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透過《羋月傳》看楚人楚文化
熱炒了大半年的電視連續劇《羋月傳》,11月30日晚終于開播了。羋月這個曾經稱霸秦國的歷史人物,卻是地地道道的楚國女兒。已經播出前兩集,不僅塑造了楚威王、屈原、唐昧、黃歇等一批歷史上的楚國名人,而且也在熒屏上一定程度展示了璀璨奪目的楚文化。
羋姓:稀奇不稀奇?
在《羋月傳》熱炒之前,很多人連“羋”(讀音mǐ),這個字都沒見過。其實羋姓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是周時楚國貴族的祖姓。
為何羋姓在后代卻很少見到?這與中國古代的姓氏制度有關,氏作為姓的分支,其產生時間自然要晚于姓,氏乃是尊卑等級的標志。
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所長張碩介紹,真實歷史上屈原、項羽都姓羋。生于秭歸的我國最偉大詩人屈原,名平,字原,但實際上他姓羋,并不姓屈。“屈”實際上是和姓相關的另一個稱呼——氏。歷史資料記載,屈原羋姓屈氏,與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為羋姓熊氏,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人們更習慣叫屈原而不叫羋原。與屈原同姓不同氏的歷史名人還有“西楚霸王”項羽。
先秦時期,姓氏有別,姓是有血緣關系的整個部族的共同稱號,氏是某個支系的稱號。氏,經三代后成為姓。所以,“羋”姓衍生出不少大家熟悉的“氏”,如白氏、葉氏、伍氏、項氏等。
網上有種說法:北宋著名畫家米芾,本來也姓羋。張碩表示,這種說法值得推敲,米芾祖籍太原,后遷居襄陽,并不是土生土長的楚地人氏,與羋姓應該關系不大。
屈原:那時還是小孩子
在《羋月傳》前兩集中,將楚威王率兵出征、取得徐州大捷作為一段故事背景。
張碩介紹,楚威王是使楚國國勢發展最強、疆域最大的君王。歷史記載,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敗越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在長江邊石頭山(今清涼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宋代有所謂威王埋金的故事,楚威王覺得南京“有王氣”,吩咐在龍灣(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埋金。同一時期,楚威王還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于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楚國的勢力至此不僅直推泗水之上,更擴張到長江中下游與江淮地區。
當然,電視劇總有虛構之處,在劇中人物的登場時間上,就與真實的楚國歷史存在較大不同。
在《羋月傳》中,屈原是楚威王的大祭司,并被幼小的羋月請求拜其為師。張碩說,這其中的時間表述,與真實歷史相差了數十年。
以楚威王七年(前333年)的徐州大捷為例,電視劇里在這一年前后,羋月請求拜屈原為師。真實歷史里,這一年屈原還只有7歲,尚居住在秭歸樂平里。楚威王在世期間,屈原還只是個小孩子,基本與羋月屬于同一時期的人。
霸星與臺:天文建筑很發達
電視劇《羋月傳》里,以楚太史令唐昧夜觀星象、發現霸星來展開故事。
張碩介紹,楚人的先祖是已知的中國最早天文學家的杰出代表,他們創立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天文歷法,為觀象授時、確定農事提供了依據。
歷史記載,楚人先祖創立的歷法,在4600年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先秦時期的楚國也是一個天文歷法發達的諸侯國,所用的《顓頊歷》就是后世所謂農歷的先驅。
我國已知最早的天文文物出土在楚地,一件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早期的衣箱上關于二十八星宿和北斗的圖畫,一件是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早期的《天文氣象雜占圖》。其中,尤其前者描述了楚人天文學的成就。
在《羋月傳》中,還多次提到“高唐臺”、“云夢臺”等楚建筑名稱。真實歷史上,楚王好筑臺,楚國的亭臺遍布高山流水之間。屈原《招魂》中寫道:“層臺累榭,臨高山些”,就是當時楚國多臺的真實寫照。以層臺為代表的楚園林,代表了楚國建筑藝術的最高成就,在中國建筑史上也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原標題:從《羋月傳》看“羋酒”風靡的楚國酒文化
上周《羋月傳》正式獻映熒屏,這部未播先火的古裝大劇剛一開播就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盡管劇情還未至高潮,但美人羞花、美酒飄香,濃烈的“楚”風習習而來。
“羋迷”們不難發現,樽酒相迎的橋段頗多:楚威王隱忍傷疾時在飲酒、楚懷王與臣子共談國事在飲酒、宮廷禮儀祭祀在敬酒、與列國國際宴請在酌酒、歌舞升平后還需侍酒……如果楚人并非“嗜酒成性”,那他們對酒精飲品喜愛的也絕對堪稱“情有獨鐘”。
酒,不僅是楚國男人的專屬飲品,楚宮中女性也都是愛酒之人。就連陰狠毒辣的“惡婆婆”楚威后也頗愛酒三分。
《羋月傳》中,楚威后與眾公主共賞夜明珠后,還特地命人呈上新釀制的冰鎮糯米酒和金銀花茶與公主們共飲。可見,楚威后已將“冰鎮糯米酒”和“金銀花茶”當做同等的日常飲用飲料。足見冰鎮糯米酒的“征服力”。
今天,我們就來八一八這楚威后欽點的“糯米酒”。
皇家御飲“糯米酒”流傳千年至今
楚文化發源于中原華夏先民文明。楚人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逐漸形成。《羋月傳》劇中羋月的故鄉即是如今的湖北省一帶,這一地區也是早期楚文化的核心地區。在楚地,“椒柏酒”、“屠蘇酒”,都是楚人常飲之酒。
而據考證,糯米酒才是楚國宮廷中廣受好評的酒精飲品。
從中醫學角度,糯米酒能促進消化吸收,增進食欲,針對面色萎黃、體質虛弱有一定作用;日常飲用糯米酒,還有促進新陳代謝、潤膚養顏的功效,是溫中益氣、補氣養顏的佳品。這正是威后獨愛糯米酒的原因。而糯米酒也成為楚國后宮三千佳麗“不改童顏”的保養之法。
糯米酒興于楚地源于楚人地靈人杰。據考證,楚地,今湖北一帶,盛產大米、水系發達,氣候宜人,為釀酒提供了極佳的原材料。制酒方法不斷優化,已可釀出清澈的酒水。
在中國白酒文化占主導的今天,“糯米酒”借助《羋月傳》才得以重回世人視線。為將《羋月傳》中楚國宮廷御飲糯米酒還原于世,樂視控股網酒網、黃小廚、《羋月傳》出品方花兒影視三方聯手,邀請羋月故鄉——湖北孝感的匠人,手工制造楚風濃郁的糯米酒,高度還原楚國宮廷飲酒文化,并將其命名為“羋酒”。
羋酒原料來自湖北孝感朱湖地區,那里黑土質厚、氣候適宜、水源優質,才能養出糯性好、易吸水、易熟的朱湖糯米。好米才能發酵出清澈而晶瑩剔透的好米酒。
有了酒的“肉體”還需要堅挺的“酒骨”支撐,酒才能立于世。“曲”就是這“酒骨”。 楚國時期,釀酒的匠人就對制曲、用曲頗具考究。“羋酒”酒曲選材孝感近郊季廟、鄒崗山上的金銀果、香草、薄荷草、干草、藜蒿、銀露花等植物,混以老槐樹蜂窩一起調制,后均勻混合米粉,手捏塑成小團,風干九天,保證通風避光等條件,最終制成糯米酒酒曲。
楚國古法釀制的糯米酒才會呈現出色澤金黃、清涼透明、口感醇甜的特點。其清甜香氣,風味獨特,后味悠柔,酒精度低,味美易飲,堪稱老少皆宜、特別適合女性日常飲用的酒類飲品。
這一飲出自楚人匠心之手的“羋酒”,古往今來不知傾倒了多少人。
楚人喝酒也DIY
混合搭配的“預調雞尾酒”
史料記載,“香茅酒”是楚人最富傳統的酒,通常用于進獻朝貢、祭祀神靈等重要場合。殊不知,香茅酒可是古代的“預調雞尾酒”哦。
香茅酒由不同的酒調和而成:將度數相對較高且酒色純凈的“事酒”與度數較低酒色渾濁的“醴(lǐ)齊”(即米酒)按一定比率混合均勻。調和后再用楚地盛產的一種名叫“苞茅”的植物進行過濾,酒水流過苞茅桿,毛刺濾去酒糟,濾后酒色更加清澄,酒味留下苞茅的清香。所得之酒色正味香,堪稱佳釀。
屈原撰寫的《楚辭·招魂》中也提到過楚人調酒的方法:“瑤漿蜜勺,實羽觴些”——晶瑩如玉的美酒與甜美的蜂蜜混合,斟滿酒杯供人賞味。楚人還真是“城會玩”呢!
發明“冰箱”只為“凍飲”
《楚辭·招魂》還記載了楚國飲酒的另一個方法——凍飲。原文寫到“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意思是將酒糟濾清,再將酒釀冰凍,以此方法飲酒醇香爽口,通體清涼。凍飲并非凍成冰塊,而是指冰鎮。關于“凍飲”這一飲法,史學者對此普遍存疑問。對于沒有電力的古代,冰鎮酒的確是種高檔次的享受。
而為求冰爽的飲酒感覺,楚國人甚至發明了“冰箱”。在1978年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的考古活動中,“楚國冰箱”首次亮相。
經鑒定,出土的兩套形制、紋飾相同的大型冰酒器具為“銅鑒缶”,別稱“冰鑒”。“楚國冰箱”由方鑒和方尊缶(酒壺)兩部分組成,方尊缶置于方鑒之中,四周可注入冰塊,把食物放置其中,自然就有了冰酒“凍飲”。
現代人的創意飲法
冰鎮,溫飲,可以說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的飲酒習慣。在楚國酒文化的影響下,后世漢代還出現了各種香料酒。直至后期蒸餾酒的出現,中華酒文化進入拐點。
在中西方文化流的匯集與碰撞下的今天,羋酒還可以有更富創造性的飲用方法。目前,羋酒在網酒網、天貓商城均有在售,小編在此提供兩種方法,感興趣的朋友可自己一試身手。
年輕酒友可以自制“羋啤”。金黃清澄的羋酒與泡沫豐盈的啤酒混合,酒體交融,酒花四溢,酒香彌漫。“羋啤”可在派對、聚會中飲用,手調趣味又不失文化特色,暢爽派與養生派兼具。
調酒愛好者還可利用羋酒創造雞尾酒流行icon。將羋酒倒出,將薄荷葉搗碎入杯,滴入檸、黃檸鮮汁,伴以蜂蜜與冰,調配成東方情調的mojito,中西合璧,絕對是頂級享受。一杯下去,臉上紅暈初顯。在酌飲之歡中,仿佛也能洞見《楚辭》中“美人既醉,朱顏酡些”的美好景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