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一起做一個愛學習、愿成長的人
閱讀全文約需7分鐘
已婚女人有個悲哀是
“夫家靠不住,娘家回不去”
文/晏凌羊
1
講一個真實故事。
我有個朋友在孩子滿一歲時就想離婚,但她想要孩子隨自己生活。
她和老公是同一個村子里出來的,可兩個人的孩子滿一歲時,實在過不下去了。孩子出生后,婆媳關系激化。跟婆婆和老公的關系最惡劣時,她老公和婆婆竟聯手打她。
當時,因為沒人給她帶孩子,而她又請不起保姆,所以一直拖到孩子三歲上了幼兒園才把婚給離成。
孩子一歲時,她也跟自己的父母說過離婚的想法。她父母第一反應是反對,說你真要離婚了,是丟咱家人的臉。她表示自己一定會離婚,她父母也只能隨她去。
隨后,她提出來,希望父母能來城里住兩年,幫她把孩子帶到上幼兒園。
她爸自然是不同意的,給出的理由是:“我一個大男人帶什么孩子,再說孩子是他們家的人,當然得由孩子的奶奶帶”。
她媽呢,婉拒她的理由是:“我們將來是要你弟弟和弟媳養老送終的,現在你弟媳也需要我幫著帶孩子,我去給你帶了,怕她不高興。”
朋友跟父母說:“我可以給弟弟和弟媳請帶孩子的保姆,農村的保姆費比廣州便宜很多,如果你們嫌保姆不放心,我給弟媳的媽媽開工資(弟媳媽媽賦閑在家)。你們先幫幫我這兩年,等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后,我的情況就會好一點了。弟弟在農村,我在城市,我收入比他高很多,你們生病做手術了也只有我出得起錢,將來你們養老肯定得靠我的。”
她父母還是不同意,她媽甚至跟她說:“即使現在離了,你將來肯定也要再找一個的,到時候你還是別人家的媳婦,要去養別人的父母,哪里還有閑錢和余力來管我們?我們將來肯定要靠你弟弟和弟媳養的,所以更不能得罪他們了。再說了,我們若是幫你帶孩子去了,到時候親家那邊還以為我們的態度是支持你離婚。都是一個地方的人,以后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本來你要離婚,就夠丟人的了,就別再讓我們跟著你去丟人現眼了。”
朋友說,我也就是在那時候,徹底對我爸媽心涼的。雖然他們沒有幫我帶孩子的義務,但這種態度和說辭,我一輩子都難以釋懷。
她還勸過我,你對你父母也別太多要求了,至少他們是真的把你當女兒疼的,不會把你視為別人家的媳婦兒,不會把你女兒當成別人家的后代。
我忽然覺得,很多從農村出來的女性,面臨的處境可能跟她一樣:小時候,因為自己是個女孩子,爹不疼、娘不愛的,從小被當成“賠錢貨”養。長大以后,遇上一個男人,給她一丁點甜頭,她就以為遇上了大太陽,義無反顧地跟隨人家而去。
婚后,那個大太陽變成了大豺狼,她只能離婚。離婚時,卻得不到原生家庭的支持,完全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和能量撐過那段最難熬、最狼狽的時光。
在這個故事中,朋友賺錢能力強于她弟弟,這一點她父母也知道,但就是這樣,也沒能讓她的父母變得“勢利”一些。在她父母眼里,女兒離婚是給他們丟人。將來,若是女兒給他們養老,他們會覺得面上無光,死后都不好意思埋到祖墳去。
她父母這種思想觀念怎么改?改不掉的。
悲哀嗎?很悲哀。
2
另外一個真實故事,來自微信上給我講自己故事的小云(化名)。
小云的原生家庭也比較糟糕。她父親出軌很多年,公開與另一個女人同居,甚至投錢給那個女人開店。后來,女人的店沒開成,錢也敗光了,他也沒回家,跟那個女人去往外地打工了,從此杳無音訊。
小云的媽媽對丈夫的言行感到非常的憤怒,卻不敢離婚。潛意識里,她覺得離婚是一件非常丟人的事,會讓她在人前抬不起頭,因此,不管丈夫渣到什么程度,她都“打碎牙齒和血吞”,打死也不愿離婚。
長期的郁結,導致她脾氣很差。每次給小云輔導數學時,只要有一道題她不會,輕則痛罵,重則拳打腳踢。
當然了,對小云的弟弟,她從來不這樣。
后來,小云的媽媽去外地打工了,她把小云寄養在親戚家,只把弟弟帶在身邊。
對于小云來說,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并不好過。她生病了,大便很臭,親戚竟不讓她在家上廁所,而是給她錢,讓她去公共廁所解決。
親戚家也有小孩,但只有那個小孩在家時,家里會吃一頓肉。她若是多夾了幾筷子,就被各種嘲諷、數落。
這種生活,自然是過得極不開心的。她多次離家出走去找媽媽,卻多次被媽媽送了回來。
媽媽告訴她,女兒啊,你再忍一兩年,忍到畢業了就好了。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她不喜歡上學。很多時候,一想起自己的遭遇就會哭,一哭就沒心思學習,成績一直很差。而她媽媽,去到了異地,也沒有賺很多錢,好不容易攢了點辛苦錢,還被一個成天對她花言巧語的男人給騙光了。
小云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專,終于有了自己的小空間和小自由。畢業后,她從事客服工作,也開始談戀愛。
她直言:“我特別缺愛,特別缺乏安全感,所以特別好追。初戀男友幾乎沒費什么勁兒,就追上我了。現在想來,其實他對我也不是特別好。不過是有一回我生病,他自告奮勇送我去醫院,我就淪陷了。對于別人而言,這只是做男友的基本義務,可對我而言,卻像是他做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一樣。從醫院回來的第二天,我就決定和他在一起了。”
男友每天接她上下班,幫她洗衣服做飯,男友家人對她也特別好,第一次見面就催促他們倆結婚。22歲,小云參加工作才一年,就在雙方家人的催促下,匆匆和男友完婚。
婚后,她發現丈夫有點不正常。丈夫平常對她好的時候,是真的好,但有時候當真不可理喻。比如,丈夫總是眼睛發直地盯著她看,看得她心里發毛。他對她說過的話,他會要求她重復一遍,如果她重說的意思不大對,他就暴跳如雷。令她狐疑的是,他幾乎一個朋友都沒有,正經工作也沒有(婚前謊稱自己的工作性質可以長期休假)。
有時候,他脾氣特別暴躁,她有稍微不合他意的地方,他就會暴怒,接著掐她脖子、打她。事后,又后悔不迭,向她下跪求饒。
時不時地,丈夫會跟公公或婆婆“出去辦點事”,但又不跟她說明要去辦什么事。
幾個月以后,她才發現:丈夫有間歇性精神病,發病期間亂砸東西甚至打人,病好之后渾然不記得自己之前到底干了些什么。
她想要提離婚,卻發現自己已經懷孕三個月了。她跑回娘家跟媽媽商量,可她媽媽告訴她:“你長得那么普通,有人肯要你就不錯了。再說他家條件還不錯,這個人你要錯過了,就可惜了。精神病又不是他想得的,何況他父母待你不薄吧?”
小云聽到這席話,欲哭無淚。她不是接受不了丈夫患上間歇性精神病,她是接受不了丈夫和公婆合起伙來騙她。整個事情,更像是他們精心設計好的一個圈套。如果當初結婚時,他們能如實告知她丈夫的情況,然后把嫁或不嫁的選擇權交給她,她根本不會這么憤怒。
更讓她難受的,是母親的態度。母親不希望她回家,怕她成為自己的累贅,怕她回家爭搶弟弟的資源,這點她是清楚的。
而她之所以找母親商量,不過是心存最后一線希望:希望娘家可以成為自己的避風港。豈料自己真遇到事兒了,娘家人對她避之而無不及。
她最后傷感地說:“羊羊,我看了你寫的自己的故事。其實我也算是被原生家庭逼出來,然后在外面胡亂找愛的姑娘。當初找上我老公,一方面是他給點溫暖我就扛不住了,另一方面真有點'病急亂投醫’的味道。我太渴望一個溫暖的家了,可因為太急切,我跳入了另一個火坑。”
現在的她,也不知道接下來自己該何去何從。打掉孩子?她有點舍不得。不打掉孩子?擔心孩子遺傳丈夫的精神病。離婚?她收入菲薄,身無分文,離婚之后都不知道住到哪兒去。不離婚?這樣的日子如何熬得下去?
3
我們都已經是成年人,都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全責,因此,凡事就去找原生家庭背鍋、兜底的行為,我是完全不認可的。
但是,我們都是脆弱的人,在遇到困境時都需要來自身邊的人的支持。
這個“身邊的人”,可以是愛人、朋友、父母、孩子、親戚甚至陌生人等等。
在你遭遇婚變、四面楚歌的時候,你的“再生家庭”面臨支離破碎的境地,那個家庭早已容不下你。這時候,如果我們的原生家庭能給予我們適當的支持,我們就能產生足夠的勇氣和力量去對抗生活的寒流。
倘若沒有這點支持,完全靠自己,那段寒夜和黑暗將變得異常冰冷和漫長。
在之前的公眾號文章里,我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梅姨嫁了一個家暴男,她經常被家暴男打得鼻青臉腫,差點沒命。她回到娘家求助,娘家人勸她忍。在一次差點被家暴男勒死之后,她頓悟,收拾行李離家出走,從此再也沒回來。梅姨走后,不知情的翠姨嫁給了這個家暴男。在她第一次被打時,她跑回娘家告狀,她最小的弟弟聽到自己姐姐被打了,頓時火冒三丈,跑去胖揍了家暴男一頓,從此家暴男不敢動她一根手指頭。
很多年前,我看《柳毅傳》,總覺得整個故事中最可愛的形象是大配角錢塘龍王,而不是男主角柳毅。
柳毅是個窮書生,進京趕考路上遇到一個愁眉苦臉的牧羊女。
牧羊女說,我是洞庭湖的龍女三娘,被父親洞庭君許配給涇河小龍為妻,哪知丈夫性格人品都不好,還聽信丫鬟和小老婆們的挑撥,致使夫妻關系緊張。我公公就罰我出來放羊,我好生命苦啊。
柳毅就幫牧羊女報信,錢塘龍王聽說自己的侄女受了委屈,暴怒,前去解救。解救完畢,洞庭君要把三龍女許配給柳毅,柳毅推辭了一番,回家和老婆過日子去了。
隨后,柳毅的老婆非常“識相”地亡故,三龍女化做民婦來到鰥居孤獨的柳毅身邊,與他結為夫婦,直至他們的孩子出世才道出真情,兩人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了一起。
整個故事非常俗套,但錢塘龍王收拾負心漢那一段特別出彩。
錢塘龍王收拾侄女婿回來后,洞庭君說:“所殺幾何?”
錢塘龍王回答:“六十萬。”
“傷稼乎?”
曰:“八百里。”
“無情郎安在?”
曰:“食之矣。”
殺掉六十萬生靈,糟蹋方圓八百里莊稼,負心郎還被一口吞了……雖然有點傷及無辜之嫌,但你看看人家這負心成本,以后誰還敢對三龍女不敬?
中國男娶女嫁的婚戀傳統,讓男性天生擁有家庭的支持,而女性結婚后,在新家庭里地位如何,取決于你是怎樣一個人、丈夫和婆家人如何對待你。有時候,甚至取決于娘家人是否一直站在你身邊,替你排憂解難,幫助你,支持你,做你的后盾。
我身邊真有那種原生家庭很糟糕,但在再生家庭里過得很幸福的女性,但是,也有遭遇“夫家靠不住,娘家回不去”困境的女性。看她們站在婚姻的十字路口,進退不得,孤立無援,當真覺得有些心疼。
比如我一個女性朋友,常年被娘家父母索取錢財,哪怕結婚后依然如此,后來,她硬起心腸不給了,直接甩給父母一句話:“你們的全部心思都花在哥哥身上,有沒有想過我在婆家日子好過不好過,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和老公離婚了,我有沒有去處?我知道如果這一天來了,你們是絕對不會讓我回家住的,所以從今天開始,我要學會為自己打算。如果你們到處去說我不孝敬,悉聽尊便。從今天起,我有錢也不會再給你們,你們不滿意,就跟我斷絕關系吧!”
跟父母下最后通牒的那天,她找我傾訴,說到后來大哭一頓:“羊羊,我沒有娘家了。”
我說,社會很現實,有時候是退路決定了地位,是退路決定了出路。你為自己打算,一點錯沒有。
對一個女性而言,如果你的娘家硬氣,把你當回事,那婆家大體上不敢太欺負你;你真要是過不下去了,也有勇氣和底氣離開不幸婚姻的爛泥潭。倘若娘家不給力,你就真的只能靠自己了。
為什么男性很少有這樣的煩惱呢?這大概跟該死的“重男輕女”情結以及“女兒是賠錢貨”“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種觀念根深蒂固有關吧?
要我說,持這種觀念的人,遲早得窮死。一個眼里只有香火、宗族、傳宗接代、男尊女卑觀念的人,做人的格局能大到哪兒去?一個連自己的孩子(包括女兒)都不心疼的人,能有人性到哪兒去?
碧桂園掌舵人楊國富都把家業留給女兒了,也沒聽說人家一定要生個兒子出來繼承家業。華為的財務工作也是任正非的女兒在負責(華為不是家族企業,誰來接力他也做不了主),特朗普的女兒伊萬卡現在幾乎都要成為了美國的外交代言人……子女中誰能力強就讓誰上,就是這些大佬們的觀念。
那些一定要延續家族香火,把嫁出去的女兒視為“潑出去的水”的人,恰恰是窮得家里可能只有鋤頭可繼承的那一批。早晚有一天,他們可能都會遭受到“重男輕女”這個毒疾的反噬吧?
而我們,也只能勸慰那些“娘家回不去,婆家融不進”的女性:這世界上最堅強的后盾,便是自己。別指望娘家也別指望婆家了,你就是你自己的退路。狠逼自己一把,拿出“敢把皇帝拉下馬”的狠勁兒,豁出去殺出一條血路來,或許你也可以走出一條光芒萬丈的路來。屆時,婆家、娘家怎么待你,你早已經不care了。
全文完
歡迎分享或轉發
這是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