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話說“職場如戰場”,想要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得以生存、不斷晉級,就必須遵循職場的生存之道。一個人在職場中的處世方式和工作態度就是他披荊斬棘的利刃,運用得當連番升級,運用不當處處受限。
如果你初入職場,不明所以,或者始終不能在自己的崗位如魚得水游刃有余,那不如get一下這些工作技巧吧,或許一個小小的改變就可以為你帶來大大的收獲。
01
擺脫社恐,拒絕做隱形人
當下時代,社交恐懼癥無處不在,很多人會因為環境的陌生而封閉自己,拒絕與別人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還有的人由于害怕出頭,唯唯諾諾地保留了內心的疑問。
這些行為不管出于何種心理,都是在行動上選擇做了“隱形人”。隱形人雖然可以免于自己受到別人的關注,表面上是得到了所謂的“自由空氣”,但本質上,是種逃避行為。在高速發展的時代下,如果不克服社恐,很可能面臨淘汰。
那么如何克服“社恐”呢?
我們的懼怕大都與我們過往的經歷有關。拋開心理學層面不談,一般來說社恐的人群都會對自己以及他人的評價存在負面的想法與假設。
克服社恐從“選擇”開始。如果你愿意選擇改變,那我建議可以償試先從“小事”做起。對完美的定義降低標準,需要與人溝通的時候可以先打好底稿。
不要給自己退縮的理由,當有了一次成功的溝通經歷,你會發現人和人之間關系并非那么難以相處,熟練掌握了一些溝通技巧以后,人際關系中融洽與和諧的部分會讓人感覺更加多姿多彩。
02
社交禮儀不容忽視
我們新到一個工作環境的時候往往與人接觸起來謹小慎微,希望給人留下好的印象,但是熟絡起來就會忽視很多應有的社交禮儀,往往矛盾也是由此產生。
比如:不要直呼老板和同事的名字。對老板時刻用尊稱,對同事可以僅稱呼其名,更顯親切;
當對方不再多說話時,自己不要在說個不停;
犯錯勇于承認,不要借口一大堆;
不打聽別人的隱私,不說別人的壞話;
搭同事、老板或朋友的車時,不要自己坐到后排……
還有就是回復郵件、微信等信息時的禮節,我想在這里做一個情景再現,相信你一定會不同感受:
許總發信息給小杜說:我明天上午有事,你幫我去機場找一下張總,上午10點,我一會兒把航班信息發給你。另外把咱們昨天那份項目報告發我看一下,明天要和張總談這個項目的合作。
小杜(回復方式1):好的。(許總會想,什么就好的,不會出什么問題吧)
小杜(回復方式2):收到,那我明天早上去接張總,報告一會兒給您。(許總會想,一會兒是什么時候呀,他要是很晚才給,我就來不及調整了)
小杜(回復方式3):好的,那我明天9:30就到機場去接張總,接到以后我就微信告訴您的。我記得張總愛喝大紅袍,咱們要不要提前準備一下?那份報告我已經準備好了,18:00前會發到您的郵箱里,如果有什么修改意見你隨時聯系我。
以上三種不同的回復,得到的溝通效果一定也不同,語言方式體現著一個人的修養、成熟感,以及情商值。
03
閉環思維助你在日常善始善終
“閉環思維”主旨于在做事要有始有終。
舉個例子,熬夜苦戰為趕出一篇初稿,但就在快結束的時候停電了,文檔因為沒有保存,一宿白干。其實反復思考、落實、保存的過程就是閉壞思維。
我們經常很努力的做事,但卻經常因為沒有將一件事情閉環而影響收效。
比如有一次業務部門的老大電話和我說,希望我可以幫他們統計一個數據,因為他們明天想和供應商談出一個好的價格。老大說統計好之后郵件給他們部門的小杜。我很快就統計完了,并且郵件給了小杜。但是到晚上,老大問我做了沒,我才發現我并沒有以任何方式告之老大,他沒有得到回復就會不安心。
再比如,有一次領導讓同事做一個方案,同事做好以后就郵件發給了領導。結果兩天后領導卻問她方案做好了沒有。其實一件事情的閉環并不是郵件過去就結束了,而是得到對方的確認,且沒有新的修改意見。
總而言之,職場沒有捷徑可走,每一個小小的成就都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但人際交往和工作方式的小技巧卻可以幫助我們更高效優質的完成任務。
其實,簡單來說,工作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過程,無論是“擺脫社恐”還是“閉環思維”,最后都要落實到與你相關的同事和領導身上。
因此,即便你get不到每一個職場小技巧的核心也沒有關系,只要你能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以他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傳達自己的想法,那么你將會獲得更輕松愉快的工作體驗,而領導和同事也可以在你身上得到更高效優質的工作感受,屆時,你的晉級之路自然坦蕩無阻。
寫在后面
職場無捷徑,但是有技巧,希望你可以通過這些職場技巧走出現在的困局,用靈活巧妙的溝通方式為自己的才華鋪路,并憑借實力殺出一條血路,迎接屬于你的繁花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