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春晚的“漢服事件”剛剛拉下帷幕,而人們對于“漢服”這一話題的爭議依舊如火如荼。
近些年來,隨著“國學熱”的不斷升溫,作為傳統文化主體的漢文化復興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漢服作為漢文化的載體,是否應該回歸也成了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有人認為漢服回歸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傳播,也有人認為漢服回歸僅僅是在作秀而已。那么,究竟什么是漢服,漢服的回歸對我們有著什么樣的意義呢?
受近些年來古裝劇的洗腦,認為漢服就是古裝、是漢代服飾的人不在少數。其實不然,漢服是漢族傳統服飾的簡稱,曾稱漢衣冠、漢裝、衣冠、中國衣冠、華服等,主要是指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講究天人合一。
同時,漢服與文化也有著緊密的關系,漢服充分展現了古人“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涵,無論是文化藝術,武術劍道還是茶道香道等方面,漢服都是最能與之相結合的服飾。
人們贊嘆韓服雍容華貴、和服美麗端莊。卻只有少數人知道,韓服只是明朝漢族的一種禮服,而和服也只是幾款唐朝漢服而已。然而,時至今日,這些流傳出去的服飾傳承依舊,我們有著數千年文化傳承的服飾卻在時光之中漸漸沉寂。滿清入關后,下令漢族剃發易服,統一換上滿清服裝,至此拉開了漢服文化至今三百多年斷代的帷幕。近現代以來,西風東漸,漢服更成了一種塵封的歷史記憶。
華夏民族因為有華夏文化和華夏服飾禮儀而獨具個性風采,漢服文化的缺失,對我們的文化傳承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人文道德方面的缺失更是不可估量。
試想,前人所主張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現在還保留有多少?還有多少人能貫徹實施?這不僅僅是文化缺失的表現,也是一個有著千年文明的民族的可悲之處。
因此,漢服文化的回歸,對于漢民族來說,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漢服是聯系華夏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條重要紐帶,更是華夏文化傳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華夏民族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民族,我們的文化,也必將回歸我們的生活之中。
▍圖片來源網絡,如果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那么
漢服文化的回歸
究竟存在著什么樣的問題
為什么會受到層層阻撓呢?
請關注第二期
《漢風拾遺·復古與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