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更迭的速度如此之快,人們在不同地點之間輾轉奔波,卻唯獨忘了生活。
如果說生活本身是一門艱深的手藝,開過書店,辦過雜志,寫過暢銷書的生活家松浦彌太郎卻可以把這門手藝轉化為可以直接觸摸的生活哲學,還原生活之美。今天的沙龍主人了解松浦彌太郎的生活哲學,如果你好奇松浦彌太郎是如何解決生活中不間斷的煩惱,直接到玲瓏沙龍App里向她提問吧!
沙龍發起
沙龍主人:@Tictac
大家好,我是張逸雯,浦睿文化編輯、版權部主管,策劃過一些日系美學書籍(之前也在玲瓏發起了《京都手藝人》的沙龍)因編書而相遇了諸如松浦彌太郎、山本耀司、川瀨敏郎、木村宗慎、赤木明登等許多精神上的老師。作為松浦彌太郎“生活中的巧思與發現筆記”三部曲的編輯,今天很高興可以來和大家聊聊松浦彌太郎和他的生活美學。
松浦彌太郎身上有很多頭銜:暢銷書作家、《生活手帖》前總編,古書店“COW BOOKS”創始人等等。但我想他本質上是一個生活家。他的生活哲學很早就在日本和臺灣風靡了。
松浦自己是在“落后”的情況下起跑的。與大部分人在高中、大學畢業后直接工作不同,他高中就輟學,只身一個人去了美國,從時薪兩美元的工作開始,又做了不少苦工,才好不容易創立起了自己的書店,并開始寫文章。
他創辦了極具個性的書店“COW BOOKS”,這家只有兩千冊圖書的小書店,已成了東京中目黑的一處景點,很多書迷或是松浦的粉絲紛紛慕名而來,日本詩壇泰斗谷川俊太郎也曾為其特別題詩。
2006年,松浦受邀出任《生活手帖》總編輯一職。這本有著六十多年歷史的老牌生活雜志,由日本美學巨匠,傳奇主編花森安治一手創辦。他把雜志設想成一個人,“用對人的態度,就不可能粗暴起來。”這份真誠與用心正是《生活手帖》能夠立足于更迭不斷的日本出版業,始終魅力不減的根源所在。
如今他已離開雜志,在日本最大的食譜網站COOKPAD擔任策劃總監。在他人生即將步入50歲之際開啟新的篇章。消息剛出來的時候,很多日本人表示不理解,不理解他為什么“拋棄”雜志。要知道在日本,跳槽不是一件特別常見的事情,何況是在不惑之年。他本可以安穩坐在總編的位置上直到退休,卻選擇接受新的挑戰,我覺得這很了不起。
寫文章是松浦的工作之一,他也樂于分享自己對生活的洞察和思考。盡管擁有他的生活理念被很多人推崇,但他從不標榜自己。和待人處事一致,他的字里行間始終保持著平易近人的態度,但卻藉由善巧的書寫方式,包裹住富有深遠意涵的道理,希望讓讀者能夠在輕松的氛圍下,擁有適度空間去做更進一步的思考。就如有讀者評價:每次讀松浦彌太郎的書,都會想給他打電話,和他成為朋友。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松浦彌太郎的“生活中的巧思與發現筆記”三部曲——《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嶄新的理所當然》和《謝謝你》。
這套書更能區別于沉悶的大道理,娓娓道來簡單平易的生活美學建議。
套裝還獨家收錄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飯團的做法》,寫了他小時候和母親一起做飯團的經歷。這篇文章特別打動我,我把它看作是能追溯松浦彌太郎生活美學的原點之作。特地問他買了版權,希望收到套裝的讀者能體會我們的這份用心。
《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是松浦的生活觀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詞,在《生活手帖》每一期的卷首語中,他都以此句結語,并將其與“正直、親切、笑容”一起,視為人生的信條。這本書彰顯了松浦的生活態度。
《嶄新的理所當然》告訴我們世界在變化,為了維持自己的本色,我們不得不成長。這即是說,在變動不居的世界里,為了保持不變,“改變”是必要的,所以我們要去發現生活中“嶄新”的“理所當然”。
《謝謝你》闡釋了交流的本質,是傳達愛意。松浦彌太郎在書中分享了許多自身經驗,說明他是如何從生活中發現守護人際關系的珍貴智慧。希望我們都能過起人生中充滿“謝謝”的生活。
【玲瓏精選】
“生活中的巧思與發現筆記”三部曲
[日]生活美學家 松浦彌太郎 經典作品套裝
浦睿文化出品
聰明又帥氣的方式,我學不來,也并不在意。
每天早晨一直對自己說的,是今天也要盡最大努力保持坦誠。
——松浦彌太郎
原價98元,此次玲瓏精選一個套裝58元,包含《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嶄新的理所當然》、《謝謝你》三本圖書,不管你是否在江浙滬,都是包郵的。
閃購戳這里:http://weidian.com/item.html?itemID=1724818919(復制鏈接,或直接點擊閱讀原文打開)
關于松浦彌太郎的生活哲學,他在雜志,書店方面的經歷,盡情問我,如果你在生活的某一方面有所不解,我可以借用松浦彌太郎的生活哲學回答你。
沙龍實錄
@孫小白
龍珠怎么認識松浦彌太郎的?這些書又是如何最終在國內出版的呢?
答:我最早在設計師孫浚良家里見到了他的《100個基本》。翻開每頁都是一句話配一段解讀,形式很特別,那些句子也很有意思,看似簡單卻隱隱透出“松浦”這個人的生活感。我一下記住了這個人,和這本書。
后來,我們簽下了松浦彌太郎多本書的版權,包括《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100個基本》,《好物100》以及“生活中的巧思與發現筆記”三部曲(分別是《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謝謝你》和《嶄新的理所當然》)。
松浦的文字都是娓娓道來式的,他并非要教育你怎么生活、怎么為人處世,而更像是個老朋友在和你談心,他的生活態度也通過這些文字,一點點進入你的心里。
@鱷梨
我在新浪微博上看到過松浦彌太郎的微博,這是他本人嗎?
答:不是的,這個號是我個人在2014年11月創建的。
最初給松浦開微博,完全是一時興起。正值他的新書上市,而我手頭又有不少松浦的原版書,分享的欲望一直存在。但最初還是猶豫過:松浦連推特也不上,他應該是抵觸這樣提供碎片信息,只有淺交流的社交平臺的,會樂意看到我自作主張的分享嗎?
最終決定開,最大的原因是:我認為他的很多思考,對現在的中國社會,太有必要了。我們缺少也需要這樣的人。
但畢竟有些擅作主張,因此建立此微搏之初,我就給自己立了幾點原則:
第一,就是要誠實;第二,保證用心,用力理解,用心翻譯;第三,不做營銷賬號,分享他的思考和見聞;第四,只分享,不以“松浦”名義互動;第五,不放大陸己出版的松浦著作里的文字。具體我在微博上有提到過,大家也可以前去參看。
為松浦先生開了微博兩周后,我也給他本人去了信。信里,我對擅自給他開了微博這件事誠懇地表達了歉意,也說明了我著意的動機和一些原則,并留下了微博鏈接。很意外,我收到了他的回復,講到他剛從臺北參加完馬拉松回來,是次很愉快的體驗。對于微博的事,他是這么說的:“開賬號這件事,沒有關系。我才是非常榮幸,謝謝你。請不用內疚。”
如今這個微博持續一年多了,有了2萬多個實打實的讀者,很開心也很感激。在分享的過程中,我沒想到自己竟會有那么多收獲。為了更好地分享,我開始不斷重讀手邊他的作品,也有意識地開始訓練自己的翻譯能力。
而最欣喜的,莫過于我意識到自己無意間創造了一個和我的讀者(從編輯的角度來說,讀松浦的人就是我的讀者)直接交流的平臺。做編輯,常常是躲在書背后,久了容易麻木。但通過這個微博,讓我切實看到了讀者們的樣于,有種“你們原來在這里”的親切感。而從轉發、評論中,也讓我看到了讀者是怎么想的,這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