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雷德利·斯科特
編劇: 德魯·高達 / 安迪·威爾
主演: 馬特·達蒙 / 杰西卡·查斯坦 / 克里斯汀·韋格 / 杰夫·丹尼爾斯 / 邁克爾·佩納
類型: 劇情 / 科幻 / 冒險
制片國家/地區: 美國
文 / waking王小心
我們在周六的晚上去看這部電影。結果影院爆滿,一票難求。換了一家影院,售票小哥說:“只有第一排的票了,要嗎?”我咬著牙說:“要!”心想大不了就撤。結果,我們在第一排仰著頭60度角大氣不敢喘地看完了全片,連廁所都忘記了去上。片尾音樂響起時,我回頭看大廳,滿滿當當的觀眾席上沒有一個人起身去上廁所。上一次這情景時,還是在2009年《阿凡達》首映的時候。
《火星救援》的故事很簡單:一組宇航員到火星上開始任務,卻因為突如其來的沙塵暴不得不緊急撤回地球。其中一位植物學家兼機械師負傷,被誤認為死亡而留在了火星上。結果,他奇跡般地生還了下來。聽起來有沒有很耳熟?對了,這就是影片的別名《我們這個時代的魯濱遜漂流記》,或者《全世界最handy的男人標桿》,這兩個我取的名字都可以充分表現影片的主題思想。首先,主人公,馬特達蒙飾演的宇航員馬克沃特尼的人設就非常符合一個能在無人環境中生存的要求。植物學家,農民也。機械師,工人也。有了農民和工人這兩項特長,你基本就可以征服地球,哦不,火星。接下來,觀眾就在兩個小時的時喜時悲中看著他像打怪練級一樣,完成了讓我們瞠目結舌的一系列生存任務。種土豆,你們行嗎?摩爾斯電碼,你們行嗎?但他在火星上種出了土豆,還是用自己的糞便當肥料;他通過一個1996年的除了會轉什么都不會的攝像頭完成了和地球上的第一次通訊。當我們和他一起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隔著1.4億公里傳來的“Can you hear me”簡訊時,一個偉大的創舉完成了;每個人都熱淚盈眶,因為我們終于可以隔著星球也能聊QQ了;當馬特達蒙坐在荒涼的、紅色的的火星土地上,看著遠處的太陽緩緩落下時,我們可以說“太陽系共此時”了。
當然,他說的更有哲理。在影片里,他說,在一塊土地上種出自己的農作物,是完成殖民的重要標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完成對火星的“殖民”了;我所走過的每一寸土地,都是46億年從來沒有人走過的土地。馬克沃特尼是任何影片中真正的英雄。他的英雄不僅在于他能做出勇敢壯烈的舉動(比如最后把自己從太空艙中彈射出來),更在于他能忍受寂寞孤獨和絕望,并在絕望中保持樂觀堅強的精神。馬克沃特尼在劇中開的玩笑讓觀眾在影院里比一部普通的喜劇片笑得還多。這個人物被馬特達蒙演活了;他有普通人的痛苦、絕望,能對NASA說F word,也能在NASA公關部問他要自拍照片時在鏡頭前搞怪;他也勇敢、無畏,又并不魯莽行事,是有血有肉的、我們所崇敬的宇航員的代表。
影片中我最喜歡的一幕,是最后當他的隊友們決定返航去救他時,他需要自己達到3200公里以外的一塊地區。在沒有大氣的星球上,他開著火星車在干燥的白天、寒冷的黑夜獨自前行,身后是巨大的沒有盡頭的火星的星空。白天,他把太陽能電池鋪在地上充電,抓緊時間睡幾個小時,晚上又在零下的氣溫中行進在亙古無人的星球上。沒有人和他交流,沒有補給站,沒有反饋,沒有已知的成功途徑。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玄奘、張騫,用一己之軀探索未知的處女地,他是太陽系中的哥倫布。
導演Ridley Scott是著名的硬漢風格,導演過《黑鷹墜落》、《漢尼拔》等“硬核”電影的他在這個劇本面前,呈現出了與去年《星際穿越》完全不一樣的風格。《星際穿越》的風格是溫情脈脈的,充滿了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愛情、友情;然而《火星救援》是毫不拖泥帶水的,雖然里面也滿滿是人類的美好感情(從隊友在返航途中決定回去救他就能看得出來),但更多的是樂觀、堅強,面對困難毫不懼怕的“人定勝天”的精神。這也是為什么太空電影總能讓人心潮澎湃的原因:我們崇敬那些犧牲自己、為人類的進步作出貢獻的人,這是人類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之外從古至今從未停止的探索步伐。基于此,營救馬克沃特尼又有了比拯救大兵瑞恩不同的意義:從對倫理的反思到對星辰大海的征途,不僅僅在于當下,而在于對未來的無數種可能性的展望。
看完電影回來,找到《火星任務》的原著小說看了一遍。原作是作者自費以電子書形式出版的,后來被導演看中,拍了這部電影。原作像是一部宅男在電腦前敲出來的小說,我看的是翻譯版本,能看出來文筆很普通,但充滿了宅男式的自嘲、玩笑,遇到問題去“解決”而不是去“抒情”的精神,毫不拖泥帶水,這也許是Ridley Scott看中這個劇本的原因吧。
作為中國觀眾,在看到中國國家航天局出手相助的時候當然要感嘆一下畫風不對。在一個美國影院,一堆美國觀眾中間,突然聽到了陳數字正腔圓的中文,還在震驚之際,就發現中國已經強大到可以當美國盟友的水平了;想起來幾十年前的太空科幻片都是以俄國宇航技術為Plan B的,現在從《地心引力》到《火星救援》,中國宇航已經成了美國科幻片中愈來愈明顯的背景,還有最后NASA局長充滿敬意地和中國航天局局長的一次握手,讓人感慨中國終于也快和美國并肩了,可是怎么就拍不出這樣的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