度,光靠人類的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是無法達到這個高速的,所以需要太陽、木星等大質量天體的引力來加速,最終把地球的速度提升到光速的千分之五。地球的整個流浪過程需要花大約2500年的時間,需要100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最終到達比鄰星的新家園,影片中地球經過木星僅僅是整個旅程中的開端,后面還有漫長的旅程在等待人類,怎么樣,大家等著看續集吧!
哈勃望遠鏡中的比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