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毒奶粉到問題罐頭,從蘇丹紅到一滴香,國內頻繁爆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將人們的食品安全感打入谷底。
然而,筆者與同事劉鵬最近在研究中發現,頻頻見諸媒體的食品安全事件,本身并沒有顯著提高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程度;但是,的確有一批人更擔心食品安全問題了。
沒錯,就是經常瀏覽新聞的人。(多半也包括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
看新聞越多,越怕食物不安全?
人們對社會風險的認知取決于信息來源。在食品安全信息傳播過程中,盡管人際傳播也是重要渠道,但無可否認,媒體報道和媒體對社會議題的塑造,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的研究驗證了這一點:如果媒體頻繁曝光食品丑聞,那么受眾就可能會表現出更強的風險認知。
這可能有兩個原因。首先,食品丑聞經媒體曝光,本身的風險會讓公眾恐慌;其次,媒體具有社會放大效應,過分渲染或夸大食品丑聞,某種程度上會加劇恐慌。
可以作為印證的是,對于那些很少接觸媒體的人來說,即便報道鋪天蓋地,也未必會對他們產生很強的影響。
因此,同媒體的接觸程度,可能會影響居民對食品安全的擔憂程度。換句話說,你看新聞越多,就可能越對食品的安全起疑。
而如果你屬于高學歷群體,那么恭喜你中槍。研究表明,高學歷群體更可能對對食品安全感到擔憂,這不僅因為他們趨于不信任政府監管和食品產業,也因為,他們更經常瀏覽各式各樣、來自不同渠道的新聞。
誰最擔心食品安全?
研究使用了 2013 年對中國 30 個省會城市居民的抽樣調查數據,其中包括了有關食品安全感的問題。每個城市根據人口規模而入戶訪問 150-300 人,總計調查 6000 多人。
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對食品安全表示非常擔憂,多達三成的感到很擔憂,合計多于八成的人擔心食品安全問題。
除了上文所述看新聞較多和學歷較高的人對食品安全的擔憂程度更高,我們還有一些有趣的發現:
比如,分地域看——
南京、廣州、蘭州、哈爾濱和太原等城市的受訪者對食品安全最感到擔心。貴陽是食品安全擔憂程度最低的城市,顯著低于其他城市。
分收入看——
出乎意料的是,高收入的受訪者并沒有像高學歷的受訪者那樣,有較高的擔憂程度。這可能是因為高收入群體負擔得起綠色無污染的食品,他們有能力消費安全性更高的食品。(好憂桑,高學歷就這樣與高收入分道揚鑣了。)
分家庭結構看——
也略出乎意料。家中有未成年子女的居民,并沒有更高的食品擔憂程度。當然這也可能同測量指標有關,指標中沒有把 “六歲以下兒童” 單列出來。
丑聞的影響可以全國流動
丑聞越多的地區越擔心食品安全?
并非如此。
復旦大學畢業生吳恒在 2011 年創立了 “擲出窗外” 網站(http://www.zccw.info/),迄今記錄了 2004 年以來有新聞可循的約 3500 項食品安全事件。我們使用 “擲出窗外” 的數據,將各省 2010-2012 年被曝光食品安全事件的平均數量,作為衡量 “食品丑聞度” 的指標。
據此,廣東、山東、北京、江蘇和重慶等省份發生的食品丑聞最多,“食品丑聞度” 最高;而青海、新疆、寧夏的 “食品丑聞度” 較低。
將 “食品丑聞度” 和上文提及的 “受訪者擔心程度” 放在一起,我們發現,各地食品丑聞的報道數量,與相應地區食品安全的擔憂程度,并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可能在北京發生的食品安全丑聞更多,但一個北京人,未必比一個上海人更擔心“吃得不安全”。
這是為什么?
最重要的原因是,食品丑聞所產生的影響,并不僅限于一時一地。一則食品一般都可在全國范圍流動;二則一旦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經媒體報道后往往快速發酵,影響波及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