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湖齋尋夢
(三)天道元氣篇
(六)蓮花塘畔蓮悟
05《道家和道教》《中醫》養生基邵礎
追夢翁永安
道家源于易,易字上日下月,日月之象。日屬陽,月屬陰,日月分陰陽。
《系辭上傳》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道家的‘道’又是什么?
老子25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在日月天地生之前,‘天不定,日月無所載...’。
老子曰:“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他是說‘道’是不會變化的,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道’又是無窮大,無邊無際,或許是今天所謂的‘時空’吧。‘道’,成為老子‘無’的字號,‘道’與‘無’在概念中似有相通之處。
道家陰陽論源于易:老子42曰:“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源于易。萬事萬物都分陰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道家道變論:‘道’字,左為走部,右為首部。首是一,走通變。故老子42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生于‘無',萬物生于有。有日月,有天地,然后盈滿天地之間的萬物才產生。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白天,春夏為陽,黑夜,秋冬為陰,陰陽是互相轉化的。像四時交替,花開花落;
地球繞太陽轉,月球繞地球轉。在適應變化中,老子25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遵循‘道’的規律,遵循天道、地道、人道的規律。
道家清靜論源于河圖:與河圖〔主靜〕一致。老子16曰:“至虛,極也。守靜,督也”。虛,極即‘道’大、逝、遠,而后返樸歸真。守虛、守無、守清、守靜、守易即無為、無欲、不爭。無為而無不為,不爭而爭,始終抱一。老子39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靜),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無中生有,不爭而得,如何守?如何抱一呢?老子8、43曰:“上善如水”,“天下之至柔”。水性柔,而攻堅。
列子繼老子守無而貴虛,莊子在虛無中夢蝶變蝴。窮變化而慕仙,逍遙于六合,成為玄學的先師,道教的先軀。
何謂道教?道認知,德力行,即以道教德。儒家‘祖述堯舜’,尊孔,倡仁恕、佛教念慈悲,阿彌陀佛、道教宗黃老,求道德。目的只有一個,人與人之間要有公德。公德是什么?是真善美!即真誠、善良(仁恕、慈悲)、愛美。‘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論基礎,是以清靜為守:道教對個人則求守靜、抱一,教之于德。
道教氣論源于‘道德經’:道教認知是源自道家,認為先天之氣,彌羅造化,無形無象,無始無終。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綱至微。至妙至校道教徒守靜煉虛、煉神、煉氣、煉精以求金丹,位列仙班。
道教神仙論:道教認為先天之氣,一氣化三清,三清者在道為氣、火(陽)、水(陰),在神即原始、靈寶、道德天尊,在德即真善美。日神紫光又化四御,三清、四御是道教的最高神。
東漢張道陵創道教,有眾多的神仙,道教主神是奉三清、四御。有等級森嚴的神仙朝庭,朝庭的首腦是玉皇大帝。以符箓驅鬼除魔,統領龍虎山、茅山、閣皂山。后又有嶗山法術派,‘五雷天心正法’天心派。這一符箓、法術派。空有唐宗宋祖尊崇,終不得發展,遠不如釋家阿彌陀佛。
倒是道教養生派風糜男女老少,道教養生派初以丹鼎派外丹走俏,但終沒有練出仙丹,沒有位列仙班。后有金丹派以煉氣入手,通過莊子的‘心齋’,無待、無己,守一、存思,吐納或胎息引先天之氣藏于丹田,變金丹。守平、守法、守真以求延年長壽,煉氣師是氣功的祖師。
道教養生還有導引,后又轉化為武術,以太極拳為象征;服食、起居調養;房中理念。
筆者感到道家和道教的發展,除哲學、社會學意義外,與衛生保健相結合,大有可為。道教徒不妨信仰日月、三清、北極星天帝、東皇太一、西王母、雷神、龍王,但應發揚養生學,授徒或辦學。養生學應包括氣功學、武術學、養生學(天人合一:服食、起居調養)、房中衛生理念學。一己管見,探討易、道、醫,道教徒不妨稱道衛生。筆者不是道教徒,卻是道學(生),道學是華夏人的精粹之一。
歧黃術源于草藥。草藥,上溯到神農氏,神農氏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神農氏在尋求食物的同時,由于不明白百草有毒或無毒,而誤服中毒。在長期生活中又求得解藥,而且明白了那些草可以治病。在后世出現了最早的藥書-《神農本草經》,《山海經》中亦有藥的記戴,而且出現了仙藥。
現代中醫,廣義的中醫包括漢醫(日本稱漢方醫)、蒙醫、藏醫、苗醫等,狹義的中醫指漢醫(日本稱漢方醫)。漢醫起源于東漢張仲景,醫圣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但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其理論核心仍源于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的理論核心仍源于《易》,《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42曰:“萬物負陰而抱陽”。《黃帝內經.素問·卷二·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也,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黃帝內經》、《道德經》、《易經》三經如出一轍,筆者戲稱易、道、中醫是同胞一脈相傳。
《黃帝內經》的理論核心是〔陰陽論〕,而且通〔變易論〕、〔道變論〕。《黃帝內經.素問》明確指出:“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黃帝內經》、《道德經》、《易經》三經與儒家亦有淵源,《周易》名傳天下,功在孔子。《易緯·乾鑿度》中說:“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乾坤即陰陽,陰陽之根本即天地之道,萬物之祖宗等同于萬物之綱紀,神明之府也是道之府、易之府,即日月之象。魯迅說:“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中醫、道教的根底全在《黃帝內經》、《道德經》、《易經》三經的理論核心〔陰陽論〕。
《黃帝內經.素問·卷二〈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陽離合論篇第六〉》結合人體五臟六腑、藥物、疾病、六淫等,指出相應征象及離合變化,〈陰陽離合論篇第六〉成為《傷寒雜病論》之源。
《黃帝內經.素問·卷二〈陰陽別論篇第七〉源于《易經》六爻,結合人體脈象,指出三陰三陽,適應四時十二月的變化。
《黃帝內經.素問》卷十九第一篇天元紀大淪篇第六十六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
可見與《易經》方位論相通,與河圖、洛書有密切關系,逐漸形成五行運氣生克說。五行運氣生克演繹著疾病變化、辨證論治、指導配方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