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意于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懷想法,是古代詩人都熱衷的一種表現手法。無論是梅蘭竹菊,還是飛鳥明月,都是寄托文人情懷的意象。
因為月亮的永恒與美麗,所以古代詩人總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它的身上,因而有了許多感人的詩句,其中表現鄉情、親情、友情、愛情、閑情,無不盡致,耐人玩味。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浪漫的背后,那份寥落不知何時起,不知何時落?這份孤寂的心情,因為因人而異的心態,所以我們大概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此時海天一色,明月清冷。相隔千里之遙還能一起欣賞的,大概只有這一輪明月了。思念之情,不過在一輪明月之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一汪鄉思,總要有一個寄托的意象。月華正好,卻不及故鄉明月清明。思鄉情重,大概就重在這“月是故鄉明”
“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兩相思。”如果此刻你也在望月,是否會想到我?如果明月有情,那么它一定愿意,把這千里相思傳遞。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梅花的傲骨冷香,寂寞中的自足,在人心中,自成一種高標獨秀的氣質。它的傲然,它的品性,恰似詩人的理想人格。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詠梅的千古絕唱,不僅僅描繪了梅花清幽香逸的風姿,更是把士大夫的傳統文化性格隱喻于梅花之中,提升了梅的品格。詩人所珍視的,是梅花,更是梅花與作者相契合的精神和操守。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獨。”蘭花風姿素雅,花容端莊,幽香清遠,正如同佳人一般,美好而能獨守清幽,風姿卓越卻能安靜以待。“千古幽貞是此花,不求聞達只煙霞。”幽谷蘭花,只因凈土而生,不因無人而不香,蘭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部分讀書人的氣質,以及一個民族的內斂風華。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經冬不凋,自成美景,它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篩風弄月,瀟灑處世,是謙謙君子,也是高雅之士。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這是菊花的氣度,也是菊花的精神。百花凋后,菊花方才開放,不與百花爭列,不與萬芳爭艷。菊花的恬淡自處與傲然不屈,是隱士之精神,也是高潔之士的品格。
文/夏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