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節目 點擊上方“二更”一鍵關注
在露天電影院旁邊的小屋里,吳再遠憑著手感,檢查完電影膠片,發現的問題已經用刀片、膠水接片修復。晚上7點快到了,他走到露天電影場,打開放映機,熟練地裝上膠片。放映機“咔咔”聲輕輕作響,然后投射出一束亮光照在銀幕上。墻上開始人影晃動,繼而音響里發出連連炮聲,電影開播了——今天播放的是《上甘嶺》。
吳再遠做電影放映員已經滿滿30年。30年前,電影放映工作是備受尊敬的,放映員走在街上,人們會熱情問候,甚至于請客吃飯。1986年,吳再遠幸運地通過考核,拿到放映資格證,開始做電影院放映員。那時候他常常身著白色的的確良襯衣,在街邊吃完陽春面,然后蹬起鳳凰牌自行車去電影院上班。
80年代的大街上,沒有酒吧、KTV、商場和咖啡館。電影院是人們工作之余唯一的休閑之所。1982年《少林寺》播出的時候幾乎萬人空巷,一名觀眾甚至連續“刷”了10遍才罷休。80年代,人們普遍熱愛棱角分明陽剛硬派的角色,為戰斗英雄熱淚盈眶,激動不已。人們還沒有見過香港電影里英俊小生,也無法接受如今炙手可熱的“小鮮肉”們。
一幀幀熟悉電影畫面逐漸拼湊出一代人的集體生活記憶,而電影放映員有幸全程見證了這一光影和人生相互投射的時代奇跡。社會變遷,露天電影院已乏人問津,但是對于電影放映員來說,電影和人生留下來的吉光片羽都是彌足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