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畫馬的眼睛徐悲鴻是有竅門的,“往往徐悲鴻畫馬圖中看不到它的眼睛,沒有具體的畫個眼眶,但我們仍然能明顯感覺到。這個他不是畫的,他是在畫完眼部,落墨完了之后,馬上用一張宣紙攥在手里邊,用手按出來的。手一按,眼眶的這個骨骼的輪廓都出來了?!?/span>
“另外呢,他的馬給人感覺非常有力量,呼嘯帶風,咆哮而來。從哪能看出來了?就是它的鬃毛?!碑嬜酌切毂櫟慕^活?!八诋嫷臅r候,先把毛筆搓開,這和傳統的畫家畫畫不一樣的,別的畫家如果筆劈開了還要聚一聚筆毛。搓開之后,他就用淡墨先在底下畫了一層,大家可以看到。淡墨是下邊有一層的,然后等趁著墨沒干的時候,晾一會兒,然后再用焦墨畫第二層,這樣才出現了飄揚的感覺。”
徐悲鴻畫馬,雖借用西畫素描法十分寫實,但在筆墨上卻仍注重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借用西畫的解剖思路,把“中國畫”自然寫意的傳統美學理論,融進微觀具象世界??梢哉f,“徐悲鴻塑造的”奔馬藝術形象是對中國傳統筆墨畫的突破和發展,創造了一代新的畫風。
畫鬃毛:畫鬃毛也是徐悲鴻先生的一絕,他畫的鬃毛層次豐富、飄動飛逸。他首先做筆,用手把筆毛搓開,然后再蘸上淡墨畫第一層,等淡墨干得差不多時再用焦墨畫第二層,這樣就達到了層次分明的效果。
畫眼:徐悲鴻在畫完后會把宣紙墊在馬眼部位,用手指使勁按一下,這樣馬眼看上去就會有立體感。
用墨:徐悲鴻畫畫不用墨汁,他用的墨都是好墨研出來的,又黑又亮。研出來的墨比現在的墨汁質量要好很多,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如果這畫是用墨汁畫出來的,那就肯定不是徐悲鴻畫的。
紙質:盡管在用紙上徐悲鴻先生非常講究,但由于他有很長一段時間所處生活環境差,如抗日戰爭期間,用過很多質地粗糙的皮紙和高麗紙(過去百姓家糊窗戶用的紙)進行創作,所以,不能因為某幅畫紙張差就斷然否定。同時期其他畫家很少用這類紙。
題款:徐悲鴻畫馬不喜歡在畫上題太多的字,而且題款都在畫的最邊上,這樣既不會破壞畫面,同時又顯得畫面豐富。
最近市面上出來了許多有“靜文”上款的畫,可以說這些畫都不是真跡,因為那些真跡都被廖靜文先生捐給了國家,完好地保存在徐悲鴻紀念館。
以偽作《馬》為例,此畫乍看很像真跡,卻禁不住推敲:馬的耳朵,明顯長得靠后,右耳甚至挨到了脖子;馬的眼睛往下垂,好像熊貓眼;肚子又明顯偏脹;后面的一條馬腿也畫得超出實際長度。這些錯誤在徐悲鴻的作品中是絕對不會出現的。
“鑒別徐悲鴻的作品,首先要了解他的創作特點。徐悲鴻創作的最大特點是,準確。徐先生深得西方寫實主義精髓,獨鐘寫實,將西方繪畫中的寫實技巧與中國繪畫的傳統筆墨,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中國近代畫壇中西畫法兼備的第一人,他的繪畫筆墨精湛,結構準確?!?/span>
1947年,徐悲鴻給當時的小學生劉勃舒寫過一封信,講了自己練畫的方法:學畫最好以‘造化為師’。畫馬必以馬為師,畫雞必以雞為師。最簡單的方法是用鉛筆或碳條對鏡自寫,務極神似。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即以馬論,速寫稿不下千幅,并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之骨架肌肉組織,然后詳審其動態及神情,乃所有得。
“總之,要想看懂徐悲鴻先生的作品就要多看原作,慢慢體會。徐悲鴻的走獸、禽鳥類作品,在形象刻畫上精細入微,眼、鼻、嘴、耳朵等都栩栩如生,身體結構比例分配十分準確,給人一種健壯、結實之感。在用墨上豐富多變,暈染極為講究,黑白虛實處理得當,身體的體積與明暗表現極其充分,特別是在一些細小的關鍵部位,極見功力?!?/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