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人過30以后,這給身體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以前我哥跟我說過他的感受,但我當時很不以為然,認為肯定是他平時不注意鍛煉和保養,所以才有這種感受。但自從連續高強度工作兩周后,我發現自己肩膀、腰、手腕都開始酸痛,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即使連續一個月,也不會有這種現象。從開車也是可以深切感受出來,之前連續開6~8小時車一點問題沒有,如今,4個小時腰就已經快斷了,看來我哥說的是對的,人過30的確是開始走下坡路了。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準備在這次波蘭獨立日(11月11日 中國的光棍節)連續四天的假期里(11月8日~11日)好好讓自己放松一下,就做了去這給世界上世界文化遺產分布最緊湊的地方——克拉科夫,華沙之前的波蘭首都。克拉科夫離華沙300公里,本來不是個很遠的距離,但由于華沙到克拉科夫之前幾乎沒有告訴公路,所以這區區300公里的路程開車也需要4個多小時,本來覺得開車4個多小時太累,準備坐火車的,無奈周六12點之前的火車票已經售罄,鑒于已經定了旅館,只好開車去了。開車在波蘭走的地方越多,越感受到這給國家的落后,華沙和克拉科夫這兩個城市,在波蘭的地位完全可以和北京及上海,然而,這兩個城市之間竟然沒有直達的高速公路,從GPS上看,中間好像有一小段高速,還要收費,說道這里,更覺得波蘭人可笑,我通過GPS計算了走收費公路和不走收費公路的兩種路線距離和所需時間,竟然是不走收費公路的選擇更優,路線更短,時間更短,不知道波蘭人怎么想的。我們這條路大多是波蘭的國道和省道,和中國的國道和省道完全沒法比,也就等同中國改革開放早期的公路水平,絕大多數是雙向單車道,很多路段非常不平整,這里有個小插曲,我學習波蘭交通規則的時候有個路面標志是兩塊鼓起來的包,別人讓我猜是什么意思,我說是兩山之間的道路,結果答案是路不平,我啞然,路不平你修路啊,你還好意思標志出來!更為郁悶的是,這些道路動不動就橫穿一些小鎮,限速僅僅50,導致我經常速度剛剛提起來就要緊急減速,有一次都沖到攝像頭前了,才發現自己速度80,緊急踩剎車,也不知道是否被拍到,還有一個麻煩是超車,由于雙向單車道,超車必須到反向車道,然后回來,超車時候必須非常小心,不然很容易和對面來車相撞,這種開車的方式估計只有在中國農村才有了。雖然如此,總體一路還算順利,除了路上有幾段大霧彌漫能見度奇差
和進入克拉科夫有點堵車外。
我們旅館的位置很好,就在克拉科夫老城的旁邊約300米,可惜旅館前面的廣場正在裝修,景致被破壞了一些,緊挨著旅館的是這里的巴巴坎,其實就是一個城堡,是以前的防御工事,這給東西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為它圓筒狀的外形,
(巴巴坎)
城堡里面已經被改造為休閑場所了。巴巴坎的旁邊就是弗洛利安斯卡城門,
(弗洛利安斯卡城門)
也是當面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如今保存的還算完好。穿過城門,就正式進入了老城區,這里是世界文化遺產,如果你同時來過華沙和克拉科夫,你一定會驚訝同樣兩個波蘭名城,風貌相差竟然如此之大,一個完全象中國二線城市,一個完全象歐洲老城,原因其實很簡單,華沙曾經被德軍幾乎完全摧毀,雖然后來重建了老城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但整體風貌已經蕩然無存,而克拉科夫作為當年德軍在波蘭的司令部才得以完整保存。城墻內側已經成為賣畫人的藝術展覽館,墻上密密麻麻全是畫,
沿步行街前行,就來到中央市場廣場,這個廣場可以說是我在歐洲見過的最大的廣場了,有4萬平米大,類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大廣場估計也就它四分之一大,
(中央市場廣場)
廣場的左側是著名的圣瑪麗亞大教堂,
(圣瑪麗亞大教堂)
廣場中心是紡織大廈,是以前布匹交易的場所。
(紡織大廈)
我們首先準備參觀圣瑪麗亞大教堂,發現參觀這里還要收錢,更為有意思的是,如果你要在里面照相,也要交錢,雖然不多,但也算個創舉吧。這個教堂規模并不大,但高度是歐洲第二,僅次于德國科隆大教堂,奇怪的是它兩個塔樓不一般高,一個81米,一個69米。教堂里面光線很暗,而且還隔出了一塊專門給祈禱人用的區域不讓參觀,所以能參觀的范圍很有限。這里最著名的是它的主祭臺,說是用了12年才建成,確實比較華美,上面是很多金碧輝煌的畫,
(主祭臺)
大多是關于圣母和耶穌的,另外就是教堂頂的裝飾圖案比較漂亮,其它方面比較一般吧,雖然它在波蘭教堂里算很華麗了,但和羅馬的教堂比,差距還是明顯的。原先以為買的那個照相權利可能沒有什么用,誰知還真有人檢查,這波蘭人可真有意思。參觀完教堂,我們去對面的紡織大廈里轉了轉,這個建筑非常大,在中央廣場的正中間,我第一眼還錯以為這是皇宮呢,大廈一樓是土特產商店,里面是熙熙攘攘的人流,
(紡織大廈一樓)
二樓是國家美術館,不過由于裝修,已經搬到別的地方去了。從紡織大廈出來就回到廣場上,這里由于面積大,所以顯得沒有那么熱鬧和擁擠,有一些街頭的活雕塑表演,
最有意思的是一個用兩根棍和一根繩子吹大肥皂泡的人,很多人都在圍觀。
在紡織大廈的側門旁有一個孤零零的塔樓,這是老市政廳的塔樓,其它部分已經被完全破壞掉了,只剩下這一個塔樓,
(老市政廳的塔樓)
正在看塔樓之際,突然圣瑪麗亞教堂的鐘聲敲響了,緊接著是一個人在吹號,吹著吹著聲音戛然而止,一開始很奇怪,后來才知道,這是原來蒙古人入侵波蘭時,當時在城墻上放哨的人看到蒙古軍就吹響了告警的號聲,吹的過程中被蒙古人刺中喉嚨,于是號聲戛然而止,這個儀式就是為了紀念這個事件的,真沒想到這里還有能和蒙古扯上邊的事情。在老市政廳殘留塔樓的旁邊有一個白色的小教堂,在廣場的角上,是克拉科夫最古老的教堂,建于10世紀,叫圣沃伊采夫教堂,
(白色建筑為圣沃伊采夫教堂)
不過已經關門了,不知道里面什么情景。波蘭進入冬令時后,天黑的越來越早,4點30分天就基本上全黑了,本來老婆拿著三腳架照夜景,誰知6點多開始大霧彌漫,連圣瑪利亞教堂的塔樓都給罩住了,
(大霧彌漫)
于是放棄繼續游覽的想法,找了個參觀吃飯,在途經老城城門的時候又看到了幾乎每個國家都有的印地安人樂隊表演,
其實我很喜歡他們的音樂,只是以前覺得他們的CD賣的太貴了,所以一直沒舍得買,沒想到他們在波蘭CD賣的很便宜,不知道是不是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上人民幣現在堅挺,就買了一盤。我們在大劇院對面找了一家參觀,這個劇院是古典主義建筑,規模比較大,但比較新,不知道是不是剛剛裝修過。
(大劇院)
這個參觀門面不大,我們在地下一層,進去后才發現別有洞天,房間是一個套一個,不過環境非常不錯,無論是裝修還是氣氛都不錯,
(餐館氣氛)
還有人在譚鋼琴,我和老婆點了服務員推薦的這里最特色的食品,上來一看,原來是把燉菜裝在一個固定形狀的面包里,我的那份面包象南瓜,我老婆那份面包象蘑菇,吃著里面的菜就著里面扣下來的面包,很好玩。
(吃之前形狀)
(吃之后形狀)
11月9日
昨天走的是中央廣場左翼部分,今天是其余景點。早上起來,發現窗外是濃濃的晨霧,心里略微有點遺憾,但也覺得別有一番風情,但當我們吃完酒店豐盛的早餐后,發現霧氣已經逐漸散去,偶爾還可以見到些許陽光。我們早早進入老城,先逛了幾個教堂,發現克拉科夫的教堂密度真大,感覺甚至比羅馬的教堂密度還要大,難怪這里能出保羅二世教皇呢。在上午10點左右,天氣開始放晴,這讓我們欣喜不已,沿著老市政廳塔樓對面的路一直下去,途經幾個博物館后就來到這里著名的維瓦爾城堡,這是克拉科夫作為波蘭首都時候的皇宮所在地,城堡建在維斯瓦河邊上的一個山包上,從下面看,城堡建筑還是很雄偉的。
(維瓦爾城堡)
來到售票亭,發現今天有幾個地方是不開門的,只有皇宮和原城堡廢墟這兩個地方可以參觀,當我掏錢買票的時候,售票員告訴我今天是免費的,心中驚喜,莫名其妙都省了錢。進入城堡后先是一個教堂,這個教堂很有來頭,是以前歷任波蘭國王加冕的地方,教堂塔樓上有個8米直徑的大鐘,只有在國家非常大事件的時候才會敲響,
(大教堂鐘樓)
不過門口的工作人員告訴我,這個教堂只能12點30分后才能參觀,于是我們先去參觀老城堡遺址,其實歐洲各個地方的遺址都一樣,就是一個老地基加上一些出土的用具,沒有什么亮點。這個皇宮的建筑風格有點像威尼斯的公爵宮,有中央庭院,
(皇宮中央庭院)
不過皇宮里面就太過于簡樸了,除了面積大點,有些佛蘭德斯地區部的地毯收藏外,就沒有什么特別的了。參觀完皇宮出來,發現有非常長的人流,仔細一看,原來是排隊買票進教堂的,想想把事件浪費在這里不值得,就放棄了參觀教堂的想法,去猶太區了。據說二戰前猶太人扣占克拉科夫總人口的25%,因為波蘭雖然是正宗的天主教國家,但對待猶太人的態度在歐洲還算開明,所以好多猶太人都聚居在這里,當然,經過二戰人所周知的原因之后,現在已經少之又少了。我們先到了一個原來的猶太教堂現在的猶太博物館,
(猶太博物館)
一看又是收費參觀而且照相收錢就沒有進去畢竟這種博物館我們的理解力太差了。在博物館不遠處有一個叫雷姆的猶太教堂和公墓,雖然也收費,但畢竟可以看看猶太教堂和目的有什么特點,進入猶太人教堂和墓地男性必須戴一頂小帽,交錢后他們會提供一頂給你,這個小帽非常象伊斯蘭的小帽,但更小,感覺只能蓋住天靈蓋,我奇怪他們是怎么把它穩定在腦袋上的。進入充滿神秘色彩的猶太教堂,發現這個教堂真小,估計只能呆不到50人,
(猶太教堂)
教堂里到處都是猶太文字,非常象阿拉伯文字,教堂前面有很多文字的猶太教書籍,能看出和基督教明顯的區別就在于這里你看不到任何人像,不象基督教教堂里,到處都是圣母或者耶穌,教堂內部裝飾也非常簡樸,沒有天主教教堂那么奢華,當然,雄偉程度就更無法比了。看完教堂就是參觀猶太墓地了,猶太人的墓地唯一的區別在于墓碑上喜歡放一些石頭,
一開始不明白,后來查了查,這個石頭的意義等同于基督教世界祭奠用的鮮花和我們中國祭奠用的花圈或其它祭品。墓園的正前方有一面墻,是用二戰時毀壞的墓碑修葺而成的,也叫哭墻,
(哭墻)
和以色列那個哭墻一個名字。離雷姆教堂不遠,有一個大的猶太教堂,奇怪的是,這個教堂竟然不強制要求我戴小帽,不過為了照相好玩,我還主動要了一頂,這個教堂提供的是白色小帽,
而上一家提供的是黑色的,看來猶太人對帽子的顏色并沒有明確的規定。這個猶太教堂比雷姆猶太教堂大多了,分上下兩層,
(猶太教堂)
主祭臺也很大,到處是猶太人著名的大衛三角標志,
(大衛三角)
同樣,里面看不到任何偶像的東西,裝飾也總體簡樸,看來猶太人還是保持了中東一帶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不像基督教傳入歐洲后,就走了歐洲奢華的路線。參觀完猶太社區,在旁邊一家很有名的餐館吃飯,這家餐館的風格非常鄉村,餐桌是用木板直接釘的,餐館的墻上裝飾著一串串大蒜、洋蔥、臘肉,
屋頂上還堆積著用麻袋裝的谷物,甚至還做了兩只假雞,
很有中國農家樂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