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淼璀璨的的古典音樂世界里,一代代的偉大作曲家們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動人的樂章:巴赫的莊嚴寧靜、貝多芬的激情澎湃、莫扎特的輕盈歡快……我們好奇想打聽的是,如此美妙的許許多多名曲,到底是怎么樣創作出來的?對這些“流動的”殿堂進行設計與施工的“建筑家”們,他們是怎樣工作的呢?
今日微信,和你分享九個耳熟能詳的偉大作曲家們在創作習慣上的趣聞:“第一神童”莫扎特,“苦行僧”貝多芬,“才高命薄”舒伯特……相同的是他們的天縱英才,然而創作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也并非那么不費吹灰之力。節選自辛豐年的《樂迷閑話》,有興趣了解古典音樂的朋友,這本在八十年代就已出版的小書,依然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流動建筑家”怎樣施工
閑話作曲家的創作習慣
文 | 辛豐年
莫 扎 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27-1791.12.5
莫扎特是古往今來最驚人的音樂神童。信不信由你,他開始譜曲那年還是個五齡童。那首樂曲是編進了他的全集的,標號是“K1”(K是權威的莫扎特全集編纂者克舍爾的省略語),是一首小步舞曲。
關于莫扎特的異聞軼事傳播極廣。這位神童的智能之高,可看下例:
七八歲那年,他被帶到英倫旅行“展覽”(“展品”即他這神童)。有那么一次,老巴赫之子J.C.巴赫同他并坐于一架羽鍵琴前,二人輪番即興,每人彈出一段音樂,連綴成一首完整作品。
隨后,他寫起交響曲來。當然比較簡單,但從對形式的掌握與技巧的運用上來看,令人難信它是一個九歲童子的作品。
誰人不知那段佳話:少年時,游意大利某教堂,只聽了兩遍(過去說是一遍。他姐姐一九七二年回憶說第一次記的有誤,又去聽了一次),便把那向不外傳的一部復調大合唱給默了出來。如此過人的記憶力,加之又擅長即興作曲,因此他的有些作品,起稿時根本用不著全寫下來,反正都像電腦般“儲存”在心里,等到需要自己彈奏時再添上去便是。有一部鋼琴協奏曲的鋼琴獨奏部分,便是這種情況。
他愛在戶外作曲。從其家書可知,《安魂曲》的一部分作于園中。甚至在打臺球的時候,也不妨礙他構思作曲,作品K.487,十二首木管二重奏,手稿上自注:作于玩滾木球戲時。
他作曲神速,竟像神話!《費加羅的婚禮》這部不朽之作,只花了他六個星期的時間便完成了。《唐璜》的序曲,過去都傳為臨到上演“前一天”才坐下來動手寫,一揮而就。現在經過核實,是“前兩天”寫的,可別輕看這首序曲那么短短的,論者認為,他一開始只用不多幾筆便把整部歌劇的主要氣氛點染出來了。可見絕非率爾之作。當然,也有人對此作了合理推測。認為,可能是構思在前,胸有成竹。
莫扎特得天獨厚是無疑的,然而如果認為他是只靠天才吃飯那就錯了。他曾開玩笑似的形容自己作曲毫不在乎,賽如小兒撒尿。
他身后留下許多作品草稿,零章斷簡。其中有一些是某一首作品開端的幾種不同設計。學者對這做了深入研究后認為:作曲對于莫扎特來說也并非那么不費吹灰之力。決不是像有些人描寫的那樣,什么都是現成的,只等他興會一來,傾瀉而出就行了。也不像他夫人所說,都是在頭腦里完工的,不過此話也有一半對。
莫扎特本人對此也不以為然。他聲言過:沒有哪個比得上他那么用功。他說:“你舉不出有哪位大音樂家的作品,是我不曾反復辛勤鉆研過的。”
貝 多 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6-1827.3.26
“樂圣”怎么譜寫他那些屬于人類文化精華的音樂杰作,這自然是我們尤其想知道的事,莫扎特并非不勤奮,但他作起曲來不大費勁是無疑的。貝多芬當然也可以歸入天才之列,而且是不世出的大天才。然而同莫扎特相反,作曲這件事在他是苦行似的勞動。巴爾扎克那種改了又改不能自休的勁頭,貝多芬是可以相提并論的。
且舉他的一首《升c小調四重奏》為例,此曲草稿保存下來的有一堆。人們從其中看到,寫作過程中有大量樂想被他篩汰掉了。第四樂章的開頭一段,他擬出了六種,各不相似。
再以他的豐碑之一,《菲岱里奧》這部歌劇為例。在作曲稿冊上,有一首合唱曲,他構思了十種開端。男主角的一首獨唱,前后有十八稿。寫作這部歌劇的時候,貝多芬正處于事事不如意的逆境之中,而他仍然如此一絲不茍。同一年中,他還構思與譜寫了《G大調鋼琴協奏曲》和《命運交響曲》兩部重大作品。他那刻意求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志,是何等令人感動!
還有一則人所樂道的軼聞:門德爾松為了要說明貝多芬的苦心,曾用他的一份手稿為例。那稿紙上有一處改了又改,貼了十二層小紙片。門德爾松將它們一一揭開給大家看,誰知原先第一次寫下的音符,竟然同最上面一樣!我們不妨聯想,王荊公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那改了十多次才定下的綠字。
貝多芬每作一曲,必先作草稿。此種草稿,起初用的是活頁譜紙。從一七九八年起,改用裝訂成冊的譜紙。寫滿一冊又換一冊,終生保存著。這些稿本,成了后人研究他的寫作過程探索巨人心路歷程的無價寶藏。如今都已影印成集公之于世。
有點像哲人康德,貝多芬有一套日常工作的固定程序,難得變動:一早便起身,親手按定量磨好咖啡,伏案寫作,直到午后兩三點鐘,吃飯。上午除了工作還要去戶外漫步。實際上仍然在頭腦里整理、錘煉他的樂想。這倒頗有點像我們的鬼才李賀,出行以錦囊相隨!
在他日常使用的案頭與懷中稿本上,涂畫著似乎并不連屬的素材。當時的人看了感到無從索解。如今的學者發現,其中有可以鉤稽他創作思維過程的絕好線索。不過,有些仍然是個謎。
捏著鵝毛管在譜紙上作曲時,貝多芬寫得比別人要慢。然而已到鋼琴上即興演奏起來,他那詩歌指頭可就在鍵盤上馳騁自如了。據他的大弟子車爾尼報道,聽他即興作曲演奏的人,沒一個不是眼里含著淚花的。有的人甚至大聲啜泣,不能自已。
這里不妨插一段話,說一下為什么幾位大師的即興,效果往往勝過其他作品,原因之一恐怕是,樂想聯翩,即興演奏可以跟上它的飛翔;拿起筆來記,可就太慢了。
舒 伯 特
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
1797.1.31-1828.11.19
緊跟著貝多芬出現于樂壇的,是又一個莫扎特型地傾瀉音樂的大天才。舒伯特不是神童,但他那爆炸似的創作力,恐怕連莫扎特也不如他。與貝多芬的筆頭子慢正好相反,他下筆便不能自休。那股音樂的洪流,是從十七歲便開始洶涌而出了。十八歲,譜寫歌德詩作的《魔王》,據在場目睹者的記述,他當時拿著歌德的詩篇,曼聲吟誦,踱了幾個來回,驀地坐下便振筆疾書。不多一會兒,這首不朽之作便已留在譜紙上了。
這是一八一五年之事。這一年,僅僅是藝術歌曲他便作了一百四十四首。其中除了《魔王》,還包括《野玫瑰》等名作。有一部分是為同一歌詞配上了幾種不同的音樂。有一首竟有四種之多。
真是毫不夸大的音樂之流!而這股音樂之流,涓涓不息地一直流淌了十四年之久!
三十一年的坎坷一生,僅藝術歌曲一項就寫下了六百首有奇。內中約二百首是同一詩篇的不同處理。歌德有一首詩,他前后為它譜過六次。如果是一個對藝術要求不高又缺乏毅力的人,是不可能如此認真從事的。這些一譜再譜之作,有的在細節上作了琢磨,有些則是完全另起爐灶,雖然后作的并不一定勝于前作。
一天寫上六首七首甚至八首歌曲,在舒伯特并非不常有之事。在有一個豐收年中,除了歌曲,還寫了大量的器樂曲。其中有兩部交響曲(一部在前一年動筆本年完稿),兩首奏鳴曲,一部小四重奏與大量的舞曲。除此以外,還有歌劇四部,彌撒曲兩部。我們還必須考慮到,舒伯特當時是在當小學教師。他得每天上課,改作業!
也就在前述的羅西尼風靡維也納,貝多芬的音樂已不吃香之時,舒伯特去聽了《唐克雷第》以后,隨機寫出兩首擬羅西尼風格的序曲。他想用它來證明,羅西尼那一套花樣經,并不稀奇。這兩首序曲,當中確實用了不少“羅”式手法,包括“壓路機式的漸強”在內。
有一則笑話:歌手沃格爾自作主張在舒伯特的一首歌曲稿中添了些花樣,然后還給作者。舒伯特驚詫道:“一首好歌!誰作的呢?”百余年來,人們一提起此事都感到可驚又可笑。多產的作者,思如泉涌,竟不認得他自己的作品了。殊不知,這是好性子的舒伯特,對自己作品被人瞎改的一種溫和的抗議!
才高命薄,這位偉大的藝術家所遭的劫難真是令人浩嘆!他于一八一七年寫的《e小調鋼琴奏鳴曲》,直到死后才被發現。從一八四八年到一九二九年這樣漫長的時間里,零零落落地出版了其中幾個樂章。全曲完整地同世人見面,是一九四八年才實現的。《C大調交響曲》(別稱“偉大”,以別于另一首在此以前作的《C大調交響曲》),雖經舒曼救活,樂隊卻不想演奏,嫌它太長,而且末一章的弦樂太難。
舒伯特曾應其兄弟斐地南的請求,作《德意志安魂曲》。后者不客氣地攘為己作。在兄弟倆來往信件中提到過這事。舒伯特寬宏大量,不以為意。外人也便不明真相。直至一八八〇年,才由格羅夫工程師(他便是《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這部權威著作第一版的主編人)考證出來。這才把舒伯特的著作權給恢復了。
有一次,友人舉行婚禮。舒伯特在鋼琴上即興彈奏圓舞曲以助興。他彈得興起,不讓別人接手,連挨近鋼琴都不許。這些即興之作,彈過也就算了。其中有一首,卻深深印在新娘子的記憶之中,以后便在這家人當中世代相傳。直到一九四三年,給垂暮之年的理查·施特勞斯聽到了,才將它記下來,整理為一首鋼琴曲。
至于《未完成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這樣偉大的作品幾乎瀕于湮滅,多虧舒曼等搶救下來等等人所共知的軼事,這里就不去重復了。
舒 曼
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
在藝術歌曲創作方面直接繼承舒伯特衣缽的是舒曼。
一八四〇年號稱舒曼的“歌曲年”,因為他在這一年藝術歌曲寫作大豐收。準此,一八四一年可稱為他的“交響曲年”。一八四二年是“室內樂年”。一八四三年則是“合唱曲年”。出現這種“單打一”似的情況,固然各有其機緣,也反映了舒曼喜歡在某一時期內集中創作某一樣式的音樂。這同他自覺在某些方面功力還不夠有把握,因而必須集中精神去研討也有關。
當其興會淋漓之時,舒曼寫得很快。《春天交響曲》只用了四天便已草成。一八四二年從六月四日到廿二日,一共寫出了三部四重奏。《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這部大提琴文獻中的力作,動筆寫于十月十日,十六日草成,到廿四日已完成總譜。
直到狂疾大發作那悲慘的時刻,他還在作曲。發病之前十天,他的精神狀態已不正常。自己說,有美妙不可言狀的音樂在心里不絕地涌流。一天夜間,忽地起身,記下一段降E調的主題,據說是“天使唱給他聽的”。他又給這主題寫下了五種變體。發瘋之晨,他就正在抄寫這變奏,驀然間奔了出去,自投于萊茵橋之下了。
進了瘋人院之后,在病情偶有緩解時,他還為帕格尼尼的第二十四首隨想曲配伴奏(原作無伴奏)。
舒曼早年的志向是當個鋼琴家,熱衷于練琴。離開了鋼琴他也便不能作曲。這種習慣他曾想擺脫,告訴過友人:要用頭腦來創作,不能依賴鋼琴。但是他終于未能做到。他那些單純從頭腦中構想出來的音樂總是比在鍵盤上尋覓到的要遜色些。
門 德 爾 松
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2.3-1847.11.4
門德爾松與舒曼并稱為浪漫派的雙壁。雖然夠不上“偉大”,卻也是早慧而多才多藝的罕見人物。
九歲他就登臺演奏鋼琴,后來以作曲享大名,同時也被列為當時最卓越的鋼琴家之一。他又是管風琴家、小提琴家,也喜歡拉中提琴。在他作的那部弦樂八重奏演出時,時常充當第一中提琴手。作為一位重要的指揮家,他對交響樂的普及與提高貢獻很大。
這位全能的音樂家,不但能寫詩,且又工于繪畫,終身樂此不疲。
十一歲寫的鋼琴曲,手稿至今保存著。十二歲他就寫起交響曲來了。
我們每聽《仲夏夜之夢序曲》,那音樂風格的優美、洗練,總叫人難信是一個十七歲的青少年之作。但那種撲面而來的青春朝氣又叫我們愿意相信這一點。事實上,門德爾松一生再沒能寫出一首具有同等魅力的作品。
這部不朽之作,一寫出來,當即由他家擁有的一支管弦樂隊作了試奏。而舒伯特,從來只有在頭腦里去想象自己寫的交響樂配器效果。
這位猶太人銀行家之子,比莫扎特幸運百倍的神童,生命雖短促而留下了大量作品,多種音樂體裁他都兼擅。不過,不少作品到底經不起時間的磨洗,露出了并不深刻的內涵。他的手稿是按寫作先后抄在譜冊上的,共有好幾十本。今藏柏林圖書館。
像他這般聰明的人,作起曲來以揮灑自如見稱是不奇怪的了。可是也有例外,比如流暢明快的《意大利交響曲》,寫時卻使作者大費腦筋。自云,那是所曾經歷過的最不好受的一段時光。《d小調三重奏》已經付鐫了,他還要改。由于樂譜用雕版,已刻好的只得廢棄重來。這證明他說認真不茍的。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也極富青春魅力。有位評家不勝嘆惜地表示,但愿重生一次,再享受一下第一次聽它的新鮮感。那言外之意是它經不起多聽,此作原稿,有人認為較定稿為勝。
肖 邦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3.1-1849.10.17
肖邦是一個不靠老師傳授,而自行掌握了鋼琴藝術的神童。還在他首次登臺演奏(八歲)之前,居然已經有作品出版了。其中有一八一七年(即他七歲之年)出版的《g小調波蘭舞曲》。還有一首進行曲,那年還由康士坦丁大公府軍樂隊演奏過。
自然,真正無愧于這位天才的“作品第一號”,即《c小調回旋曲》,則是一八二五年出版的,作者那時也才十五歲。
“鋼琴詩人”的寫作生涯,在喬治·桑這位浪漫派女作家筆下被浪漫化。她說什么,肖邦過于追求完美,總是改了又改,每寫一頁要耗上整整一星期時光。說什么肖邦苦思冥想,嘔心瀝血,有時苦惱于筆不從心,竟會撕扯自己的頭發,哭了起來,甚至將手中鵝毛筆一折兩段。然而雖然反復涂改,終于還是恢復原稿,云云。
其實從手稿上來核實,并不能證實她的這些記述。
肖邦的確是在鍵盤上譜曲的。據同代人的回憶,當他即興創作與演奏時,那種一氣呵成的流暢,就如同音樂是“天成的”一樣。可怪的是,一等到他追憶著將樂想落筆于譜紙上的時候,反而顯得非常之吃力,而且涂改頗多。
這些已成之作,每經他本人演奏一次,就會出現一種有所改動的“新版本”。
當時他每成一曲,就成英、法、德三地同時出版。所以他得謄抄三份寄出。自從他最信賴的抄譜手豐塔去了美利堅,肖邦的寫作便受了影響。后期的產量少,原因之一便是嫌抄譜麻煩。
上述這幾種情況合在一起,外加有人冒名作偽,于是他的作品就出現了種種有分歧的版本。有若干名篇,如《敘事曲》、《船歌》、《諧謔曲》,不是為了公開演奏,主要是為知己與自己的小圈子而作。當初在知音者中間彈奏時,也許不完全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種面目。翻開今天號稱權威的波蘭版肖邦全集,便可看到收集在一起的各種“異文”,猶如我們古詩詞集中,有些詩篇的字句各本不同。
波蘭版全集,由于它未能利用二次大戰后西方掌握的文獻資料進行對勘,人們感到仍有遺憾。
肖邦的鋼琴演奏,論者認為品格在李斯特之上。但登臺演奏并非所好。于是授琴以收取高額學費,便成了他主要的生活來源。有一些作品,是為那些并不打算搞音樂的小姐們寫的。也只有這樣的人家,才付得起那樣貴的學費。這類作品難度不大,然而可以讓彈奏的人賣弄一下情調。
身心都弱不禁風的肖邦,要有個寧靜的環境,不受俗務干擾才能順利寫作。在一八四八年那個歐洲風云擾攘的年頭,他從倫敦寫給友人的信中說:縱然我室中有琴三架,沒時間譜曲也是枉然!(并非他有那么闊氣,是三家琴廠殷勤送上門暫時供大師使用的。)
勃 拉 姆 斯
Johannes Brahms
1833.5.7-1897.4.3
勃拉姆斯與瓦格納是浪漫主義尾期崛起的兩個不同高潮。瓦格納一派同勃拉姆斯一派是死對頭。兩派相互攻擊。每一方的門徒,都奉自己崇拜的大師如神明,視另一方的大師如草芥,乃至打成魔鬼,這在近代樂史上是一種可怪可笑之事。其實勃拉姆斯自己的為人倒是挺嚴肅持重的。自己不滿意的作品絕不肯拿出去。他有一篇早期之作,《c小調諧謔曲》,沒有編號。原因就是自己不滿意,已經交給出版家,卻又撤回了。
舒曼曾慫恿他將幾部三重奏發表,他不肯。足足琢磨了二十年,才拿出第一部弦樂四重奏。至于交響樂的寫作,更是慎之又慎了。《第一交響曲》(崇拜者尊之為“第十”,意思是可以上承貝多芬“第九”的“道統”)早在一八五五年便已著手,第一樂章到一八六二年才完稿,然而自己不滿意,暫且擱起。等到寫了《海頓主題變奏曲》之后,自覺對樂隊音樂寫作已經有了把握,才又回過頭來繼續往下寫,直到一八七六年才完稿。首演之后,又對第二、三個樂章做了刪改。十五年磨一劍!但這時節他已心中有數,立即就寫作《第二交響曲》,只用了四個月。而《第三交響曲》的寫作連四個月都不到。
德 沃 夏 克
Antonín Leopold
1841.9.8-1904.5.1
受到勃拉姆斯關懷啟迪的德沃夏克,他的大量作品是雅俗共賞的。《自然新大陸交響曲》等名作,哪怕是第一遍聽,人們也決不會漠然無動于衷。他的作品聽上去都是如此流暢自如,很容易令人推想他也是舒伯特類型的作曲家,只要打開閘門,音樂便會滔滔地向外流瀉了。這估計就錯了。有保存下來的作曲札記本為證:德沃夏克譜曲是煞費經營的。在札記本上,何時開始構思,何時完稿,都注明了。從中可以看出他寫作中的思路。
每當要寫一部大型樂曲之前,他喜歡先搞一個概要的設計。我們受到強烈感染的那些主題,往往是經過他反復修改加工而成的。像《自然新大陸交響曲》首章的第一主題(也是反復出現、貫穿這部交響曲所謂“格言式”主題),我們對它太熟悉了。在最早的一稿上,它卻是另一種面目,顯得頗為生硬。調性也不是后來用的e小調,而是F大調。最吸引人的那《廣板》樂章,原先打算寫成C大調,后來才改成降D大調,而這是比較不常用的調性。
又如,同《自然新大陸交響曲》同負盛名的《G大調交響曲》,末章的第一主題,當初的構思完全不同,而且一改再改,直到第七稿,才大體成為如今這形態。
圣-桑
Charles Camille Saint-Sa?ns
1835.10.9-1921.12.16
在法國作曲家當中,就天資而言,有一位比《卡門》的創造者比才更勝一籌的,他就是《髑髏之舞》的作者圣-桑。請看他的音樂智力發展史:
兩歲半,由一位母親的長輩教他彈琴。
三歲生日剛過,寫出來第一首鋼琴小曲。
七歲,開始從師學作曲。
十歲,這位莫扎特型的神童開了一場正式演奏會。節目包括了貝多芬的一部鋼琴協奏曲。而當聽眾要求“再來一個!”時,小鋼琴手可以背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隨便哪一首!(也許沒人要他彈那首最難的“106”吧?)
音樂智商如此之高,長大成人之后是一個多產作曲家便不足為奇了。他自稱:“我生活在音樂之中,如魚得水!”還曾說過,他寫起樂曲來如同一株蘋果樹開花結果一樣自然。
據云他可以接連十二小時,一邊搞配器,一邊輕松地同別人閑聊。
《動物狂歡節》是在休假當中沒花多少時間便搞出來的游戲文章。自惜羽毛的圣-桑,不允許這部作品在他生前發表(也許還有怕得罪人的考慮,因為曲中可以聽到比才、柏遼茲等前輩作品中的旋律,但已畸變,而且有所影射、嘲弄)。但,其中的《天鵝》一篇例外。
要是他能知道自己的作品中流傳最廣的竟是這篇《天鵝》的話,說不定會悔起戲作的。
活了八十六歲,經歷了兩個世紀,樂風多變的兩個世紀,他難以跟上。羅曼·羅蘭說他生前便成了經典。作于他去世那年(一九一二年)的豎琴協奏曲,聽起來叫人忘了已是二十世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