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遜位的時間是1912年2月12日,此時的溥儀年僅6歲,還沒有一個妃嬪。
咸豐皇帝的妃子也早已經作古,慈禧死于1908年11月15日,端恪皇貴妃佟佳氏則是死于1910年5月7日。
同治皇帝于1861年即位,于1875年駕崩,他這短暫一生除了皇后之外,還另有4位皇貴妃。
他的皇后阿魯特氏在他駕崩兩個月之后,也隨之而去。
淑慎皇貴妃沙濟富察氏死于光緒三十年,也就是1904年。
及至溥儀遜位之時,同治皇帝還有莊和皇貴妃、敬懿皇貴妃和榮惠皇貴妃這三位遺孀仍然存活于世。
光緒皇帝于1875年即位,于1908年駕崩,除了皇后隆裕之外,他還有兩位妃子,也就是珍妃和瑾妃。
隆裕是慈禧的親侄女,她的父親桂祥是慈禧的弟弟,她之所以能夠成為光緒的皇后,也是由慈禧所定。
慈禧之所以會選擇讓隆裕成為光緒的皇后,實際上也是為了能夠在光緒身邊安插一個耳目,從而時刻掌握他的一舉一動。
然而隆裕本身性格相對軟弱,所以根本無法達到慈禧的預期。
而光緒也因為她是慈禧的親信,所以對她頗為冷淡。
這也是隆裕在光緒和慈禧兩頭不討好的原因。
她雖然貴為皇后,可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她在紫禁城當中幾乎就是一個多余的人。
一直到了1908年,光緒和慈禧先后離世了之后,隆裕才成為了整個清朝最為珍貴的女人,也開始有了存在感。
不過,慈禧臨死之前將溥儀生父任命為攝政王,讓他總攬一切朝政,所以隆裕并不能如慈禧一般掌控朝政。
而到了1911年10月武昌城中一聲炮響,攝政王載灃引咎辭職之后,隆裕此時才真正掌控了朝政。
隆裕雖然也有心想和慈禧一樣,然而局勢卻已經迫在眉睫,她的能力也根本無法應付如此復雜的局勢。
最后她不得不接受了袁世凱所提出來的條件,用溥儀遜位來換取“皇室優待條件”。
隆裕在1912年2月代溥儀頒布了遜位詔書,然后僅僅過了一年,便在1913年2月22日離開了人世。
隆裕雖然諸多無奈,不過,她當時能夠放棄負隅頑抗而選擇讓溥儀遜位,這一點的確值得稱贊。
她若選擇了負隅頑抗,則勢必又會徒添傷亡和流血。
中國之所以能夠相對溫和地從清朝過渡到民國,隆裕功勞不小。
隆裕病逝了之后,北洋政府即令全國降半旗致哀,各國使館也紛紛降半旗,北洋政府也為她舉行了國葬。
珍妃是光緒皇帝最寵愛的妃子,不過在1900年之時,慈禧隨便找了一個理由讓人將她投入了井中。
1913年隆裕太后病逝了之后,皇宮之中還剩下莊和太妃、敬懿太妃和榮惠太妃,以及端康太妃。
端康太妃,實際上就是瑾妃,也是珍妃的姐姐。
隆裕先為皇后,后為太后,是后宮之主。
可是,當隆裕在1913年病逝了之后,后宮之主的位置也就空了出來。
于是,莊和、敬懿、榮惠和端康等4位太妃便相互爭了起來,想要成為隆裕之后新一任后宮之主。
莊和、敬懿和榮惠三人畢竟是同治皇帝的遺孀,而端康卻是光緒皇帝的遺孀,論影響和地位顯然不如端康。
而后端康又有了袁世凱的支持,所以也就成為了后宮之主,以太妃的身份主持皇宮之中的事務。
到了1921年的時候,溥儀已經滿了15周歲,這幾位成日無所事事的太妃又為溥儀選后之事鬧騰起來。
溥儀雖然已經遜位多年,可是卻保留了皇帝尊號,所以選后也理所當然。
莊和太妃已于1921年4月14日病逝,余下這三位太妃對于讓誰當溥儀的皇后仍然產生了爭執。
敬懿太妃和榮惠太妃她們選擇了端恭的女兒文繡,而端康太妃則選擇了榮源的女兒婉容。
溥儀后來雖然選中了文繡,不過端康太妃卻一手拍板決定讓婉容當皇后。
敬懿太妃和榮惠太妃雖然不快,卻也沒有辦法,只能讓文繡當了皇貴妃。
于是,溥儀便有了婉容和文繡這一后一妃。
端康太妃后于1924年9月24日病逝,隨后葬入崇陵妃園寢。
端康太妃死后僅一個月,馮玉祥便發動了北京政變,并下令驅逐仍然居住在皇宮之中的溥儀等人。
溥儀帶著婉容和文繡出了宮,敬懿太妃和榮惠太妃也被迫出宮。
敬懿太妃病逝于1932年2月3日,榮惠太妃病逝于1933年5月18日,后一同葬入惠陵妃園寢。
文繡于1931年之時在天津和溥儀公開登報離婚,直至1947年再婚,后于1953年9月17日病逝。
婉容于1945年逃跑之時和溥儀走散,隨后被俘,后于1946年6月病逝。
溥儀成為傀儡皇帝之后,還曾納了兩位貴人,一位是祥貴人譚玉齡,另一位則是福貴人李玉琴。
譚玉齡生于1920年,1937年17歲之時入宮,后于1942年8月14日病逝。
溥儀對譚玉齡最有感情,一直貼身攜帶她的照片,照片背面還寫著“我的最親愛的玉齡”幾個字。
李玉琴是在譚玉齡病逝了之后才被選入宮,1945年之后和溥儀走散,后于1957年和溥儀離婚。
1958年李玉琴選擇了再婚,一直到2001年4月24日病逝。
溥儀則一直到了1967年10月17日才病逝,他的一生雖然屈辱和波折,但以他的所作所為確能獲得善終又實在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