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該書中提到的理論和觀點并不僅僅適用于生活在當今復雜的都市化社會中的孩子們。人類學家、生態學家和歷史學家發現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時期的父母教養方式存在著顯著差異。盡管如此,全世界的兒童都是一樣的。在每一個社會里,孩子們都強烈地渴望與其他孩子在一起。至于他們在一起做什么,這在世界范圍內、不同歷史時期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朱迪斯·哈里斯《教養的迷思》第二版序言
說說那些跑偏的育兒理念
聊聊教養的迷思
本文原創|60分媽媽月華
- 聲明:感謝授權刊發,轉載先請私信聯系 -
可以說,沒有哪個時代的媽媽比當今的媽媽更辛苦。當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我們被賦予“媽媽”這個神圣的稱號的時候,女人的人生就開始了一段最辛苦的旅程。
我們這些媽媽可能曾經無數次的問自己究竟要如何做一個“好”媽媽?
在資訊沒有那么發達的時候,媽媽只要選擇跟隨母性本能,選擇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教養方式把孩子撫養大就好了。那時的媽媽雖然辛苦,但是因為接受的訊息少,每家有多個孩子,對單個孩子關注低而不會那么容易產生罪惡感。
但是,在資訊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我們能夠通過網絡接觸到全世界各種各樣的育兒方法,但我們卻越來越容易在教養中迷失,時常對待孩子變得不知所措。
而這些來自網絡的育兒方法可以說良莠不齊,許多沒有系統學習過正規育兒理念的媽媽,常會被那些跑偏的育兒法則所蒙蔽。最近,譯文出版社的編輯朋友送了我一本美國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的著作《教養的迷思》。這本書在美國是1998年出版的,是兒童發展與人格最暢銷的心理學著作之一。在閱讀中,確實有許多發人深思的地方。
今天月華就通過這本書來說說那些跑偏的育兒理念,聊聊教養的迷思。
孩子哭不能馬上抱,否則孩子會被寵壞
“孩子哭了不能馬上就抱,否則孩子會被寵壞”這個已經被西方淘汰的育兒觀點,可以說到現在還在影響著無數的中國父母。
這個觀點最初是在德國被提出的,母親被警告,當孩子哭時,不能立刻把他抱起來,不然會把他慣成“家里的暴君”。
后來被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瘋狂地在美國推廣,他要求孩子“哭不能抱,不哭才抱,否則孩子會被寵壞。”他還提出:“不要擁抱、親吻他們,不要讓他們坐在你的腿上。假如你一定要親吻他的話,那么,在晚上睡覺之前,親吻一下他們的前額,早上跟他們握握手。當他們解決了一個難題,輕輕地拍拍他們的頭以示贊許。這樣就足夠了。”
月華曾經在《看完此篇,你會知道“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背后的可怕后果》一文中詳細駁斥過這個不該流行的育兒方法。可以說,這個已被確定錯誤的育兒法則當時足足付出了一代美國兒童的幸福代價,很多受這種觀點影響的孩子長大后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華生自己的孩子過得也非常悲慘。大兒子自殺,女兒無數次試圖自殺,小兒子一直流浪。
在出生后的頭一個小時,母嬰分離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在行為主義的嚴苛訓練方法不再被提倡后,歐洲有馬歇爾·克勞斯和約翰·肯奈爾兩位醫生發表了他們的研究。他們認為在嬰兒出生后的短暫時間內,如果母親與嬰兒有身體接觸,會立刻產生母子聯結,也就是說,母親會瘋狂地愛上自己的嬰兒。相反,當嬰兒出生后被立即送到嬰兒室,母親失去了與嬰兒親密接觸的情感體驗,會變得不喜歡這個孩子,甚至會忽視和虐待這個孩子。
而后,母子聯結的觀念像燎原的烈火一樣蔓延開來,它甚至徹底地變革了醫院的程序。在英國,有的兒科醫生甚至為此提倡,一個正常的嬰兒出生之后應該立刻放在母親的懷里。嬰兒應該是赤裸裸的,沒有洗過澡,就直接接觸母親的乳房。在出生后的頭一個小時,讓母親和嬰兒單獨呆在一起。甚至聲稱,通過對動物的研究表明,母嬰分離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例如,排斥甚至殺死孩子。
但是,我們現在也知道了,出生后頭一個小時,母嬰分離的影響并沒有這么可怕。相反,很多媽媽在寶寶出生后或是因為荷爾蒙失調、或是孩子的長相沒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可愛、或是產后抑郁等各種原因并不是那么喜歡自己的孩子。相反會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越來越愛孩子。
如果孩子出了問題,一定是母親的錯
“如果孩子出了問題,那一定是媽媽的錯”,這個觀點可以說在如今的中國依然有相當的流行。觀點的核心就是人們要求母親要全身心地、毫無保留地愛孩子。如果她沒有這樣做,或者說她的愛有一點潛意識負面情緒的話,她的孩子一定會出問題。而這個育兒觀點把孩子的問題,全部歸咎給媽媽歸咎給家庭,認為一定是母親或家庭的錯才導致了孩子的問題。
現今中國的媽媽,要為孩子做各種努力,努力學習,努力拼搏,恪盡職守,鞠躬盡瘁,力爭做一個好媽媽,只要自己有任何一點行為失當,或者孩子的行為出現任何偏差,都會倍感內疚和自責。
但是,孩子真的只是一個家庭的孩子,真的只是屬于媽媽的孩子嗎?除了是父母的孩子這個角色,孩子還有沒有社會性呢?
事實上孩子不僅僅是家庭中的孩子,更是群體中的孩子,他們需要在群體中學習各種技能,待人處事的方法。在群體中不斷成長。因為他們最終會成為一個社會的人,要在社會中去接受各種歷練,外面的世界并不會因為他們是孩子而對他們特別優待。在家里,他們可能聽你說:“你這樣做讓我感到難過。”但在學校的操場上,他聽到的可能是:“你這個笨蛋”。所以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堅強的多。成長是他們的。
現在有很多孩子之所以把自己失敗的原因歸咎為父母,認為是父母給他們留下來那么多的傷害,其實只是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紐帶會連接一輩子,不管孩子多少次離開父母,每一次回家都會重新把他們回到到家庭的回憶中。而這時,他們童年的朋友都消失了,曾經在教室、操場上發生的一切也早已被拋到腦后。所以當孩子想起童年時,只能想到父母,而忘了曾經還有其他人對自己的成長也留下很多影響。
《教養的迷思》這本學術著作的整體觀點是很能引起讀者思考的,但因為是98年的著作,所以有小部分理念跟現今的育兒理念也有了新的沖突。但之所以今天分享這本書給大家,主要也是希望當各位媽媽在因為感覺自己在育兒上做得不好而內疚自責的時候,可以聽到一些不一樣的聲音。
人生就是不斷地自我成長,沒有絕對的錯與對。只有多聽到不同的聲音,努力讓自己成長,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