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
郎朗是一百年才出一個的天才。
——傅聰
郎朗出生后,父親滿墻滿地的畫五線譜,對兒子進行音樂啟蒙。
父親是一位治安特警,同時也是一位軍隊文藝團體的專業二胡演奏員。沉默寡言,極為嚴厲,郎朗的記憶中從未見他笑過。
父親早年夢想成為二胡家,但因文革耽誤入學年齡,后來報考音樂學院,考了第一卻因為虛報年齡被淘汰。
不到1歲時,父親聽到郎朗在哼收音機里聽來的旋律;2歲時,郎朗就已經會讀音符了。
漸漸地,父親相信郎朗擁有特殊的音樂天賦,竟在郎朗2歲時為他購買了價格不菲的國產立式鋼琴。
有一次,2歲半的郎朗被《貓和老鼠》中湯姆貓演奏的《匈牙利第二號狂想曲》所吸引,無師自通地在家里彈出了基本旋律。
“第一次坐在琴凳上的時候,我馬上就喜歡上了鋼琴這種樂器,覺得它的聲音非常美妙,而且88個鍵有黑有白,挺有意思!”
父親發現兒子的音樂天賦后十分驚訝,并夢想著郎朗日后成為一個偉大的鋼琴家。
在父親的指導下,郎朗開始了他的鋼琴生涯。
那時郎朗還夠不到踏板,只得在鋼琴凳上墊上枕頭,才能摸到琴鍵。他喜歡手指在琴鍵上滑動的感覺。
每天晚上父親都要問他當天練了多長時間,一旦父親不滿意,郎朗必須立馬回到鋼琴邊去。
“練習,郎朗。你要每日每夜的練習。你要盡你所能成為最好的鋼琴家,除此之外你什么都不要想。”
這是郎朗自幼起的生活。
母親反對說:“他只是一個小孩子,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游戲和夢想的時間。”
父親頑固如初,絲毫不為所動。
父親希望郎朗達到近乎完美的標準,除了更刻苦的練習,別無他法。
郎朗3歲時開始師從沈陽音樂學院教授朱雅芬,從那時開始的學琴生活,對郎朗來說極其難熬:
枯燥的曲子對于一個3歲小孩就像是一本“天書”,但自己的要強和父親的嚴加管教讓他不得不堅持。
郎朗從小有一種拗勁兒,他是大院里學琴孩子中最勤奮的。
一天早上,由于發燒父親沒有叫醒他,可其他孩子的琴聲驚醒了郎朗,他跳下床二話沒說就上了琴房。
童年被鋼琴淹沒,也被鋼琴祝福。
“只有在將來的某一天,當成就從天而降時,回味過去的歲月,恍然意識到那時的苦難和淚水都是值得的。”
5歲那年,父親讓郎朗參加了沈陽市少兒鋼琴比賽。
郎朗憑借技巧很高的德米特里·卡巴列夫斯基的曲子,奪得了人生中的首個第一名。
比賽后,父親當即告訴郎朗:你必須確保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刻苦。
之后,郎朗又舉行了第一場獨奏音樂會。
“我喜歡在舞臺上表演,溫暖的燈光照在我身上的感覺。我喜歡聽眾的掌聲。從那時起,我決定,我要當一名鋼琴家。”
到7歲開始上小學的時候,父親為郎朗設計了強制性的作息時間表:
早晨5:45起床,練1小時琴;
放學后,練習2個小時,然后吃晚飯;
晚飯后,練2個小時琴,然后做作業。
當郎朗完成作業爬到床上的時候,已經是深夜了。
5年后,郎朗拿遍了沈陽所有少兒鋼琴比賽第一名。
1991年,朱教授告訴郎朗父母:如果要讓孩子有更大的發展,就必須到北京去。
父親為此辭去公職帶著郎朗從沈陽去往北京,打算報考中央音樂學院附小。
“當時太小還不太理解,只記得父親左手牽著我,背上背著一個煤氣罐,右手提著一袋大米,帶著我踏上了北上的列車。”
他們在北京租下一間小房子,節衣縮食拜師學琴。在那里,除了鋼琴就只有一張床。
每天,郎朗都不知道陽光是什么感覺,只知道埋頭學琴。
起先,郎朗每天晚上練到晚上八點,后來在父親的督促下,練到八、九點,然后是十一點。
在北京租的房子很廉價,隔音效果極差,郎朗練琴的聲音影響到周圍鄰居休息。
一次,有人直接將玻璃瓶砸到他家門上,里面裝滿消毒水,父子倆只好挑人家上班的時間練。
為了郎朗的鋼琴學習能夠快速進步,父親每天的工作就是嚴厲監督郎朗練琴。
一次,母親前去看望郎朗,見他嘴上起了滿滿的水泡,“你嘴上怎么起這么大的泡啊?”
“媽,我是想您想的……”
母親忍淚說,在日歷上記下媽媽要來的日子,然后一天天劃掉。
等母親再來北京時,郎朗把一張畫滿了紅杠的日歷拿給媽媽看:“媽您看,我想了您這么多天。”
母親摟著兒子,潸然淚下。
后來父親拒絕母親再去北京看望兒子,原因是他認為,郎朗對母親的依戀嚴重影響到練琴的狀態。
臨考前,父親帶著郎朗頂著雷暴和沙塵暴騎車去鋼琴輔導老師的琴房。
等他們到的時候,渾身全濕透了,郎朗和父親在冷風中直打哆嗦,父親說:“教授,如果您讓我們把身上弄干了,郎朗就可以開始給您彈琴了。”
“沒這個必要了。”
“為什么呢?”
“我已經決定不再教你兒子了,他連進音樂學院的才華都沒有。”
這番話傷害了9歲的郎朗,他一時對彈琴失去興趣。唯一的安慰是校合唱團指揮請他為合唱團作鋼琴伴奏。
“在我生活中很凄慘的那段時光,我覺得沒人欣賞我,也覺得自己沒有才華,只有合唱團是我生活中唯一的亮點。”
在老師拒絕教郎朗的第二天早晨,父親提前一個小時叫醒了他,“我想要你每天上學前多練1小時的琴,每天放學后再多練1小時。”
父親眼里有著從未有過的瘋狂,他說:“你一定得像活不過明天那樣地練琴。你必須練到沒有人有理由拒絕你,你是第一名,永遠會是第一名。”
后來,他們才知道老師拒絕的原因是沒有給紅包,那個老師罵了郎朗半年,“你彈的太差了!簡直可怕!你沒有天分!而且一點都不努力。”
可郎朗聽了半年責罵都沒放棄,最后老師忍不住,就把郎朗掃地出門。
然而直到現在,郎朗絕口不提那個差一點將他毀掉的老師名字,只是調皮稱之為“脾氣壞的老師“。
一天學校為迎國慶排練文藝節目,郎朗擔任鋼琴伴奏,耽誤了2小時練琴時間。
郎朗回到家時,父親不由分說狠狠揍了他一頓。
最后父親打累了,對郎朗說:“你還有什么臉呆在北京,現在我給你兩條路,一是吃藥,二是跳樓。”
“現在就把里面三十片藥片全都吞下。吞下去,你就會死,一切都會結束。”
郎朗哭著說:“我為什么要死?我沒有錯呀。”
生平第一次,郎朗恨透了父親。
很多人質疑父親的教育方法,郎朗卻可以理解父親,“也難為我爸,當時他受了很多委屈,憋了一肚子氣,沒處發泄,只能發泄在我身上。”
所幸付出的都有了回報,1991年,郎朗以第一名考取了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鋼琴科。
11歲那年,郎朗參加北京市第五屆星海杯兒童鋼琴比賽,獲得第一名。
同年,郎朗在德國舉行的第四屆國際青年鋼琴比賽中獲得的榮譽:他得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和鋼琴藝術特別獎。
在預選賽上,郎朗的琴藝贏得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但由于年齡小而失去了參賽機會。
父親忍不下這口氣,他認為這是兒子難得的鍛煉機會,絕不能失去,決定自費赴德國參賽。
他回到沈陽到處籌錢,終于和郎朗乘上飛往德國的飛機。
參賽那天,11歲的郎朗發揮出色,引起了全場轟動。父親從德語中聽到“郎朗”時,他哭了。
1995年,郎朗在日本舉行的第二屆柴利夫斯從青年鋼琴大賽中一舉奪冠。
1996年,郎朗去美國參加鋼琴考試演奏,立刻得到很多音樂學院關注,紛紛向郎朗發出邀請書。
后來,朗朗入讀美國費城享有盛名的科蒂斯音樂學院,除了入學通知他還得到了全額獎學金。
郎朗師從著名鋼琴家加里·格拉夫曼,他們共同演繹了大量的鋼琴作品:35部協奏曲和10臺獨奏音樂會曲目。
郎朗真正為世人所知是1999年。
那年,郎朗參加芝加哥舉辦的明星音樂會,在這個音樂會上他與許多演奏大師相遇,音樂會是由斯特恩主持。
郎朗彈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間奏時,斯特恩抑制不住地對郎朗經紀人講:“郎朗將是21世紀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鋼琴家。”
曲終時,雷鳴般的掌聲驟然響起,全場聽眾熱烈狂歡。
演出結束時已接近凌晨,更出人意外的是樂團的評審委員們被破例叫到拉維利亞獨奏廳,他們要在那里繼續聽郎朗演奏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
以便當即決定是否與他簽約。
這些評審委員們已破天荒第一次從全美趕來聽一個中國孩子的演奏,現在又破天荒連夜評審他的技藝。
第二天《芝加哥論壇報》把郎朗稱之為“當今世界上最為偉大和最令人激動的鋼琴家”。
郎朗的演奏不僅熱情四射,還展現出罕見的成熟和深度,那年他才17歲。
自此以后,一長串的演出計劃接踵而至,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郎朗在芝加哥彈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竟然有14次返場,所有觀眾都起立長時間鼓掌不肯散場。
美國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發生在只有18歲的中國少年身上。
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馬舒爾一再地問郎朗:“你是從中國來的嗎?你確實是從中國來的嗎?”
“感謝老天給你的天才!”。
郎朗現已成為最年輕的世界級職業鋼琴家,他的獨奏音樂會,全被安排在歐美最重要的音樂廳。
他的“風光”幾乎超越了以往所有的中國演奏家,成為繼扭洛維茲和魯賓斯坦之后世界鋼琴界的又一位領軍人物。
被譽為“世界鋼琴王子”“最年輕的鋼琴大師”。
在郎朗傳奇般的音樂生涯中, 創造了無數“第一”:
第一個與世界所有主要樂團長期合作;
在世界所有主要音樂廳舉辦過獨奏會的中國鋼琴家;
第一位獲得“伯恩斯坦藝術成就大獎”的中國人;
惟一一位在美國白宮舉辦專場獨奏會的中國鋼琴家,
他的每張音樂專輯,都在全球古典音樂排行榜上名列第一。
郎朗風靡全球的原因在于,其非凡音樂才華與熱情奔放性情的結合。
他不像前輩一樣安靜的演奏,而是懷著旺盛的表演欲,用略顯夸張的肢體動作與面部表情,用極富表現力的“戲劇化”的演奏方式感染觀眾。
他帶給觀眾的不僅僅是聽覺的享受,還有感情與幻想的激發。
但除了舞臺上充滿激情甚至有些癲狂的真性情,郎朗還有著細致情感和單純天性。
家人對他而言,是最重要的。
在郎朗眼中,父母是最值得敬畏的人,他們賦予了他應有的一切,也曾為他犧牲了最美好的安穩時光。
甚至有一個賣菜的叔叔,也成為郎朗報恩一生的人。
郎朗和父親因為“跳樓風波”后開始冷戰,不管父親如何道歉、央求,郎朗總是拒絕練琴。
就在這時,郎朗遇到了一個促使他重新開始練琴的人。
某天他在菜市場里游蕩,隨手去敲西瓜聽聲音,賣西瓜的小販看到了他,對他說:“這手指可真長啊,適合彈鋼琴。”
郎朗回應說:“我是個退休的鋼琴家。”
小販被逗樂了,問:“你幾歲呀?九歲半?九歲半你就退休啦?”
這個小販后來被郎朗稱作二叔,郎朗帶著他爸見了這個二叔,于是二叔就成了他們之間的傳話人,還經常帶點東西去給他們做飯。
后來有一天,二叔對郎朗說:“你彈首曲子吧。”
郎朗一開始不樂意,于是二叔說:“就當給我彈了,我想聽。”
郎朗又開始了彈琴。
成名后的郎朗從先是為二叔的母親在沈陽買了房,后又給二叔在北京買了房,每次郎朗回到北京開演奏會都會邀請他。
“郎朗這孩子你叫我怎么夸他呢,太好了,沒法夸。”
2003年,郎朗在卡內基獨奏時,他把父親請上了臺,一起合奏了《賽馬》。
“我父親曾經也練習過樂器,他也想成為演奏家,他年輕時候曾一度離夢想那么接近,最終卻失敗。”
他知道父親的音樂夢想和自己的音樂夢想其實是重合的,最終犧牲一代人而成就另一代人。
郎朗一年最多時候有150多場演出,其中30場為公益演出,公益活動更是不計其數。
他希望關注孩子的童年,激發孩子心中的自信。
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郎朗獨奏的長達8分鐘的《星光》,點亮了全球40億觀眾的目光。人們說他的雙手被上帝親吻過。
老布什:郎朗是偉大的鋼琴天才。
德國前總統希爾:聽郎朗的演奏,能延長我的生命。
英國查爾斯王子:當我聆聽郎朗的演奏時,我一直都在流淚。
鋼琴大師傅聰:郎朗是一百年才出一個的天才。
英國權威媒體評選出歷史上最偉大的25位鋼琴家,郎朗與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同列。
曾經總以為郎朗是天生熱情飽滿活力四射的人,如今方知他是拼了命。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