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入關-命運擲的骰子
大戰山海關
三個女人一臺戲,上演的通常都是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家庭劇;而三個男人的這一臺戲,上演的卻是歷史劇:改朝換代,變換滄桑,一將功成萬骨枯。
真實歷史情節之曲折離奇、引人入勝,絲毫不遜于小說戲劇,有時候還猶有過之。
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這三個人在公元1644年農歷4月22日,也就是大清順治元年四月己卯日,在山海關下為各自的命運展開一場大決戰。對造反整整十四年(李自成于崇禎三年正式加入起義軍)的李自成來說,勝,則一統天下;敗,則功敗垂成。對反復無常,已經激怒了李自成的吳三桂來說,勝,則榮華富貴;敗,則性命難保。對后方不穩,處于滿清宮廷內部斗爭的激流險灘中的多爾袞來說,勝,則建功立業;敗,則無路可退。面對即將展開的大戰,他們將會懷著怎樣的心情?
是有必勝之信心?還是也忐忑不安,心中惴惴?
這也是決定中國日后命運的一場大決戰。李自成在聽說吳三桂變卦之后,大怒,于四月十三日和劉宗敏一起親率大軍二十萬離京,軍中還壓著吳三桂的父親吳驤。二十一日包圍了山海關,同時派唐通率兵從一片石越出關外,意欲阻擋多爾袞對吳三桂的增援。然而唐通的這支小部隊實在無力阻擋多爾袞的八旗鐵騎,當日就被擊潰。多爾袞遂于二十二日率軍抵達山海關,吳三桂開關相迎,滿清鐵騎屯于關內。此時李自成已經做好了大戰的準備:二十萬大軍一字排開,布成一字長蛇陣,自北山綿延直至海邊,嚴陣以待。山海關開關迎敵,先鋒軍正是吳三桂的人馬。史書記載,當日大風,塵沙蔽天。好一場天昏地暗的大戰!李自成與吳三桂激戰正酣:吳三桂雖然驍勇善戰,但畢竟兵微將寡,漸漸落了下風。就在吳三桂的人馬即將被擊潰的時候,忽然山海關城門重又大開,多爾袞的鐵騎滾滾而出,勢不可擋。李自成的農民軍一潰四十里,李自成本人逃回北京。山海關腳下的這場大戰的確是驚心動魄,最后的結局是以李自成的失敗和吳三桂、多爾袞的勝利而告終。對于這樣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應該仔細去分析一下各方勝敗得失的原因:從勝利方吳三桂、多爾袞來說,在二十二日多爾袞到達山海關之后,雙方肯定是先迅速達成了政治上的協議并相互做了保證。雙方都是前途未卜,肯定不能貿然就聯合起來。協議的內容無外乎以下幾點:首先吳三桂要確保自己能夠永遠掌握兵權,否則性命就會懸于他人之手;其次對于多爾袞來說,要確保吳三桂在以后的滿清內部宮廷斗爭中要站在自己這一邊,這也是必然的;第三,就是當下齊心協力,先打敗李自成!
至于吳三桂的榮華富貴,倒是不必多說的。
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這場戰爭的具體戰術了。很顯然,多爾袞才是對抗李自成大軍的主力,八旗鐵騎剛剛趕到,勞師以遠,中途還和李自成派出關的唐通所部打了一次,要恢復完全的戰斗力,吳三桂就必須為多爾袞贏得盡可能多的休整時間。吳三桂的軍隊是原大明遼東軍的精銳,要抵擋李自成一段時間還是不難做到,但是關鍵在于吳三桂就這么點政治資本,要是拿去和李自成拼光了可就沒有討價還價的本錢了。所以這也是支持上述關于政治協議之揣測的一個理由:事實上吳三桂是真的和李自成拼了,為多爾袞爭取了盡量多的時間。再從李自成的角度來說,他本次戰役的失敗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他所面臨的敵人之強大,可以說是他平生所未見的。李自成十四年來一直和大明的剿匪官軍作戰,剿匪官軍中雖說也有洪承疇、左良玉等名將帶的軍隊,但大明朝上上下下腐敗透頂,除了少數精銳,軍隊的整體戰斗力強不到哪里去,否則也不會讓流寇越剿越多了。而這次李自成面對的敵手是吳三桂和多爾袞的聯軍,吳三桂所部是大明朝最最精銳的部隊,而多爾袞的八旗鐵騎在當時是橫掃天下、戰無不勝的,連蒙古人都已經被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收服,對滿清歲歲來朝,八旗軍戰斗力之強悍,可見一斑。其次就是他似乎沒有預料到多爾袞會這么快到達山海關并參戰。這一點其實很成疑問,按理說多爾袞在如此微妙的形勢下必然會來混水摸魚,猜也能猜到;而且李自成曾經派唐通出關狙擊多爾袞,唐通既然戰敗,消息必定會傳到李自成耳朵里。但是所有的史書都說李自成在面對多爾袞的時候“猝不及防”,不知是何緣故。也許是李自成以為滿清內部爭權奪勢的斗爭尚未結束,不敢貿然出兵,只是做做樣子而已,沒想到多爾袞置國內的復雜局面于不顧,真的出兵來打。然而雖然敵人強大,戰場形勢變化又出人意料,但李自成的軍隊畢竟也是經過多年戰爭考驗的隊伍,并非不堪一擊,他的潰敗還有其他原因,也就是李自成在具體戰術上的失敗。李自成在山海關下布了一個“一字長蛇陣”,陣形從北山一直綿延到海邊。《三國演義》中姜維伐中原時和鄧艾斗陣法,就斗過此陣。《三國》里說這種陣法的好處就是“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擊其中則首尾相應”。此話固然不錯,然而事情都是相輔相成的,這個陣法的好處也正是它的致命處,雖然能互相呼應互為犄角之勢,但是萬一被人從中攔腰截斷,則首尾不能相救,勢必被各個擊破。最后戰役的走勢也確實如此,李自成二十萬大軍一字排開,兵力分散,多爾袞集中兵力,攻其一點,不計其余,結果果然沖破了李自成的陣形,將此陣擊潰。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據傳說北京城自1644年正月開始就大鬧鼠疫,流毒深遠。李自成大軍進京之后,軍中多染此病,戰斗力因此銳減。總而言之,由于以上種種原因,造成了最終我們看到的這種結果。對于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三人來說,他們在戰爭中各自得到了自己命運的歸宿;而對于整個中國來說,滿清入關席卷中原,從而形成封建專制社會回光返照的歷史走向也已不可避免。對于歷史來說,這是必然?還是偶然?李自成一路潰逃,退回北京,途中泄憤殺死了吳三桂的父親吳驤。在亂世中被命運之手擺布,幾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最終落得如此下場,吳驤的命運實在讓人感慨萬千。然而他的兒子吳三桂卻是這場歷史劇變的受益者,多爾袞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封此時多爾袞的一個行為,體現了他比李自成高明的地方,他“誓諸將勿殺不辜,掠財物,焚廬舍,不如約者罪之。諭官民以取殘不殺之意”,以至于“民大悅,竄匿山谷者爭還鄉里迎降。大軍所過州縣及沿邊將吏皆開門款附”。當然“民大悅”等等效果很有可能是史官為大清朝歌功頌德所作的杜撰,但是多爾袞的行為至少是一種姿態,為自己贏得了道義上的優勢。所以有理由相信,多爾袞的這幾條禁令,是得到了貫徹執行的,而并非像李自成那樣進了北京之后就軍紀不整。而李自成逃回北京之后,深知北京已經無法守住,決定撤出北京,回自己老家陜西,以關中為基地,謀求東山再起。于是在四月二十九日抓緊時間登基做了皇上,第二天又抓緊時間撤出了北京。進京離京,前后正好四十二天。傳說當時陳圓圓對李自成說:“妾身若隨大王西行,只怕吳將軍為了妾身而窮追不舍;不如將妾身留在京師,還可作為緩兵之計!”結果李自成果真將陳圓圓留在了北京,留給了吳三桂。陳圓圓和吳驤一樣,都是在亂世中無力掌握自己命運的人。五月初二,多爾袞率大軍進駐北京。進京之前,多爾袞就大造輿論,聲稱清軍入關是“為爾復君父仇,非殺爾百姓,今所謀唯闖賊,吏來復歸其位,民來復歸其業”。進京之后又下令為崇禎帝服喪;官員只要剃發歸順,中央官員照舊錄用,地方官員各升一級;大明原朱姓各王只要歸順就可以保留王爵等等,總之是盡力為大清爭取人心。正所謂師出須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這一下名正言順,從此就可以開始真正的“席卷天下”了。
吳三桂為平西王,授以兵權,令其直取北京。多爾袞則統領八旗大軍隨后跟上。
席卷天下
看過體育比賽的人都知道,競技體育當中,氣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占據了氣勢上的優勢,即使對手還很強大,同樣可以戰而勝之。用兩個成語描述就是:一鼓作氣,勢如破竹。入關后的滿清八旗鐵騎,就是憑著這樣一股氣勢,迅速掃平了逐鹿中原的其他所有競爭者。
其實滿清剛剛入關之時,整個中國的局勢還很復雜。滿清雖然占領了北京,但是并沒有控制更多的地區,在關內滿清所擁有的只是北京周邊地區(直隸一省)和一支二十萬人(包括非戰斗員)的八旗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雖然在山海關戰敗,但是仍然控制著陜、晉、魯、豫各省和鄂省的一部分,地域廣大,兵力在六十萬以上;1644年5月,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定都南京。弘光朝廷擁有當時全國最富庶的江浙一帶和整個東南沿海,以及兩廣、云貴等處,而且兵力眾多,駐守武昌的左良玉、左夢庚父子統兵二十余萬,鎮守江北的高杰、劉澤清、黃得功、劉良佐等四鎮士兵達三四十萬,再加上兩廣云貴的駐軍,共有近百萬;四川還有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所以說當時的形勢的確可以說是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滿清的八旗軍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先后打敗了大順軍和大西軍,消滅了南明弘光朝廷,席卷了半個中國,從此江山一統。之后雖然南明又出現魯王、隆武、紹武、永歷等多個小朝廷,大順軍和大西軍余部也堅持抗清斗爭近二十年,還有把抗清斗爭堅持到最后的鄭成功的海上武裝,但是那都是在大局已定情況下的戰爭余波,不能和清軍形成真正的戰略上的對峙。而導致漢族人失去抵抗清軍最后機會的原因,并非是滿清真是天命所歸,仍然有很多人為的因素。清軍占領北京之后,立即派遣將領,和吳三桂一起對李自成的大順軍窮追不舍。李自成留下陳圓圓的緩兵之計毫無效果,也在情理之中。于是李自成狼狽萬分。撤出北京之后,大順軍退守山西。不料五月十日,原明朝大同總兵,降將姜襄叛變,襲殺大順軍將領張天琳,舉大同全鎮降清。大同古稱云州,乃晉北重鎮,大同一失,整個晉北頓時落入清軍手中。至十月,清軍攻陷太原,分兵而下,直取晉東南一帶,大順軍守將劉忠招架不住,只好轉戰河南。至此大順軍的山西防線基本瓦解,只能退守陜西。十月下旬,清軍兵分兩路,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吳三桂、尚可喜等由大同到榆林,經陜北直指西安;另一路則由豫親王多鐸率孔有德,耿仲明部經河南懷慶取潼關。十二月,北路阿濟格攻榆林,南路多鐸也一路血戰,步步逼近,兵鋒直指潼關。李自成調兵遣將,增援潼關,在潼關與多鐸大戰十三天,終于不敵,潼關失守。此時清兵兩路夾攻,陜西陷落已成定局,李自成被迫又放棄西安,經藍田、商州、武關,退守襄陽。
李自成在這一路轉戰的過程中還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就是殺了李巖。李巖原名李信,是官宦世家,父親李精白做過尚書,自己也是讀書人出身,中過舉人。他曾經出糧賑濟饑民,很得人心,百姓都對他感恩戴德。當初有個江湖藝人紅娘子,因生活所迫造反,俘獲了李信,結果女強盜頭子看上了公子哥兒,竟然強行委身于他。李信逃回后被人當作賊人抓了起來,又被紅娘子救出,走投無路這才參加了農民軍。后來李信投靠李自成,李自成很器重他,給他改名李巖。李巖曾勸李自成多行仁義,少事殺戮,他編的主旋律歌曲“闖王來時不納糧”傳唱大江南北,為闖王贏得民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是大順朝的宣傳部長。就這樣一位有功之臣,卻因小人進獻讒言,李自成懷疑他心懷叵測,于是將其誘殺。這樣一來,李自成軍內人心渙散,百姓也對大順朝失去信任,對李自成的抗清戰斗產生了極其消極的影響。不知道李自成在一路退敗的過程中是否想到了聯合南明朝廷一起抵抗清軍,估計是沒想到。即使是想到了,也許自己也會打消自己的這個念頭。因為他知道自己攻陷北京、逼死崇禎帝,已經和明朝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南明朝廷不可能和他聯合抗清。就這樣,李自成和南明弘光朝廷喪失了聯合起來的最后機會,整個中國也喪失了改變滿清入主中原的最后機會。李自成不但沒打算和南明弘光朝廷聯合,反而打算奪取弘光政權的地盤作為自己的抗清基地。清順治二年三月,李自成自襄陽發兵武昌,逼走了南明守將左良玉,占領了武昌。此時李自成手中尚有二十萬兵,他打算自武昌始,沿江乘舟東下,奪取整個東南一帶,重建基業。他認為:西北雖不安,東南詎再失之?”然而清軍的追擊速度之快令他毫無喘息之機,清軍水陸兩路,奔襲而來,李自成只好倉促放棄武昌向東南進發。到了四月,清軍在湖北陽新、江西九江連續大敗大順軍,李自成東下去路又被切斷。無奈李自成只好調頭向西南進軍,準備穿過江西進入湖南。五月初,大順軍到達湖北九宮山,李自成率二十余人登山探路,不料忽遭當地地方武裝襲擊,李自成不幸遇難,結束了自己轟轟烈烈的一生。李自成二十四歲參加起義,三十九歲戰死,他率領的起義軍十余年內橫掃大半個中國,給腐朽的明王朝乃至整個中國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都造成了沉重的打擊,明朝因此滅亡;他本人也縱橫天下,成就了令當時和后世都擊節贊嘆的英雄氣概;可惜皇圖霸業,轉眼成空,只剩英魂飄蕩于九天之上,遺骨埋沒于荒草之間,實在令人唏噓。正如電影《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中那首詩所說:“天下風云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在李自成一敗再敗,終于戰死的過程中,大明朝的殘余勢力-南明弘光朝廷也經歷了從建立到被清軍迅速掃平的過程。五月,南明弘光政權建立,以神宗萬歷皇帝嫡系子孫福王朱由菘為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入內閣為首輔,掌兵部事。若按實力論,南明弘光政權擁兵百萬,又占據全國最富庶的江浙一帶,完全可以大有作為;但是可惜弘光政權繼承了大明朝腐敗透頂的政治氣氛,對外與虎謀皮,對內黨爭不斷,白白浪費了手中的好牌。史可法上任伊始就犯了一個重大錯誤:他天真地以為真的可以利用清軍來對付李自成,聽說清軍大敗大順軍之后欣喜異常,竟提出了“聯清討賊”的主張!當時大順軍一潰千里,南明政權又繼承了大明朝的腐敗傳統,所以雖然滿清兵力少地盤小,但卻是最強大的一支力量。中國人是最擅長搞多邊關系的,春秋戰國時候的諸侯林立,練就了中國人的這套本事;之后三國鼎立、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中國人這套功夫是越練越純熟,可以說出神入化。
以魏蜀吳三國為例,魏強而蜀、吳弱,如果蜀、吳不和,勢必被魏逐個擊破;所以赤壁之戰前劉備諸葛亮走投無路了就投奔孫權,孫權也斷然決定聯劉抗曹,之后五十余年的鼎立局面,從此開啟,而赤壁之戰也為這五十余年定了一個大的基調。再往遠里說就更簡單:張儀的連橫之策根本就是騙人的,居心叵測,面對強大的秦國,楚燕韓趙魏齊六國只有采納蘇秦的合縱之策才是唯一出路。這么多歷史經驗,可是偏偏史可法就不會用!也許是李自成攻陷了北京,逼死了崇禎帝,使得對崇禎帝和大明朝都忠心耿耿的史可法發了瘋,喪失了基本的判斷能力:“先帝以圣明之主,遭變非常,即梟逆闖之頭,不足紓宗社臣民之恨。是目前最急者無逾于辦寇矣!然以我全力用之寇,而從旁有牽我者,則我之力分;以寇之全力用之我,從而旁有助我者,則寇之勢弱。”清軍“既能殺賊,即為我復仇。予以義名,因其順勢,先國仇之大而特釋前嫌,借兵力之強而盡殲丑類,亦今日不得不然之數也。”(史可法《文忠正公文集》卷一,《清遣北使疏》)這真是一廂情愿!與虎謀皮!在這樣錯誤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史可法當然就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和清軍講和;清軍追擊大順軍,后防空虛,他也不乘勢進兵,反倒為清兵搖旗吶喊。眼睜睜地看著大順軍一敗再敗,連丟晉、陜兩省,直到十二月底,清軍對弘光朝廷也是大軍壓境,他這才如夢初醒。而在南明朝廷內部,黨爭、腐敗之禍也是接連不斷。其實自北京陷落崇禎帝自殺開始,南明方面就在繼統問題上開始了黨爭。史可法等認為福王雖系神宗嫡系,按倫序當立,但福王昏庸不足掌國,打算擁立潞王;但是鳳陽總督馬士英卻有自己的小算盤,他認為福王“昏庸可利”,有利于自己獨攬大權,于是聯合一些實力派將領擁立福王,逼得史可法等妥協。
后來史可法為顧全大局,自請外任督師,鎮守淮、揚。馬士英乘機獨攬大權,開始排除異己,任人唯親,賣官鬻爵。當時南京城里流傳著這樣一首《西江月》:有福自然輪著,無錢不用安排。滿街都督無人抬,遍地職方無賴。本事何如世事,多才不如多財。門前懸掛虎頭牌,大小官兒出賣。還有民謠:中書隨地有,都督滿街走。監紀多如羊,職方賤如狗。蔭其千年塵,拔貢一呈首,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然而馬士英雖然腐敗,看人還是蠻準的,弘光帝果然是“昏庸可利”。縱觀中國歷史,昏君代代有,明朝特別多:早期有一個幾十萬大軍御駕親征卻被敵人活捉的英宗正統皇帝,后來就有煉丹成仙的嘉靖、多年不朝的萬歷、荒淫無度的正德、愛做木工的天啟……弘光帝作為萬歷皇帝的嫡系子孫,繼承了自己祖上的光榮傳統,對于馬士英的所做所為,弘光帝根本沒放在心上,而且他對于明朝的未來前途,國仇家恨,也是毫不在意。在南京后宮中,弘光帝整日飲酒作樂,舉行宮廷美女的選秀活動,居然還公開掛著一幅“萬事不如杯在手,百年幾見月當頭”的對聯。當年隋文帝楊堅說陳朝末代皇帝陳叔寶“全無心肝”,用在弘光帝身上也是再合適不過。這樣的一個朝廷,迅速覆滅也就不可避免。不久史可法戰死揚州,左良玉又因不滿馬士英所為而以“清君側”為名引發內亂,再加上清軍步步緊逼,僅僅到了十月十五日,南京便告陷落,幾天后弘光帝被俘,弘光政權滅亡。自此,滿清入主中原大局已定。重新回顧滿清入關的整個歷史過程,我們會發現,其實滿清的勝利并不是必然的,而是有很多偶然和人為因素的,吳三桂反復無常的選擇,李自成和南明朝廷所犯的錯誤,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我們不能排除有這樣的可能:即如果是李自成-而不是在當時社會制度比較落后的少數民族滿清-奪取了天下,建立了漢族政權,中國不會在之后兩百多年時間里,采取保守的、固步自封的態度對待外部世界,自身的社會制度進化也會加快進程,因此邁向近代化的步伐也會隨之加快。因為在晚明時期,其實這個過程是已經開始了的:資本主義萌芽、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的新哲學思想和西學東漸之風已經出現。但正是滿清的入主,使得這一切過程均遭中斷,中國重新回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社會制度的暗夜之中。
僅僅作為封建王朝來說,這個偉大的盛世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好時代。但是假如把國家比作是一個人的話,中國的問題已經不是是否患病的問題,而是一種無可挽救的衰老。在這種衰老面前,任何靈丹妙藥都無濟于事,只能靜候死亡,期待重生。而生不逢時的滿清王朝,貢獻了如此宏偉的盛世,卻更像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次回光返照,預示著將來不可救藥的衰亡。
鴉片戰爭,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個血淋淋的傷口,是一個徹骨的痛。通常來說歷史事件的價值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遞減,但是鴉片戰爭不同,因為鴉片戰爭拋給中國一個令幾代人苦惱的大問題-近代化和現代化。只要問題還沒徹底解決,這個傷口就仍然會流血,不會痊愈,其歷史價值也就只會增加,不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