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城鎮遺址位于日照市兩城街道駐地北側,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也是距今4000年前龍山文化時期的一處古國都城城址。自1934年發現該遺址以來,遺址內發現近百座房址和100多座墓葬,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大量文物。考古表明,兩城鎮遺址是龍山時代兩城地區的中心,是筑有大型防御設施、經過高度整合的早期國家的都城。同時,考古過程中發掘的較早的小麥遺存、大豆遺存、確切的釀酒證據等,表明了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已非常發達。
歷經八十載的“揭秘”
1934年春天,考古專家在魯東南沿海地區進行為期兩個多月的田野考古調查,發現包括兩城鎮在內的10余處遺址。1936年,對兩城鎮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除發現的50多座墓葬,還出土一批玉器、石器、陶器等龍山文化遺物,為認識龍山文化的內涵和特征提供了依據。
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經過對兩城鎮遺址進行多次調查,確認其文化堆積在2米左右,最厚可達5米。1995年,經國務院許可、國家文物局批準,由山東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等機構的考古學者組成中美聯合考古隊,對以兩城鎮遺址為中心的魯東南沿海地區進行區域系統調查和科學發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2006年,兩城鎮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國都城”考古價值巨大
兩城鎮遺址多學科合作研究涉及地質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等,研究時間長達10余年。對于考古人員來說,兩城鎮遺址如同一個巨大的寶庫,而遺址中出土的精美玉器更令他們欣喜稱奇。
經過10余年的調查發掘,確認日照兩城地區發掘的古城遺址是距今4200年至5000年的史前遺存。據估算,該古國約有6.3萬人,其都城占地近100萬平方米。同時,“兩城鎮古國”聚落群周圍有4個區域性聚落核心。以兩城鎮遺址為中心形成的高度核心化,顯示出該中心同其周圍較小的聚落群之間可能有一定的經濟和社會交往。
兩城鎮遺址發現了內、中、外3圈環壕,中圈環壕內側有夯土墻,揭露出較多房屋建筑和墓葬。以兩城鎮遺址為中心的地區存在三個等級的聚落遺址,這種聚落結構呈現金字塔狀分布。一級聚落兩城鎮位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中部位置。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龍山文化研究會會長欒豐實認為,這種聚落形態顯示出龍山文化時期的社會已經進入“都、邑、聚”三級控制體系的早期國家階段。
上世紀70年代,大量史前水稻遺存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被發現,而在中原以及北部地區,考古工作者發現較多的則是粟的遺存,因而很多人認為在新石器時代粟是華北絕大部分地區最主要也可能是唯一的農作物。兩城鎮遺址出土的植被標本中,有炭化農作物種子570粒,包括炭化稻谷、炭化粟以及少量黍和小麥。經分析,表明了水稻在龍山文化時期農業經濟中的比重遠遠超過粟和黍。
兩城鎮遺址出土陶器殘留物的化學分析結果,提供了中國史前時期生產和使用酒飲料的直接證據。中國人釀酒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600年的新石器時代。那時候古人已經懂得用稻米、蜂蜜和野葡萄等釀酒。學術界通常認為葡萄酒在中亞起源,于公元前2世紀傳入中國,這比日照地區檢測出的混合型酒的年代晚了約2000年。
整合于中國文化報、光明日報
想看更多這樣的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