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京西路1025號的靜安別墅,幾乎是上海最著名的弄堂。一條道走到底,十二排三層紅磚洋房整齊排列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蔡元培、于右任、鄭小秋等許多名門望族和社會名流都曾居住于此。解放后,這個原本需用金條付租金的聯排別墅,被重新分配成了72家房客的弄堂格局。家家建閣樓、搭棚戶,公用衛生間、灶披間。
“在弄堂里做小生意,
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感情。”
阿蹺一家就是在上世紀50年代,搬進靜安別墅的。當時,十來個平方不到的地方,愣是住了他們家六口人,四個小孩兩個大人。那時的靜安別墅,大戶人家百戶有余,弄堂里有個老王,挑擔賣柴爿餛飩?!爱敃r一大碗餛飩,才1角9分。他賣餛飩的時候,我會去吃吃,然后偷偷摸摸學點手藝,后來他不做餛飩了,我就接他的班做了。”
三年前,102歲的老王去世了。靜安別墅也面臨全面整頓,阿蹺的餛飩攤只得另覓他處。路人路過他家,只見蓬下空落落,忍不住嘆息一聲:“阿蹺啊,儂只餛飩攤頭呢?” 休業后的阿蹺,一直被問何時再開店。他頭腦一熱,傾盡過去幾十年積攢的七十幾萬,拿出厚厚的一刀現鈔,將他的餛飩攤開到了附近繁華的威海路上。因諸多不習慣及租金壓力,在開店初始他甚至還患上了憂郁癥。
而在威海路上,百米之內就有兩三家餛飩店,唯獨只有阿蹺的餛飩攤從早就開始排長隊。老上海、小年輕、拖著箱子的游客,還有外國人,都愛吃一碗這里的小餛飩。餛飩氽熟,擱在海碗里,撒上蔥花、紫菜、蝦米、蛋皮,骨頭湯一澆,餛飩齊齊浮起。再撒上一把胡椒粉,點幾滴麻油,熱騰騰、香噴噴。
要說做生意,阿蹺或許很不“專業”。有的客人吃完沒帶錢悄悄走了,他也不追;他也很大方,加面不要錢,有時甚至會送一份八寶辣醬……這些年,房價翻了又翻,物價飛漲,阿蹺家的餛飩從1角9分也漲到了7元。不少人勸他,“可以漲價來”,或是“開家分店吧”,他總是笑笑,夠用就好,還真把它當生意做啊。
“我想在這里待下去,
待到老。”
阿蹺今年58歲了,在這個弄堂里,阿蹺住了大半輩子,離開些許時日還會想念。他說:“天涼點,搬張凳子,大家一道吹著牛,多開心啦。搬到新工房住,就沒有這種鄰里親的感覺了?!?/span>
所謂城市的味道,是因為將對故鄉的情感寄托于食物,隨著那份記憶食物才更令人念念不忘。而對于弄堂里長大的老上海人來說,那一碗餛飩、里弄與上海所有的偉岸與現代化建筑具有同等的價值,無論多么卑微與細小,這就是他們心底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