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時光,剝落了城墻上斑駁的歷史。只有那鮮血染就的歷史畫冊,累累白骨筑就的深深宮墻,在沉默的訴說著歷史的真相。
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歷程中,并不乏這樣的城市。也許,這些城市的變遷史,正是一部民族的興衰史。
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從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開始,西都長安的雛形已漸漸出現,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城的風云,伴隨著駝鈴聲聲,搖進了蒼茫的大漠,也搖進了遙遠的異國他鄉。
秦中自古帝王州,長安作為中國的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一千多年,經歷了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金陵城的繁華煙波之中,曲調婉轉的樂聲,吹散了多少醉生夢死的帝王夢?煙波深處花盡落,依舊千里江山,千里月明。
無論是“六朝古都”,還是“十朝都會”,在金陵城的歷史中,都是一筆帶過的故事,真正濃墨重彩的,該是金陵百折不撓的堅持,人文氣息的鼎盛,是這個無論曾遭受過多少次兵燹之災,依舊可以在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的城市的執著。
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也許,從3000多年前的“湖熟文化”開始,這里的故事,便不僅僅是古都那么簡單。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在東都洛陽的時間年輪里,風塵仆仆的歷史,始終是那么清晰明亮的樣子。無論朝代更替,或是政權風云的更迭。
洛陽自古便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后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在這里建都,亦有100多個帝王在這里指點江山。
時光千載,歷史的風云變幻,文化的興衰沒落,在古洛陽的歷史上,無論多匆忙的過去都是時間輪軸上刻度。
公元前1046年前后,周武王封召公于北京,稱燕。這便是古燕京的前身。
作為世界聞名的歷史文化古城,綿延的巍峨長城如同它綿長的過去。3000多年的歷史不是過去,它仍在繼續。
北京在奴隸社會時期就是燕、薊重鎮,也曾是遼、金、元、明、清的首都,開放包容的特質決定了北京的歷史,數個政權建政于此,使得它薈萃了自元明清以來的中華文化精髓。燕都的韻味,有漫長歲月中故事,亦有多元化文化的未來。
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
東京夢華的如夢如幻,是北宋都城汴梁的日常繁華。《清明上河圖》中“鬧”與“靜”的寫意,于開封而言,正是所有不長不短的歷史寫意。
開封古城第一都,對于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的開封來說,這樣的褒獎更像是在陳述事實。自戰國時期的魏起,五代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方成就了千年夢華的汴梁。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
秀麗的美景,吳越的文化,都堪稱這個地方的代表。再早一些,被譽為“中華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便是這個地方歷史的開端。
余杭之名,春秋時已見諸史籍。經歷了五代時期吳越國和南宋王朝的風雨之后,這個吳語軟儂的城市,漸漸隱退于歷史風云之中。江南煙雨,在時光荏中洗去所有的歷史的塵埃,也許,這個地方便該是如此的清清白白。
鄴城初建于春秋時期,相傳為齊桓公所筑。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鄴,把鄴城當作魏國的陪都。此后,鄴城一步步成為侯都、王都、國都。
先后經歷了商朝、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七個朝代的古都鄴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
后趙時期古鄴城的繁華已無跡可尋,然鄴城的歷史,無論是晦澀的古文獻,還是已然斑駁的古建筑,都不曾有一刻忘記。
鄭州地處中華民族發祥地中心地帶,歷史悠久,有據可考的歷史可上溯到舊石器時代。
3500年前,商朝的開國之王商湯在商城建都,史稱“毫都”。此后,在朝代的沿襲中,商城鄭州又是西周虢國、春秋鄭國、戰國韓國的都城。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亦是中國文明社會的開端,作為中國古都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古老的青銅器與原始瓷器開始,至現今商代城墻遺址的斑駁滄桑,3600年的堅持,便是鄭州對于歷史最直白的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