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窄窄的板凳,是司空見慣的物件。而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虞宅鄉新光村,這里的板凳還能“跳舞”,而且已經舞動了上百年。在浦江,正月迎燈以板凳龍為主。舞龍之日,要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從祠堂中請出來,“龍頭”通常都安置在村祠堂中。
傍晚五點鐘,天還未黑。首先是銅鑼手鳴鑼開道,之后是彩旗隊,以婦女小孩為主,接下來是兩位家族長者手持燈籠引路,其中一名已過80歲。此時鼓樂齊鳴,龍頭領先,龍身龍尾相隨,呈圓形盤旋。
元宵節前幾天,75歲的老人朱耀交,一直在村廳堂一絲不茍地制作龍燈,寬闊的明堂前曬掛著最新做的十多個龍身。人們把龍體放在板凳上,并把它節節相連,村中一戶一節,50余節的板凳龍連接起來近100米。
此時此刻,那些平日里似乎拘于言笑、或謙恭有禮的男子,只見一個個化身為矯健如鷹、迅疾如兔的男兒。而平日里柔弱嬌滴的女子,又變身為堅毅有力的舞龍女兒。每一個人既獨立成章,又與隊伍步調一致,動作渾然一體。手中的龍燈,時而高舉,時而斜執,時而兩邊揮舞,讓自己的頭靈活地穿梭于燈板之下。
中國人崇拜龍。它是一種圖騰,是高貴與尊榮的象征。這種敬天順人的民眾信仰,在千百年的時代變遷中仍舊生生不息。龍,在中國大地的多個村落中衍生出各異的表現形式。而每一個中國人,都從中感受到相似的喜悅和滿足。在這慣于吟誦清風明月的江南小村莊,竟也可以敲打出金戈鐵馬的豪邁粗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