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在傳承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我們家族血緣關系的符號。對于那些曾經的王公貴族的姓氏秘密你了解多少?追根究底,快來看看,你是不是曾經“高富帥”家族的一員。
1
李
李姓,源于嬴姓。顓頊帝的重孫、東夷部落的首領皋陶是李家的先祖。當時,他任堯帝的理官(相當于現在的法官),以“理”為姓。他的后裔理征沿襲了祖上剛正不阿的稟性,因直諫惹怒了紂王被殺。理征的兒子理利貞逃到今河南境內,靠樹上的果實(當時稱木子)充饑活命。由此“指樹為姓”改為李姓,定居苦縣(《新唐書· 宗室世系》)。所以苦縣是李氏的發源地,即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境內。李姓帝王輩出,為唐朝國姓。
漢字演變:
“李”是會意字,篆文中上面是“木”,下面是“子”,“子”是小孩子的樣子,大樹的小孩子就像大樹結出的果實。“李”的本義是李樹或李子,是一種樹木的名字,果實稱“李子”,熟時呈黃色或紫紅色,口味甘甜。《說文解字》中說“李,果也”,即樹木的果實,本義沿用至今。《詩經· 大雅· 抑》中有著名詩句“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后簡化為成語“投桃報李”,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史記· 李將軍列傳》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桃李默默孕育碩果來比喻漢初名將李廣不尚虛聲,為人踏實、忠厚的高尚品質。
2
王
王姓是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中文化源遠流長的一個,同時也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王姓主要有三種來源:一種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后來衍化為三支王姓族派。其中一支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裔,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另一支是東周靈王太子晉的后裔,因直諫被廢為庶人,世人稱為“王家”,于是以王為姓。還有一支出自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魏國被秦滅了之后,無忌之孫卑子逃往泰山,后被漢高祖劉邦封為蘭陵侯,當時人們因為其出身王族,稱其為“王家”,后來卑子的后代也以“王”為姓。
漢字演變:
“王”字本義為天子、君主。在甲骨文中,該字是一個象形字,其字形很像一把很大的斧頭,最上面是斧柄,下面則是寬刃。這強有力的武器,被視為實力和權威的象征。所以古人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王”。從秦朝開始,天子改稱皇帝,“王”則成了對貴族或功臣的封爵。現在,“王”常指代占據領先地位的人或事物,如“花中之王”。此外,“王”常用于姓。有成語“內圣外王”,出自《莊子》,指的是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
3
張
相傳,張姓出自黃帝之孫——揮。揮發明了弓箭,并因此而被黃帝任命為弓正(官名)。弓正,也叫弓長,兩個字和在一起,就是“張”字了。這就是張姓的最早由來。春秋時期,晉國貴族“解張”的后代用他的名作為姓,從此也姓張。這是張姓的另一個起源。張姓除了以上的主要起源以外,還有其他一些起源。如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諸葛亮賜姓為張,三國時魏國名將張遼,本姓聶,改姓張后也成了大姓。凡此種種,都使張氏家族不斷地發展壯大。
漢字演變:
“張”是形聲字,在篆文中“張”字的左邊是形旁“弓”,一把弓背的形態,省略了弓箭的弦,右邊是聲旁“長”。此外“張”也是星宿名,位于朱雀七宿中第五宿,其排列形狀似弓,張揮觀察天象以此發明了弓箭,在捕獵和戰斗中大有功用,被揮氏族崇拜為氏族圖騰。“張”在今天多作動詞使用,如指擴大空間和距離,“擴張”等。“張”還作量詞使用,如“一張紙”“一張桌子”。《禮記· 雜記下》中有:“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原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國家寬嚴相結合的方法,現在意為生活與工作中的節奏把握之道。
4
劉
劉姓的來源主要有三種。一種出自炎帝堯陶唐氏之后。炎帝的后人祁氏被封于劉國(今河北省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為劉氏正宗。另一種出自周王室的后裔。相傳周成王封王季的兒子于劉邑(今河南省偃師市),其后裔以封地為姓,即姬姓劉氏。還有一種出自他族、他姓改姓或賜姓劉。漢高祖劉邦的女兒嫁給匈奴人領袖冒頓和親。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于是公主所生子孫,便為劉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曾多次救助自己,賜他劉姓,并對項伯的遺族多人封侯,皆賜姓劉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的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所以劉姓的主要發源地在祁氏封地劉國和王季之子的封地劉邑,即今天的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和河南省偃師市。
漢字演變:
5
楊
據《唐書》記載楊姓的起源主要有四種。一種出自姬姓,這一來源主要有兩支:其中一支是以國為氏,另一支是以邑為氏。周宣王姬靜的兒子尚父被封在一個名叫“楊”(今山西省洪洞縣)的地方,建立了楊國。到春秋時期,楊國被晉國所滅,楊國的后人為紀念故國從此姓楊。而晉國滅楊以后,將楊分封給了晉武公的孫子突,突被稱為“羊舌大夫”。突的孫子叔向有個兒子叫伯石,字食我。食我以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人稱楊石,又叫楊食我。其子孫便以“楊”作為自己的姓氏,史稱楊氏正宗。第二種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少數民族)后,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第三種出自他姓改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后改姓楊。據《北史》記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后改楊氏。第四種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由莫胡盧氏改為楊氏。所以,楊氏主要的發源地在古楊國,即今山西省洪洞縣。
漢字演變:
“楊”的本字是“楊”,根據草書中的字形簡化為“楊”。這里的“昜”并不是“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的“木易楊”是錯誤的。篆文中“木”為形旁,“昜”為聲旁。《說文解字》中說:“楊,木也。”所以“楊”字本義是指喜愛光照耐旱的常綠喬木,古人就稱此類的樹為“楊”,多比喻男子的陽剛之氣。現代作家茅盾于1941 年所作散文《白楊禮贊》,將白楊樹比喻為“樹中的偉丈夫”,用白楊樹的挺拔、頑強生命力象征我國極其寶貴的質樸、堅強、上進的偉大民族精神。
6
趙
趙氏最主要的一支出自嬴姓。相傳東夷部落首領少昊金天氏、皋陶、伯益的后裔造父,是西周時周穆王的車夫,是一名駕車高手。他用八匹千里馬為穆王組裝了一架快車。后來穆王出游時國中發生政變,造父駕此車一日千里,助穆王及時趕回都城平定了叛亂,立下大功。穆王把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北)賜給他,其子孫就以封地為姓。因為嬴姓氏族一直是以鳳凰為圖騰的部落,所以趙氏又被稱作“鳳的傳人”。(《史記· 秦本紀》)最早被記入史冊的趙姓之人,是夏朝(都城陽城,即今河南省登封市)的大臣趙梁。歷史上少數民族中也有姓趙的。另外還有由他姓改姓趙的。所以趙氏主要的發源地在山西省洪洞縣。
漢字演變:
“趙”是形聲字。本字“趙”左邊是形旁“走”,像是一個人快步行進,右邊是聲旁“肖”,有一種說法表示“肖”為少昊時期東夷部落的鳥圖騰,表示供奉于神案上的玄鳥燕子。《說文解字》中說:“趙,趨趙也。”義為快步疾走的意思。現代“趙”更多的是作為姓氏和國名為公眾所用,戰國時期七雄之一的趙國,有“完璧歸趙”“圍魏救趙”等典故。于戰國時期燕趙大地上形成的好氣任俠、慷慨悲歌為特征的燕趙文化延續至今,韓愈有言“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
7
孫
孫姓起源有三:其一源于春秋時期的衛國姬姓。衛國姬姓王室后裔姬武仲為紀念祖父惠孫,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孫”。其子孫世居汲郡(河南省濮陽東北)。其二出自羋姓,為春秋楚國王族之后期思(今河南省淮濱)人為蒍敖之后。為蒍敖字孫叔,史稱孫叔敖,是楚國著名的賢臣,其子孫以他的字作姓,也稱孫氏。其三起于媯姓。春秋時,陳厲公之子陳完,因故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書,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長居樂安(今山東省博興市)(《新唐書· 宰相世系》)。此外,孫姓在先秦時期還有一支是商代王室比干的后裔,因避難而改姓孫(《孫根碑》)。漢時戰國學者荀子的后裔為避宣帝劉詢的名諱而改姓孫。后部分孫姓未恢復祖姓,遂成孫姓的一支。所以,孫氏的主要發源地在河南省濮陽市、河南省淮濱市。
漢字演變:
8
朱
朱姓是由邾姓簡化來的,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挾,是古帝顓項的后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國(山東省鄒城市)。因為邾國比較弱小,就依附于強大的魯國。到戰國時期,邾國被楚國滅掉,邾國的王室成員逃到沛(江蘇省沛縣),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后來又把“邾”的右半邊去掉,就成了朱姓。朱氏還有一支是舜帝大臣朱虎的后代,但此支朱氏的世系無史可考。另外,還有些朱姓是由他姓所改。所以朱姓的發源地在今天山東省鄒城市。
漢字演變:
“朱”是指事字,本義是赤心木。在上古神話中,“朱”是一種樹木的代稱,《山海經· 大荒西經》中記載“有蓋山之國,有樹,赤皮支干,青葉,名曰朱木。”就是說在嶺南一帶地區,生長著一種樹木,有著紅色的樹皮和枝干以及青色的葉子,名字叫朱木。因為這種樹的皮是紅色的,所以后來“朱”就專門用來指代紅色。古代稱朱色為正色,十分推崇。王公貴族的住宅大門漆成紅色以示尊貴,有“朱門”之稱,代指富貴人家。“朱砂”作為一種顏料在我國使用歷史悠久,古時皇帝的“朱批”就是用加了朱砂粉末的墨水寫成。
9
姜
姜姓來源于遠古的炎帝神農氏,這在《元和姓氏》《說文解字》《新唐書》中都有記載。身為我國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農氏,出生于陜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于是以姜作為自己的姓,子孫世代相傳。姜姓與姬等20 個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百家姓中有很多姓氏都是由姜姓衍生出來的。另外,在虞、夏之際,炎帝的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呂(今河南省南陽縣西),建立呂國,復賜予祖姓姜,接續了炎帝姜姓的香火。此外,西周建立齊國的呂尚,本姓是姜,只因出于原封地呂國而稱呂尚。姜尚的后代到齊康公時,齊國政權被田姓占有,姜尚的后人,有的姓呂,有的便姓了姜。這支為山東姜氏。因姜尚所建的齊國都城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所以臨淄區為山東姜姓的主要發源地。陜西省寶雞市為炎帝出生地,所以為姜氏的主要發源地。
漢字演變:
“姜”是個會意兼形聲字,本義是美麗。甲骨文的“姜”,就像是一個頭戴“羊”角的美麗女子,正面朝左方跪坐在地上,其中的“羊”也是聲旁。金文的“姜”,字形和甲骨文相近,不過更加凸顯了女子彎曲的眉毛和嫵媚的眼睛。“姜”也是一種姓氏,族人為神農氏的后代,因居住在姜水一帶而得名。現在,“姜”專指植物生姜,是一種很好的養生保健食品。成語“姜桂之性”說的就是生姜和肉桂都是越老越辣,比喻年紀越大性格就越耿直。“熬姜呷醋”用來形容生活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