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女子的配飾,體現的是她們對于美的追求;那么男子的配飾,則更是體現著他們的地位及品味。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男子配飾如繁星燦爛絢麗,數不勝數。古代男子佩飾與今天的一樣,都有著實用、美飾和標志社會地位的作用。男人古代時腰間佩玉,佩劍,佩腰牌等等,到清朝連牙簽挖耳都可以佩上,為修養,為身份,為權力,為雅好……戴的類別很廣泛、目的性也很強。
下面我們一起來細數古代男子有哪些經典配飾吧!
1.古玉佩
有句古話說得好:“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作為一個男人,應該脾氣好、度量大、胸襟廣,性情溫良,像玉石一樣潤澤。國人歷來以佩玉為美:帝王將相的冠冕上嵌著玉珠,達官貴人的腰帶上鑲著玉片,文人騷客的衣服上系著美玉,宋徽宗嗜玉成癖,就連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時也不忘給他偏愛的主人公脖子上掛塊“通靈寶玉”。
一個男人脾氣大,那他就是小人。愛發脾氣的人,一生都會一事無成,成了也會失敗。顯然,脾氣不是好東西。這就是為何過去中國的男人都喜歡佩戴玉石的一個原因,他們想時刻提醒自己,要讓自己的性格像玉石一樣溫潤,內斂,不張揚,不輕浮。
玉石堅韌、溫和、細膩、含蓄,由內向外慢慢透射出一種魅力無窮的美,這些特點與人性有著極大的一致性。好的玉石冬天拿在手里溫溫的,它不涼,不會凍著手的;而夏天相對炎熱的天氣又并不感到暖手,真是再好不過。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古人對玉佩的熱愛不是因為玉的貴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玉佩歷來受到士大夫、文人雅士的厚愛,他們以玉喻身,用玉的品質作為自身德行的標準。
男性佩戴首飾,在我國古已有之,而且表現形式極富大漢文化色彩。《禮記·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因為“君子于玉比德焉”(孔子),又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詩經》里也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即君子以玉象征高潔的德行,玉是君子的象征,古代男人帶玉,就是希望自己像君子一樣,或者自己本來就是君子。玉,總給人們帶來吉祥、美好、溫馨的回憶。
走進玉的世界,就走進了中國的歷史文化,也觸摸到了古人的生活氣息,仿佛能感受到幾千年的春花秋月。
2.蹀躞(dié xiè)
大唐雙魚忍冬紋蹀躞帶
蹀躞帶自魏晉時傳入中原,到唐代, 曾一度被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以懸掛算袋、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
蹀躞具有很強的收納功能,可以懸掛水壺、錢包、扇子、香囊、刀、劍、樂器、箭袋、筆、墨、紙、硯……等等可以想得到的東西。多為皮質與金屬材質,佩戴在腰帶外側。古代浪跡江湖的武者并不是把酒壺笛子和劍全塞在腰帶里面的,而是使用蹀躞固定于腰間。
大唐雙龍忍冬蹀躞帶
大唐雙魚忍冬紋蹀躞帶
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九:“元昊遣使戴金冠,衣緋,佩蹀躞,奉表納旌節告敕。”宋代張樞《謁金門》詞:“重整金泥蹀躞,紅皺石榴裙褶。”《遼史·二國外記傳·西夏》:“其冠用金縷貼,間起云,銀紙帖,緋衣,金涂銀帶,佩蹀躞、解錐、短刀、弓矢,穿靴,禿發,耳重環,紫旋襕六襲。”
九環玉帶
鎏金蹀躞帶
隋唐 蹀躞帶飾四種
鎏金蹀躞帶
九環十四銙蹀躞帶
唐 蹀躞帶
蹀躞正確戴法
3.帶鉤
錯金嵌玉鐵帶鉤 戰國 河南信陽長臺關一號楚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帶鉤是帶上所用之鉤,古時主要用于束帶。將鉤紐嵌入革帶一端,多數都是在右手端,鉤弦向外,與腰腹弧度貼合,鉤首勾掛在革帶另一端的穿孔中。
金帶鉤 戰國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
帶鉤的作用不僅僅是束衣,還是身份象征,帶鉤所用的材質、制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小都是判斷帶鉤價值的標準。帶鉤的材質有金、銀、銅、鐵、玉、石等多種,其中玉質帶鉤最珍貴。西漢時期,皇帝的璽印用的就是玉印,可見玉帶鉤的尊貴。
獸首玉帶鉤 戰國 長4.8、寬2厘米 湖北省江陵縣望山2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包金嵌玉鑲琉璃獸首銀帶鉤 戰國 長18.7、寬4.9厘米 1951年河南省輝縣固圍村五號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帶鉤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制成。帶鉤是身份象征,帶鉤所用的材質、制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小都是判斷帶鉤價值的標準。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七星紋銀帶鉤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金鉤扣玉龍,關于這件器物,專家認為可能是由一件龍形佩在斷裂后,工匠奇思妙想,在玉龍尾處套上一虎頭金勾,形成一枚金鑲玉的帶鉤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龍虎并體玉帶鉤
玉帶鉤 南朝
玉帶鉤 元朝 長12厘米 1976年西安市小寨南鄉瓦胡同村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玉龍鉤 明朝 長12.5厘米 江蘇省無錫市博物館藏
白玉龍首嵌寶石帶鉤 明朝 通長14.2厘米 1958年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定陵出土 北京定陵博物館藏
4.虎符
虎符在后世變為魚符,銅牌,這可和腰帶是分不開的,對于后世的官員來說,攜帶魚符就和隨身帶身份證一樣。
根據史料,虎符是周代軍事家姜子牙發明的,是用玉石、青銅等材料做成虎狀,劈為左右兩半符,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左半符交給將帥,右半符由皇帝保存(以右為尊),是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兵符信物。
陽陵虎符
兩漢銅鎏金虎符
漢代銅虎符
魚符以不同的材質制成,“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題其位、姓名。”裝魚符的魚袋也是“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
5.佩劍
古劍一般如匕首,無鞘,直插腰際。劍是武器,也是佩飾。在古代只有帝王、諸侯、大臣、武士佩劍,庶民不得佩劍。劍就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征和標志,許多人用劍劃出了自我與他人的界限。
6.荷包
荷包是中國漢族傳統服飾中,人們所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后發展為愛情信物,荷包的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都有,裝飾意味很濃。
《舊都文物略》記:“荷包巷所賣官樣九件,壓金刺錦,花樣萬千。”據說這種荷包最初是男子用來盛放煙葉的,后來大家覺得十分美觀,乃爭相仿效,不論男女,都喜佩之。北京《竹枝詞》云:“為盛煙葉淡巴菰,做得荷包各式殊。未識何人傳妙制,家家依樣畫葫蘆。”
清代精致刺繡囍字荷包
清代 荷包 黃色三藍繡 蝶戀花
清代平繡荷包
7.香囊
清代老銀燒藍香囊
香囊大都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制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樣子,內裝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制的細末,另外還有其它材料雕制而成的香囊也非常受貴族男子歡迎。
清代藍黃雙色香囊
清代打籽繡香囊
清代 透雕花鳥齋戒香囊
清代白銅香囊
清代 刺繡花蝶紋香囊
刺繡葫蘆形香囊
香囊是古人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古代男子用香都比較清淡,多以提神健體為目的。
白玉鏤雕雙魚式香囊
8.扇子
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據傳是虞舜所制。它起初不是用來納涼的,而是一種禮儀工具。漸漸地,扇從地位和權利的象征轉變成為納涼、娛樂、欣賞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
折扇產生時間雖較遲,其重要性卻極大。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
9.扳指
古稱韘,本為拉弓射箭時套于拇指上勾弦的工具,后成為套于手指上的裝飾品。清宮舊藏的扳指多以質地硬滑的玉、翠為料,既可減少男子射箭時的摩擦力,又使拇指不易被弓弦劃傷。
碧玉扳指
翡翠扳指
清 瑪瑙扳指
清代 翡翠扳指
清代 御制翡翠扳指
10.簪花
不要以為簪花只有女人會戴,其實古代男子也是簪子的忠誠粉絲,杜甫有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說的就是簪花,古代簪子主要是用來安發、固冠。宋時,凡是遇壽誕等重大禮儀活動,群臣均要在幞頭上簪花。戴簪花的類別同樣依品位大小而不同:羅花為尊,絹花次之。
11.抹額
抹額,也稱額帶、頭箍、發箍、眉勒、腦包,漢族服飾,明代較盛行,包于頭額,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繡或珠玉。大家見多了女子抹額,一定沒想到這也是古代男人的飾物,比起女子繁瑣的裝點、繡工,男子抹額較為簡潔。
在唐代武人中亦常見,李賀《畫角東城》詩云:“水花沾抹額,旗鼓夜迎潮。”唐宋時期,抹額為男子幞頭內所襯的頭飾,而且官階不同,抹額色彩、工藝也不同,如宋代教官用紅繡抹額,招箭班為紫繡抹額等。
責任編輯: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