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智能超越了人類智能的時候
會發生什么?
超人工智能是幫助人類獲得永生
還是取代人類、滅絕人類?
許多的電影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假想
在庫布里克的經典《2001太空漫游》之中
機器的背叛似乎成了無可避免的宿命
▼
在《終結者》系列中
世界已由智能電腦統治
人類陷入了無限的自救循環中
▼
在《人工智能》中
斯皮爾伯格對人工智能投入了溫情的一瞥
▼
在《機器人總動員》中
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了無限便利
但人類卻因此退化,過著乏味的生活
▼
在《她》中,一個結束了一場無望愛情的作家
愛上了一個幽默風趣、善解人意
并且擁有性感聲音的操作系統……
▼
●
●
●
不管是樂觀還是悲觀,電影里的這些假想看起來離我們還很遙遠,但機器覺醒的時代也許終將到來,那時的人類該何去何從?
在《離線·機器覺醒》一書中,我們圍繞這一話題,從不同的角度展開了深入的探討。今日微信,分享其中的一篇文章,文中假想了人工智能時代來臨的6個平行世界和技術烏托邦,并采訪了現實中的6位技術創業者,聊聊他們對未來的幻想。
奇 | 點 | 幻 | 想 | 記
記者:Neris 傅豐元
插圖:邢晨 second
虛構場景1
監視之眼
這是夢境么?公司在派人追殺我,無處可藏!男人沖過安檢進入地鐵站,邊跑邊左右張望,嘴里叨念著:“他們要殺我!救救我!”驚惶的人群或不知所措地望著他,或詫異地繞道而行。突然,一個Machine Vision攝像頭閃著紅光的眼睛發現了他。在20公里外一棟別墅的書房里,電腦屏幕緊緊鎖定并跟隨著男人的面部移動。屏幕的主人敲擊了幾下鍵盤,收到一長串計算反饋。就在他輕輕按下回車鍵的同時,一顆內部嵌入了微電子機械系統以便激活空氣動力裝置的子彈飛出,彈身上的微型實時傳感器和所有公共場所的Machine Vision攝像頭相連。借助今早時速5公里的西南風,子彈優雅地加速并旋轉,擊穿地鐵站天窗,鉆進了男人的胸膛。
格靈深瞳 ※ 何博飛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而且優勢越大的東西,它的兩面性越強,人工智能就是這樣。當機器都擁有了視覺,我們的紐扣、鞋子、褲子都獲得智能的時候,也挺恐怖的。萬一它的數據泄漏了呢?關鍵在于數據掌握在誰手里。
在這方面我是個樂觀主義者。像格靈深瞳這樣做人工智能的公司,從一開始就應該有所警惕和戒備,帶著責任感和敬畏心,把預防機制做好。前一段時間,Space X的埃隆·馬斯克提出了一個“人工智能惡魔論”,我一開始覺得很不理解,他怎么會這樣想呢?但后來我意識到,他作為一個公眾人物這樣說,是一種有效地喚起大眾警惕心理的方式。如果我們平淡地談談人工智能的威脅,大眾甚至都不會注意到這件事的嚴重性。
我認為機器智能滲入人類生活之后,更有可能發生的是人類變得更懶。比如,現在我們需要語音識別來詢問智能設備。也許幾年之后,你早晨起床時手環之類的東西就自動感應到你口渴了,或者需要吃點維生素片,不用你自己去問。所有設備都是聯網的,每個人可能需要一千個設備。人工智能一定會實現,因為從潛意識里,人類就一定會不懈地朝這個方向努力。人的惰性也是一定有的,但我相信人有更高級的自制能力。未來人工智能替代人做更多事情的時候,人就能夠去做更有創造性、更高級的事情。人工智能一定會朝著更便利、更智能、更美好的方向發展。
虛構場景2
算法至上
2045年,以雷·庫茲韋爾為首的新進化主義(Neoevolutionism)甚囂塵上,他們主張生物人類應主動放棄自己的肉體,并接受意識上傳。一個電燈泡大小的建筑空間可容納數百億個靈魂,每個靈魂都感覺自己占有的空間無限寬廣,資源無限豐富。屆時,Machine News已經躍居為最大的新聞集散地。編輯這個職業早已在十幾年前銷聲匿跡,代之來管理生物人類閱讀領域的,是算法。不僅新聞推薦全部由算法完成,連新聞稿本身也是由算法撰寫的。覺醒的機器算法不僅是新進化主義的忠實教徒,還是它的有力。
今日頭條 ※ 張一鳴
我們很多時候談到機器學習,都會想到人工智能,想到人工智能都會想到機器人,想到機器人都會想到它可能替代人。其實它不是替代人,而是更類似于向整個世界貢獻資訊。我們每天觀察兩千萬用戶行為、一百萬條日志,不只是單獨觀察一個人愛好的變化,而且是觀察新興的資訊在不同人之間受歡迎的程度。系統有時有上帝的視角,能夠俯視觀察所有用戶。
我覺得在短期內,機器學習沒有機會做成一個跟人類智商相抗衡的系統。但是在各個垂直領域,比如在閱讀、導航等與生活相關的各個領域,有機會出現比平均人類能力更好的判斷。拿導航來說,機器對交通信號、歷史人流情況做出的判斷,比人做的判斷更靠譜,這已經成為現實。
系統長期觀察用戶,不僅能得到對一個用戶的了解,還能得到不同用戶之間的差距,它扮演的是一個助理的角色。比如,今日頭條比你的助理更了解你喜歡什么,這是很可能達到的,或者已經成為了現實。機器的智商未必高,但是抵不過它見多識廣和不知疲倦。我認為,通過機器連接眾多設備,觀察眾多設備上產生的行為,形成機器智慧之后,它能夠大規模抹平信息的鴻溝,減輕人的負擔。
虛擬場景3
我不是機器
我16歲開始做流水線工人,現在都46了,我一輩子都在加工電視零件、電腦零件、手機零件。剛開始上班那會兒,老是在流水線上一站就是一整天,只有中午吃飯半個小時可以休息。早上5點起床,晚上6點下班。我看不到什么太陽,但總能在廠房和宿舍之間的那條路上看到同一個月亮,就覺得很好看。今天晚上,小組長把我叫到辦公室里。他說廠里要新進一批機器人,是什么Machine Works公司的新產品。
我們這一組人,和另外兩組工人,下禮拜全都不用來上班了。我不明白。組長說新機器人以一當十,不會累也不需要吃飯睡覺,價格還比10個工人便宜。我不明白。我干這行30年,10個手指頭上長滿老繭但無比靈活,一個鐵皮機器就能比我做得好?幾個失業的弟兄一塊兒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垂頭喪氣。月亮還和我16歲入行那年一模一樣,但好多事兒都變了,我不明白。
一加手機 ※ 劉作虎
科技的發展勢必會帶給人類越來越多的便利,也會代替人類做一些事情。但終極來看,機器是不能替代人類的。機器有學習的能力,但機器終歸還是由人類制造的。機器在進步,人也在進步。我們不能只狹隘地關注機器的進步,忽略人本身的進步。所以,說機器會完全取代、控制人類,我是不認同的。
人和機器的本質區別是:人是有感情的,機器沒有感情。機器無論如何自我學習、進化,它依然是沒有感情的。很多科幻電影,到最后的落腳點還是“愛”和“人性”,比如電影《她》(Her),很多看起來通暢的邏輯,細致考慮到情感方面,都是不可能實現的。至少在我們有生之年是無法實現的??赡苣切┬枰^多情感投入的工作,更不容易被機器取代吧。
虛擬場景4
時代失語
2045年,Machine Thoughts公司收購了一個在腦神經科學方面獨樹一幟的新創公司,并結合自己50年輸入法產品成功收集到的海量級人類語言語料,開發出一款“超級智能輸入法”。不僅計算機的自然語言處理、機器翻譯這樣的問題得以完美解決,就連人類個體間的溝通交流,也能被這種超級智能輸入法替代。只要用戶在大腦皮層的語言中樞植入納米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就能收集神經元之間的交流信號、匹配語料模型,從而把用戶的“意圖”上傳到云端,和指定的其他用戶共享,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瞬時交流。在接下來的20年里,越來越多的40后年輕人選擇接受超級智能輸入法,大腦皮層的納米機器人植入成為潮流。在2070年后將要降臨的,是整個人類的失語……
搜狗 ※ 王小川
機器是由人制造出來的,為的是讓人們更好地交流。并不存在失語癥這樣的預設可能性。
我們在看待未來技術方面,有很多共同的誤解:一是恐懼2045年的到來;二是認為人有感情和創造力,機器沒有。這樣的預設都是沒有道理?的。
我認為人和機器的未來會是很美好的,即使人被機器取代也是很美好的。我并不是說人被機器取代,可以去做更高級的事兒。人類的進化有兩個階段:體內進化和體外進化。體內進化是說人要通過進化,讓自己更能適應環境,比如冷了就長脂肪。體外進化是說冷了就開空調,利用技術進步來更加適應環境。體外進化是越來越逼近人本身的,從PC到手機到可穿戴設備。最后,人和互聯網、和機器連在一起。機器在某個階段開始替代人的器官,甚至是組織機構。人和機器會越來越走向融合。開始可能是機械手臂這種力量型的變化,再后來,比如像電影《鋼鐵俠》(Iron Man)里面那樣,機器慢慢可以輔助大腦幫你回答問題或思考了,再后來可能連人的大腦都不需要了。人總是覺得自己比機器更高級,把低級的事情交給機器,人類來做更高級的事情,但并非如此。優越感和恐懼,都不是平常心。
虛擬場景5
最后的私有物
小明快死了。在這個共享經濟發達的時代,大多數的資源變得極其廉價,廉價到不需要去計費。一個人也無需為任何生活必需品和精神娛樂品而擔憂——機器完成了所有必需的勞動生產,人類從工作中解放了出來。
但小明快死了。在活過了全球的平均壽命169歲后,免費提供的醫療技術無法再保證他的生命能健壯地延續,當然,他可以向某機構購買意識上傳服務,這樣就能保證永生了。但這服務不便宜。作為活了一輩子的共享主義者,他也沒有什么屬于他的私有物品可以用來換取這項服務。
不過,機構告訴小明,小明可以用他的身體來換取服務。小明覺得不錯,都要意識上傳了,這部快毀爛的身體也不值得留戀,賣。
但登記身體時出現了問題:小明的身體不屬于小明。原來在父親去世那年,父親為了獲得意識上傳服務,早就把小明的身體賣掉了。小明嘟囔了一下父親的自私,然后在合同上簽下字,同意用自己兒子的身體換取服務。
易到用車 ※ 周航
推動未來人類演化的兩大力量,一個是人工智能,一個是資源分配的離散化,即所謂的共享。人工智能和共享將推動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進程。
至于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人類,我既沒有那么的樂觀,也沒有那么悲觀。
人也是在變化的。機器在演化,但人和機器的關系也在演化,都不是沿著現在唯一的路徑去變化??慈祟惖恼麄€發展進程,物質比過去更發達的原因并非我們比過去更勤奮。相反,我們比過去更懶。但之所以物質生活比過去更好,正是因為有大量的機器在取代人。不管是可見的飛機或輪船,還是不可見的網絡,都是機器在取代人的勞動力。社會不是真空的,演化越激烈,社會矛盾也會越激烈。但即使有人失業了,這也不可怕。當一個行業消亡以后,一定有新的行業誕生。
我們已經認識的世界,如果做得更快更好,就交給機器人去做吧。他們肯定比人類做得更好。機器學習是基于既有的已知的東西去學習的,而人類的偉大之處就是有一個無法量化的野心,他要去探索一個未知的世界。這可能是未來人類該做的事情。人類將來要做“未知世界”的主人,現實的事情就交給機器去做吧。
最后,人類之所以有這么強大的欲望,是因為有對生存的欲望和對死亡的恐懼。這一點是機器無法取代的。機器沒有關于生存的問題,這是人和機器最本質的區別。
虛擬場景6
慈愛的機器照看一切
婚禮上,小明給來賓講述他和新娘相遇的經歷:同一天下午參加同一場沙龍,在同一個書店買了同一本書和專輯。更巧的是,兩個陌生人同一天晚上竟然看了同一場電影——還是并排的座位。30歲的小明仍保留著文藝青年專有的笑容,他說:“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span>
新娘也加入進來,聊起兩人之間更多的趣事——他們倆的確很幸福。我打開移動終端,在豆瓣上記下這一故事,并將其添進“慈愛的機器照看一切”豆列。
豆瓣 ※ 阿北
對終極人工智能的理解其實有兩個極端:一個是有超強計算和處理能力的“智能”,例如比常人強1億倍的下棋程序;另一個是有獨立自我意識和存在目的的“智慧”,例如它的智能量級相當于常人的1億倍。這兩極是不是能合為一體,答案可能不在于技術,而在人自身。
比起文明和技術的進化速度,我們的DNA幾乎紋絲不動,現代人和部落人的基因差不多一模一樣。這意味著無論技術走得多遠多快,每一代嬰兒的出生都會把整個世界重新拉回到人“生物”的一面重啟一次。除非我們整體改造自身的基因,我們“生物”的一面不會變得太多。不動的生物基因拉文明進步的后腿,但也保護著人類在地球上的存在。
我覺得超強的“智能”,作為生物體的超級外設,肯定可以更好地服務現在和將來的人類,無論是對個人的“第N代Siri”還是對地球的宏觀規劃。雖然和原子能一樣有奇跡和災難兩面可能,但這些挑戰是容易看清楚的,因為給外設下指令的最終是人。人和人、人跟人群之間的博弈是我們熟悉的。
而人類的“智慧”,自我意識和存在動力,對我們生物的一面究竟有多依賴?我們并不清楚。所以我們想象的人工“智慧”,未必能獨立于生物體驗存在?!叭恕睂ψ陨泶嬖诘膭右蚧卮鸬煤懿?,“讓全人類更幸?!辈皇且粋€可以清晰給出的使命。這是我們不安的原因,看起來很快需要給超級“智慧”一個明確的存在意義。而這個意義要么我們無從回答,要么超級智慧會幫我們回答。不管怎樣都是讓人操碎心的局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