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到底是會跟相似的人在一起,還是和互補的人在一起?這問題就像月經一樣,每次姊妹聚會都要討論上一回,而且往往都沒有答案。
老實說,心理學家針對這一命題也實在蛋疼,從過去到現在爭論不休。為了給大家提供一個更清晰的認識,這里整理幾個心理學家的不同說法。
相似者容易互相吸引
過去許多研究表明:背景、態度、信念、價值觀、政治立場或健康行為等等相似者,比起不相似的人更容易互相吸引。為什么相似性有用呢?最主要是因為相似可以造就互相的喜歡。
人生苦短,在茫茫的人海中,我們在找尋的究竟是什么呢?我們希望能做自己,又擔心別人對我們的評議;我們希望表達自己的想法,又擔心他人的看法;我們希望能實踐自己人生的意義,也希望有人能認同我們的人生意義。
找一個與你相似的人,除了開心之外,自己的價值也能獲得支持、認可,還能自在地呈現自己本來的樣子。至少,沒有人會希望一天到晚都跟唱反調的人在一起。
價值觀要相似,性格則要互補
研究結果比較支持這樣一種搭配:價值觀上的相似,以及人格特質上的互補。有學者指出,在互補之前,雙方必須先能喜歡彼此,而相互喜歡,又關系到兩個人是否有相仿的價值觀,是否可以溝通等等。
“感覺很像”比“實際上像”更重要
長期研究親密關系的珊卓?莫瑞認為,重要的不是你跟ta“實際上”有多像,而是彼此“覺得”對方跟自己有多像。
莫瑞的研究發現,那些活在這種“正向錯覺”中的伴侶——即擴大伴侶的優點以抹平伴侶的缺點——總是能比起其他人更為幸福,即使ta們知道這是一種假象。
為什么你總是愛錯?
上面的研究結果整理自我兩年前出版的書《在怦然之后:關于愛情的十六堂課》。關于“喜歡”,心理學家們還發現另一個現象:往往我們在擇偶時“聲稱”自己喜歡的對象,并不等于最后選擇的對象。
在一些快速約會的研究當中,參與者一開始被要求要寫下自己的特質,以及自己喜歡的人應該具有的特質。
結果發現,一開始的偏好測驗根本不具預測性!不論當初參與者寫的特質是什么,大家最后選擇的都是相同的對象:外表吸引人的高富帥與白富美,永遠是人氣王。我們以為我們喜歡的人通常不是最后真想要在一起的人!
基于以上種種因素,我們之所以會愛錯人,也許是因為打從一開始我們想像中的那個人,壓根兒和最后選擇的對象無關!
演化決定我愛你?
講到這里,感覺有一種悲催的哀怨感!如果我們的感情都是盲目的,那豈不是要一輩子愛錯?
幸好,最近人類學家海倫?費雪出版的一本新書,解決了這個千古以來相似與互補的難題,她根據39913份來自世界各國的資料,把人分成下面四種(強烈建議你先做完測驗再往下看,單身者請猛擊這里,有伴侶者請猛擊這里):
測驗結果
A開拓者:以多巴胺為核心的一種性格,你擅于冒險,喜歡挑戰與嘗試新的事物,不喜歡無聊的事情,熱情而且充滿活力。
B建設者:以血清素為核心的一種性格,你是個嚴謹、忠誠、有耐心,而且會按照規矩與計劃來的人,精確的事物與預先的規劃會讓你感到安心。
C領導者:以睪酮為核心的一種性格,你意志堅定、志向高遠、獨立好強、敢做敢當、邏輯清晰,并擅于分析。
D協調者:以雌激素為核心的一種性格,你思維細膩、想象力豐富、擅于整合,而且能夠接受模糊、不確定性,社交能力強,并經常自省。
選出兩個你最高分的項目,就是你主要的個性類型啰!
海倫?費雪的研究顯示:
有些人會喜歡相似的對象,有些人會喜歡互補者。例如,開拓者與建設者通常會選擇與ta們相似的人。領導者與協調者會選擇與ta們互補的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種搭配很常見,并不代表這種搭配容易幸福。例如說D類協調男配C類領導女雖然較常出現,但是研究表明,這種搭配的幸福程度并不高。
事實上,每一種配對都有它的快樂與痛苦。如果真要找出幸福感較高的組合,海倫?費雪的資料中發現,兩個B類建設者會是最融洽的組合,大多數結婚都超過15年以上。
也許你會說,繞了一圈,結果還是什么也沒解答阿!不過回過頭來想想,為什么你要期待有一種最好的配對方式呢?事實上,人格特質只影響戀愛中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小的一部分),那些在一起之后的事情,還是要看各位施主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