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族婚俗把寫有男女雙方姓名、籍貫、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姓名的紅色柬帖稱為“庚帖”。也有的稱為“年庚帖子”。“庚”即年庚。男女雙方庚帖互換以表示向其求婚或定婚。
婚書在早年間為手寫,多用紅紙墨書,其中包括求婚帖、訂婚單和結婚單,上面書寫著男女雙方的生辰,介紹人、主婚人、訂婚人、結婚人以及祖父母的名字甚至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等等。
婚書是婚姻當事人持有并作為證據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它為我們展現的婚姻各方之間、婚姻各方與社會道德以及國家法律之間的真實關系,是我們在其他任何史料中難以具體地和系統地領悟到的。
1873年的婚書
明代嘉靖年間手印婚書
宣統年間婚書
這似乎是前清民間的結婚合約
這也是所謂“滿洲國”的婚書,突出印象還是介紹人至關重要
中華民國8年
這是民國時期1926年的婚書——不知是訂婚還是結婚書姑且放這里,但看下個證書佐證似乎就是結婚證書
中華民國33年大富人家的絹質婚書
民國40年代的結婚證書,那個時代在證書上都要有結婚人、主婚人、介紹人之類,鄭重其事
這是40年代日本占領時期所謂“宣化省”的結婚證書,宣化原本是河北重地,幾度建省基本都叫察哈爾省,省府就在宣化。
1934年的結婚證書,看來證婚人比較重要,想想已經為多個學生做過證婚人,看來還是沾沾自喜了
1934年的結婚證書,本土特色鮮明
1930年山西陽原縣十分正式的證書,可惜結婚孩子太小——男13歲,女14歲
新中國成立后的早期婚書
1955年“革命夫妻”婚書
1956年的結婚證:到了五十年代,結婚證當然發生變化。圖片是1956年天津結婚證說“本自由平等,互愛互敬之精神,結為終身伴侶,為家庭幸福和新社會之建設……”,還有領袖照呢!
1956年的:”恢復結婚證“:這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恢復結婚證”,那時離婚的兩人復婚時并不是再發一張結婚證即可,而是充滿諷刺的“恢復結婚證”……
1957年的結婚證
50年代的
1961年的
1962年末代皇帝溥儀的婚書
1962年兼票劵效用的婚書
文革時期的結婚證:到文革時期,結婚證發生更大變化,上面有最高指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1969年的請柬:這不是結婚證,而是一張結婚宴席請柬,看看上面的語錄很有意思:“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1969年帶計劃生育的婚書
1971—1972年婚書
責任編輯:憶苦思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