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化與諸子百家
作者 張立
摘要:道家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源泉,是華夏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生文化,是與華夏文化乃至華夏民族同生共存的文化。代表著作是《周易》《道德經》,是講天道、地道、人道的文化,是諸子百家文化的本體?!吨芤住返闹饕獋鞒姓呤抢献印兜赖陆洝?,但《周易》又是儒家“四書五經”之首,又是《儒學十三經》之首。道家文化不等于道教文化,道家和道教雖一字之差,卻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不要混為一談。
諸子百家都是華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本來不分彼此、不分優劣、不分宗派的。只是他們在春秋戰國這個社會大變革時期,根據自己對社會對生活的觀察認識,提出了對社會生產生活和治國理政不同的思想和觀點。就像不同的醫生給同一個病人開出了不同的藥方,但是藥材都是從同一個藥房取的一樣,都是中國傳統文化。
到了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談將先秦時期的各種思想、代表人物、代表作分門別類進行了整理匯總,寫成《論六家之要指》一文,始有陰陽﹑儒﹑墨﹑名﹑法﹑道德的名分之分。
后來班固根據劉歆《七略》增刪改撰成《漢書·藝文志》,仍存六藝、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種的分類體系,此后又經歷代修改完善成三教九流,九流又分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從此華夏文化門派林立,支離破碎。
諸子百家自春秋戰國到秦漢,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相互指責、相互攻擊、相互辯論,誰也不服誰。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漢朝董仲舒為了迎合統治階級的需求,同時也為了給儒生們找一條升官發財的出路,篡改了孔孟的“回復周禮”、“回復分封制”、“以德治天下”、“民為貴、君為輕”的儒學思想,改成了“君權神授”、“三綱五?!钡男氯鍖W思想,從而得到了統治階級的認可,達成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卑鄙交易。
從此儒家在統治階級的大力倡導和扶持下才在統治階級層面擊敗道家、墨家和法家,在意識形態領域取得長達兩千多年的統治地位。
儒家的目標是做官,做官的途徑是讀書,"學而優則仕"。儒家認為除了讀書、做官其他事都是鄙事,孔子說“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叭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即便是為了養家糊口,他們從事的主要職業也是搞教肓辦私學。因此只要能識文斷字的人幾乎都是儒家弟子,他們學儒學教儒學傳播儒學,壟斷了文化教育和宣傳輿論的陣地,形成了對意識形態的獨裁局面。
自隋煬帝楊廣開創科舉制度,以科舉考試開科取士后,儒生們才真正實現了"學而優則仕"的夢想。隨著科舉考試的時間、范圍、規模的擴大,大批的儒生從政當官走上了領導崗位,使許多人受到啟發,看到學習儒學的前途,投身到儒生的行列,壯大了儒生的隊伍。由于儒家的尊師重道思想和儒生們相互奉承、相互推薦,送拜師帖,認門生成風,使得在朝在野的儒生們形成了一股勢力。到了宋朝,重用文人,重文輕武以來,儒家的“和為貴”、“化干戈為玉帛”的思想也成了統治階級的治國理念,從此中國在對外交往中發生糾紛和戰爭時,賠款割地就成了常態,到了清朝末年更是達到了巔峰。
歷代統治者為了籠絡儒家的這一股政治勢力,對儒家的開山鼻祖孔子不斷加官進爵,最后終于推上了神壇,成了孔圣人。
孔子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創辦私學,使得貴族化教育平民化。在孔子“有教無類”思想指導下,中國的文化教育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普及,有效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文化素質。
孔子的其他貢獻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刪詩書”、“ 定禮樂” 、“序周易”、“制春秋”。
所謂“刪詩書”,就是孔子把上古至春秋時傳下來的三千多首詩,以禮教思想為依據,按照自己的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精選出了三百零五首詩。把上古至春秋時傳下來的國書、誓言、銘文等也按照自己的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以及“子不言亂力怪神”的觀點進行了刪除和精編,形成了今日流傳的《詩經》、《尚書》。
所謂“定禮樂”,“禮”就是孔子把周朝形成的《儀禮》、《周禮》這些禮節程序中重復的刪除,混亂的理順,脫節的不清楚的進行了彌補,確定了祭天、地、宗廟之禮,朝禮、軍禮和婚喪嫁娶之禮,形成了今日流傳的《周禮》、《儀禮》,加上戴氏所傳《禮記》,稱為儒家“三禮”?!皹贰本褪墙o“詩”配的音樂,古時的“詩”不是朗誦的而是唱的,故每首“詩”都配有相應的音樂??鬃泳x出了三百零五首詩,就得給每首“詩”都配上相應的音樂,這就是“定禮樂”。
所謂“序周易”,就是孔子老年好“易”,為學“周易”把穿“周易”竹書的熟牛皮繩子都磨斷了三次,留下了“韋編三絕”的美談。據說《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這十篇《易傳》,也稱《十翼》的就是孔子所做,但有異議。
所謂“制春秋”,就是孔子把春秋時魯國的史書中添加了許多具有褒貶感情色彩的詞語,委婉地表達作者的傾向,不直接表明態度,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讓人知道作者的愛憎態度。這種筆法又稱“春秋筆法”,也就是用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的方式警誡邪惡而褒獎善良。這種方式只有能明辨是非的圣人能用,如果被小人用了將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故孔子說:“丘,成也春秋敗也春秋”。不幸被孔子言中,后世儒生寫文章隨心所欲、以個人好惡臧否人物。就連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被他們說成暴君,口誅筆伐二千多年。
秦始皇為華夏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統一了六國,結束了各國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國家。他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成了后世的典范,修建的各項工程都成了世界奇跡,他的文治武功功垂千古。
在政治方面,他廢除了分封建國制、世卿世祿世襲制,實行郡縣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員均由皇帝任免,無權世襲。
在軍事方面,秦始皇派大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蒙恬的大軍攻占了河南地(今內蒙、河套地區)、占據陽山(內蒙古烏加河以北),設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西北孟家灣),擊退匈奴七百余里,令匈奴聞風喪膽,不敢南顧,保證了中原華夏民族的安全。
在軍事設施方面,將秦、燕、趙三國原筑的長城加以增修,建立起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使之成為了中原漢民族千年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要塞,也成了世界奇跡之一。
在經濟方面,統一貨幣: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銅為下幣。
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時的秦國度、量、衡器具,作為全國斗算長短、大小、輕重之標準。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后,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占有土地之百姓呈報占田數并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在文化方面,統一文字: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瀳、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來秦國之大篆整理簡化而成小篆,在全國通行。后又簡化小篆成隸書,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國。
在交通方面,統一了車輛的輪距,建立車輛生產標準。修建馳道: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的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溝通水路:秦疏浚鴻溝作為水路樞紐,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長達六十多里的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
在水利方面,修建了鄭國渠,使關中地區成了旱澇保收的糧米倉。
在建筑方面,修建了阿房宮,秦始皇陵,這些工程展現了秦國高超的建筑水平。
秦始皇對華夏民族最大的貢獻就是經略百越。
所謂百越,主要指的是古代中國在南方沿海一帶古越族人居住的地區。在這里居住的原住民部落被先秦時期的中原人稱為越人(亦稱粵人),因其支系部落眾多,又被稱為百越。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边@句話透露出了兩個信息,第一,如今的江蘇南部沿著東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里的地域,就是百越的范圍;
秦朝三征百越,是秦始皇統一戰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著百越地區在歷史上第一次被納入了秦朝的版圖,也使得百越諸部族正式成為華夏民族的一員。這次戰爭雖然損失慘重,但卻促進了百越諸部族之間的融合,同時也改變了百越地區原有的落后狀態,快速推動了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并就此奠定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秦軍占領百越地區后,迅速在此設立了桂林、象郡、南海等三郡,當百越被納入秦朝版圖后,我國國土面積迅速增加了百萬多平方公里,秦始皇還在百越地區采取郡縣制,有組織地向百越地區移民,大量移民涌入百越地區,與當地人通婚,將華夏文字、規章制度、生活習俗、種植技術、生產技術傳授給當地人,使得百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相結合,最終形成了獨特的兩廣文化。并開新道,鑿靈渠,保障當地的日常生產生活等經濟措施。
通過開新道,使得中原和百越之間有了直接的聯系;通過鑿靈渠,使得長江的船只可以經過湘江,通過靈渠,與百越縱橫交錯的水網相通,增強了百越和內陸的聯系。
各民族之間不斷發生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也為百越兩廣地區的開發和建設奠定了基礎,使得后世王朝越來越重視百越兩廣地區,慢慢建立起了經濟貿易路線和相關的稅收制度,對中國的海洋文化有深遠影響。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個封建皇帝溥儀在辛亥革命的槍聲中宣布退位止,經歷了2132年。封建王朝皇帝總數為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尊帝者73人。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君主(單于、可汗、贊普)總數為251人。歷代農民起義建元、立國、稱帝(王)者,約100人。封建割據稱帝者(如安祿山)。約有60人,還有一個“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偣布s906個帝王,除秦始皇外其他帝王對中華民族所做的貢獻總和都不及秦始皇一人所做的貢獻大。這樣一位千古一帝,本應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為何卻遭受無情的誹謗和誣陷?就因為方士侯生、盧生等人迎合秦始皇的需要,答應為秦始皇找到長生藥。按照秦律謊言不能兌現,或者所獻之藥無效驗者,要處以死刑。侯生、盧生自知弄不到長生不死藥,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誹謗秦始皇天性剛戾自用,專任獄吏 ,事情無論大小,都由他一人決斷,貪于權勢 等等。秦始皇聽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亂黔首的罪名,下令進行追查,并親自圈定與侯生、盧生等人一起誹謗朝政,圖謀不軌的460余人活埋于咸陽。這即是所謂的"坑儒"事件。歷史上死于誹謗帝王、誹謗朝政和死于文字獄的人還少嗎?
"焚書"也是有些書宣揚德治、禮治、人治與秦國推行的法治思想相抵觸,有些書宣揚分封建國制與秦國實行的郡縣制相對立,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在政治結構上,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施行郡縣制;在文化上,統一了文字,以小篆為標準的官用文字;在經濟領域內,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這些措施都是國家大一統的基本要素,是國家強暴力能夠控制的要素。但有些東西是國家強力結構很難駕馭的,特別是在秦朝初年,戰國時期剛結束,百家仍然在爭鳴中,思想領域內極度混亂,而一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統一,最主要的條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而思想混亂是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大敵。為了統一思想,為了國家長治久安,秦始皇燒了一些容易引起思想混亂的書,就這些書也只是在民間流傳的書,并沒有燒秦朝皇家圖書館內的藏書。劉邦進入咸陽后,蕭何還從秦朝皇家圖書館搬走了大量記載秦國各郡縣土地面積、人口、稅收等資料的圖書。其后,項羽火燒咸陽三個月,秦朝皇家圖書館終化為灰燼,那里不僅有歷代絕版珍稀藏書還有秦國統一六國的文書,各項改革措施資料全部化為灰燼。世人沒有人指控項羽的罪行,卻記在秦始皇焚書上。秦國做了那么多事,實行了那么多新政,可是現在最缺少的就是研究秦國的資料,難道都是秦始皇焚燒了?隋煬帝楊廣建造皇家圖書館觀文殿,朝廷藏書達到37萬卷之多。到唐玄宗李隆基再次收藏圖書,只有八萬余卷而且大部分是唐初文人的作品,這難道也要記在秦始皇焚書上?
儒生們看不到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只看到秦始皇焚書坑儒。于是公報私仇,還是睚眥必報,以致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將儒生的狹隘、自私、齷蹉顯露無遺。
儒生們不僅睚眥必報,還對別人一個要求,對自己一個要求。
對秦始皇“焚書坑儒”一事口誅筆伐二千余年,而孔丘代理魯相,任職三月,即以"心達而險"(通曉世事而用心險惡), "行辟而堅"(行為邪僻而不知悔改),"言偽而辯"(強詞奪理且善于狡辯),"記丑而博"(刻意關注社會的陰暗面),順非而澤"(順著非正統甚至違背道德之引導思想如同江河泛濫般散播四方)五條罪狀,誣魯國少正卯"亂政",加以殺害。對于孔子誅殺少正卯的場面,《孔子家語》中說“戮于兩觀之下,尸于朝三日”。夠可怖的,殺罷,還要陳尸于朝廷之上三天,以擴大教育的效果。
提倡過言論自由,仁者愛人,以人為本的人,一旦掌權執政,也會立即走向反面,馬上禁止言論自由,甚至可以因言殺人。殺了人,還要給被殺者戴上許多難聽難看的帽子,以儆眾心,也安己心。
秦始皇殺了騙錢的術士和亂政的諸生就是暴君。孔子誅少正卯就意義重大。如西漢劉安就說:“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勸善,因民之所惡而禁奸。故賞一人而天下譽之,罰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賞不費,至刑不濫。孔子誅少正卯,而魯國之邪塞;子產誅鄧析,而鄭國之奸禁。以近喻遠,以小知大也。”(《淮南子·氾論訓》)意思很明白,理由也很光明正大,為了天下安寧,必須殺雞儆猴。典型的雙標。
對別人要求的是“忠孝仁義禮智信”,對自己要求的是“光宗耀祖”“封妻蔭子”。儒生們拼命讀書是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纯捶从橙迳木﹦?、秦腔,儒生們考中狀元后做的事都是“光宗耀祖”“封妻蔭子”和“有仇報仇,有怨報怨”。有幾個是抱著為國為民的理想學習的?都是談道德洋洋萬言,論治國胸無一策。何況道德也是自私的產物,因為有道德的標準是“仗義疏財”,“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總之,只要你幫助了我,你就是個有道德的人,你給了我財物你就是個有道德的人,你不幫助我,你就是個自私的人,你不給我財物,你就是個吝嗇的人。所以說道德是集體的自私,自私是個體的道德。
儒生們的無恥連“閩中十才子”之首曹學佺都看不下去,憤然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千古名聯。
事情是這樣:明朝,桂林皇親宗室素來驕橫,家奴們也依仗自己是皇親奴才驕橫跋扈,不僅欺壓百姓,甚至連官府都不放在眼。
一天,皇親的奴才又閑得無聊,放出斗犬,讓其任意撕咬路人,一秀才奔跑不及,撲倒在地,斗犬騎在秀才身上任意撕咬,秀才眼看就要命喪狗口,這時路邊沖出一殺豬佬,手起刀落剁了狗頭,救下了秀才。皇親的奴才一看,區區賤民竟然把主子心愛的斗犬殺了,那還了得!他們把殺豬佬捆綁起來連同死狗一起送到官府,要官府判他死罪給狗償命。
時任廣西右參議曹學佺正好審理此案件,詳細看過狀紙后,不畏懼皇親宗室,判其屠夫無罪,更判皇親要賠償給秀才醫藥費?;视H一看,這樣判決自己臉面不保,但在章法上又拗不過曹學佺,心生一計,要求重審,并暗中重金賄賂并威逼恐嚇秀才改口供,說他自己和斗犬相好,是朋友,那天是斗犬和其在玩鬧嬉戲,是屠夫惡從膽邊生殺了斗犬,要屠夫給斗犬償命!
再審時,秀才貪圖財物又懼怕皇親勢力,就出賣了屠夫,更改了口供。曹學佺聽完秀才改的口供后勃然大怒,拍案而起,罵道:“人證,物證皆在,況且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報,反要置他于死地,與狗相好,認狗為友,傷天害理!天容你,我不容你!”說完就要衙役杖擊秀才,秀才挨不過,終于招了是皇親如何用重金和威逼要他做假口供。案件真相大白于天下。
曹學佺重判:
屠夫無罪;秀才,與狗相好、認狗做友、恩將仇報,革去功名,給皇親當狗!
并憤然在案卷上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千古名聯。
儒生們雖然不給孔子長臉,但儒家畢竟是一個有宗旨的學術團體,我們還是來看看儒家的基本思想。
我們從孔子所做的工作和貢獻可以看出來,所謂儒家學說并非儒家自身的內生文化,而是都是來源于華夏文化,是華夏原生文化的一部分。
孔子對當時的社會的診斷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整個社會禮壞樂崩,禮樂的根本,就是“仁”,也就是愛心。有沒有愛心,是每個人自己的事。能不能實踐禮,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這就叫“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因此,禮壞樂崩決不是禮樂制度出了問題。從根本上說,是人性出了問題,是人心出了問題;而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找回愛心,讓世界充滿愛。
要想拯救這個有病的社會就要克己復禮,那么靠什么來“克己復禮”?
仁,或者說,仁愛??鬃诱f:“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睔w,有人說是贊同(朱熹),有人說是稱許(楊伯峻),也有人說是回歸(李澤厚)。其實都一樣。就是說:只要我們能夠“克己復禮”,那么,普天下人也都會贊同和稱許,從而使全社會回歸到仁。
孔子認為,我們之所以要有禮,要有樂,就因為人們有愛心。愛心是需要表達的,表達的方式就是禮和樂。比方說,父母去世,要披麻戴孝,守喪三年,就是為了表達愛心。
禮樂的根本,就是“仁”,也就是愛心。
仁愛之心既然植根于親情,那么,事情也就變得簡單好辦了。首先,可以對已經遇到麻煩的禮樂制度進行積極的改革。因為所有的道德規范,比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之類,都可以解釋為愛。君仁,就是君愛臣;臣忠,就是臣愛君;父慈,就是父愛子;子孝,就是子愛父。這樣一來,那些繁文縟節就能簡化為愛,統一為仁,原本難以維持的禮樂制度說不定就能維持了。第二,子愛父,父愛子,臣愛君,君愛臣,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就能實現以德治國。因為當時的天下,是“家國一體”的。國,就是放大的家;家,就是縮小的國。在家為孝子,出門就是忠臣。在家為慈父,在國就是仁君。第三,君愛臣,臣也愛君,政權就穩定。父愛子,子也愛父,社會就安定??傊プ×恕叭省边@個根本,就天下太平。
墨家,墨家的立場則是平民的,甚至是勞動人民的。他更多地是站在勞動人民一邊,想勞動人民之所想,急勞動人民之所急,為勞動人民奔走呼號,爭取權利。為此,墨子提出了他著名的十大主張。這十大主張,包括四個方面。首先是倫理思想,這就是兼愛。這是墨子思想的總綱,后面要著重講。二是政治思想,這就是尚賢、尚同、非攻。三是經濟思想,這就是節用、節葬、非樂。四是宗教思想,這就是天志、明鬼、非命(請參看李小龍《墨子譯注?前言》)。這些主張,便都與他的立場有關。
墨子對當時社會的診斷是: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還只是社會動亂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則是人們不相愛,一言以蔽之:強執弱,眾劫寡,富侮貧,貴傲賤,詐欺愚。這就是“病理”。
弄清了社會的病象、病源、病因、病理,就可以治病了。怎么治?對癥下藥,缺什么補什么?,F在社會的病,既然“以不相愛生”,那么,治病的辦法,就是針鋒相對,讓人們相愛。墨子說,諸侯相愛,就不戰爭;大夫相愛,就不掠奪;人與人相愛,就不殘害。君臣相愛,就君惠臣忠;父子相愛,就父慈子孝;兄弟相愛,就融洽協調。如果“天下之人皆相愛”呢?那就“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總之,只要人們相愛,“國相攻,家相篡,人相賊”的病象問題,“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的病源問題,“強執弱,眾劫寡,富侮貧,貴傲賤,詐欺愚”的病理問題,便都解決了。
墨子說,所謂相愛,就是像愛自己一樣愛別人。比方說,看待別人的國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國家(視人之國若視其國),看待別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視人之家若視其家),看待別人的身心就像看待自己的身心(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樣一種愛,就叫“兼相愛”,也叫“兼愛”。墨子說,如果天下人都“兼相愛”,都把別人的家看作自己的家,還有誰會盜竊(誰竊)?都把別人的人看作自己的人,還有誰會殘害(誰賊)?都把別人的家族看作自己的家族,還有誰會掠奪(誰亂)?都把別人的國家看作自己的國家,還有誰會進攻(誰攻)?因此,只要“兼相愛”,就一定“天下治”。
孔子和墨子,都主張愛,也都主張讓世界充滿愛。但是,他們兩人的愛,是不一樣的??鬃拥膼凼侨蕫?,墨子的愛是兼愛。
什么是“仁愛”?就是從親情出發,從身邊做起,由此及彼,推己及人。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先愛自己人,后愛別的人;先愛父母子女,后愛父老鄉親;先愛華夏族人,后愛少數民族。甚至同一層面,也有先后,比如先父母后子女,先國君后國民。這是一種有差別的愛,這也就是“仁”。
什么是“兼愛”?就是不分親疏、貴賤、等級、差別,一視同仁的愛。無論父母子女、國君國人、貴族平民、華夏夷狄,統統一樣地愛。這是一種無差別的愛,這也就是“兼”。
仁愛與兼愛,是儒墨兩家的根本分歧。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墨子是“若視”,孟子是“以及”。
墨子的“若視”,就是把別人看成自己,把別人的親人看成自己的親人。愛自己幾分,愛別人也幾分;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子女幾分,愛別人的父母、兄弟、子女也幾分。一視同仁,人人平等,分毫不差。這也就是“兼愛”。
孟子的“以及”呢?就是首先愛自己的親人(老吾老,幼吾幼),然后再由此及彼、推己及人,想到別人和自己一樣,也有父母、兄弟、子女,也應該被愛,這才給他們愛(以及人之老,以及人之幼)。但是,愛自己的親人與愛別人的親人,是不一樣的。愛人,與愛物,也不一樣。孟子說,君子對于萬物,因為它們不是人,只需要愛惜,不需要仁德(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對于民眾,只需要仁德,不需要親愛(于民,仁之而弗親)。親愛誰?親人,而且首先是父母,即“雙親”。這就叫“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在這里,愛是有等級、有差別的。越親近的,愛得越深、越多;越是疏遠,則愛得越淺、越少。這就叫“愛有差等”,這也就是“仁愛”。
儒墨兩家的根本分歧便正在這里。儒家主張有差等的仁愛,墨家主張無差別的兼愛。
在墨子看來,親愛自己的親人,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因此這不是“道德”,而是“本能”。所以,講道德,不能只講“親親”。恰恰相反,只有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超越了人人都能做到的“親親之愛”,實現普天之下人人平等的“博大之愛”──兼愛,才真正達到了道德的境界。因為只有兼愛,才體現了道德的超越性。
可見,儒家的仁愛比較現實,墨家的兼愛有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法家不是純粹的理論家,而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它的思想也是著眼于法律的實際效用。 法家思想包括倫理思想、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諸多方面。法家倫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觀基礎上的誠信觀和義利觀。
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時期的理官,成熟在戰國時期。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韓非集秦、晉法家思想之大成,將"勢"、"術"、"法"三者糅合為一,即勢立威、術馭臣、法制民,又吸收道家思想,將法治理論系統化。他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剪除私門勢力,"以法為教",厲行賞罰,獎勵耕戰。在歷史觀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quot;,"事異則備變"的觀點,把歷史的發展分為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和當今之世。在哲學上,用唯物主義觀點改造老子關于"道"的學說,指出"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認為道是萬物發展的總規律,理是個別事物的特殊規律。強調人必須遵循客觀的規律進行活動。在認識論方面,他提出"參驗"的方法,以"功用"的實際效果檢驗人的言行,認為"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這種把"參驗"作為判別知識真偽的思想,對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法家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 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于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蕩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于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名家,最早的名家可以追溯到與上古禮官,周朝的禮法只有這些少數的人能看到。春秋以來,由于王室權利衰弱,新生地主階級開始對禮法的質疑,熟悉禮法的禮官充當“訟師”的職責,依據禮法為“當事人”進行刑事辯護,因此稱他們為“刑名家”。以后逐漸從“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因為善辯而“聞達于諸侯”所以又稱為“辯者”。發展到戰國中期,由于激烈的社會變革,使舊有的概念不能反映新事物的內容,而新出現的概念還需要社會的公認。這種名實不符的現象,在當時的社會上十分普遍,急需解決。適應這種社會需要,在三晉便出現專門研究“名實”問題的學派,被后世稱為“名家”。
“兩可說”說明了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對同樣的事情有不同的認知,在不同立場下,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說辭。指導人們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要看到事物的另外一面。
“合同異”說明了同樣的事物跟個別的事物之間相同卻又不完全相同。是對事物個性與共性之間區別的探究,并得出萬物相同又不完全相同的結論。
“離白堅”說明了具體事物不同方面的區別,這種區別是普遍存在的,即使看不到,也不能證明沒有區別。著重對一件事物不同方面的研究。
總結下來就是說,要換位思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會有不同的結果,然而這些不同又有相同的部分,是古代的辯證法,矛盾論。
陰陽家是盛行于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哲學流派,陰陽家的學問被稱為"陰陽說",其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屬于道家支派,史學家一般以齊國人鄒衍(騶衍)、騶奭為創始人。
陰陽家的哲學思想主要是道家"陰陽說"和"五行說"。
"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作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調力量,認為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這和道家的老子所秉承的構成世界的概念"道生陽,陽生陰,陰陽生八卦,太極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相同。
"五行說"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不斷循環變化"的理論發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研究陰陽五行說,能從天體的運行的計算來制訂歷法,掌握世間萬象。到后來,發展出專門研究天體運行規律的"天文家"、研究歷法的"歷數家"后與"五行家"相結合。
陰陽家思想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并進一步發展,建構了規模宏大的宇宙圖式,嘗試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
道教,東漢張道陵托言太上老君親降,授“三天正法”,命其為“天師”。 張道陵就此創立了道教,尊老子為教祖,以“道”為最高信仰。從這時起,道教開始有了正規教團組織“正一盟威道”,后世也稱之為“天師道”。
道教的《老子想爾注》相傳為張道陵所著對老子《道德經》的注釋本,是道教早期教派正一盟威道的一部哲學兼丹經的經典著作?!断霠栕ⅰ返乃枷雰热葜饕ㄈ糠郑阂皇顷P于守道誡?!断霠栕ⅰ氛J為“道”是專一、真誠、清靜自然、好生樂善的,只要人們謹守道誡,就可以延年增壽,除災得福。二是關于長生之法?!断霠栕ⅰ氛J為善保精氣就可以實現仙壽,主張和五臟五行之氣,“和則相生,戰則相克”。闡述房中術要領:“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認為得此要領,也可長生不死。為了自守,要做到無思欲、無為無名、不貪榮求寵、不爭強好勝、不為惡事等。三是關于帝王行道問題?!断霠栕ⅰ氛J為,行道不只是道士的事,帝王也應行之,“道之為化,自高而降,指謂王者,故貴一人,制無二君,是以君王常當行道,然后乃及吏民,非獨道士可行,王者棄捐也”。而且上圣君王都是師道行道,用以教化天下,故能實現太平之治,后世帝王漸漸失道,君臣行道,太平之世可以實現,民眾安順。這里的“道”,指生道,也就是清靜寡欲,樂善好生之道;而戰爭是殺生的,故“兵不合道”,帝王應守生道,少起戰事。
張道陵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道教徒主要以休糧守谷、清靜無為、采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制、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并服婦乳之類或看經、或打坐、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關之類為修道方法。以施藥治病、占卜算卦、請仙扶鸞、朝真降圣、驅鬼除妖為生計。
到現在人們都認為道教就是道家,把道教等同于道家。道教雖然尊老子為教祖,但道教的思想只是老子思想的細枝末節,“道家”“道教”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卻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不可混為一談。
道家,道家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源泉,是華夏文化的集大成者。
一、道家文化源遠流長。
老子是道家的杰出代表,但卻不是道家的創始人,因為道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有華夏歷史傳說的時候,而且不是一家一派之言。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為什么遠在中國文化的萌芽階段,老子卻創造了超大的智慧,短短的五千言就解鎖了宇宙的奧秘,創說了自然無為的天道觀,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代表什么?韓非子說,這個道萬物之所成也。“道”而成為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石。這一切不由的使人產生聯想,老子的學說從何而來,他到底傳承了誰的觀點。
老子思想“四大來源”
1、古之道術
《莊子.天下篇》是最早論述先秦學術思想史的極有價值的重要文獻。明確指出老子思想的來源和特征: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盁o”、(常)“有”,主之以“太一”(道)。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古之博大真人哉!
2、得《易》之體
北宋邵雍曾說明:“老子得《易》之體”。(《皇極經世》卷首下)“體”就是“主體”,是“根本”,是“精髓”。老子確得《易》的主體、根本、精髓。
從具體思想觀念講,老子“ 得《易》之體”,而有發展,有深化,有創新。如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所指出:“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術也。合于堯之克攘,《易》之謙謙。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就是對《易》思想的深化與發展。 西晉阮籍《通老論》指出:“道者法自然而為化,侯王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說明《老子》“道”的思想根源極深,是古代哲理至精至純的提煉,是《老子》思想核心。
3、出于史官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是我國最早的評介先秦諸子著作的學術論文,評道家是:道家者流,蓋出入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4、吸取春秋時代思想精華。
老子思想來源于古之道術,特別是來源于《易》,《易》有周朝的《周易》,商朝的《歸藏易》,夏朝的《連山易》,再往前追溯就是伏羲的先天八卦。我們在中國上古歷史傳說中也經常能看到道家的影子,如相傳黃帝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的傳說,可見道家思想源遠之流長,與華夏文化乃至華夏歷史共生共存,是華夏文化的源泉。
二、道家文化博大精深。
老子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哲學、邏輯、宗教、天體科學、生命科學、文學語言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乃至影響到世界。嚴謹的邏輯,精美的文字,玄妙的思想,傾倒了一批又一批學者,吸引他們不懈研究,窮神探賾。
老子思想的主要來源就是《周易》,周易的源頭上朔伏羲八卦又稱先天八卦,傳說是由距今七千年的伏羲氏觀物取象的所作?!兑?,系辭說》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天八卦演繹的是宇宙天體形成的過程。在這個演變過程中,首先是太極,其次是兩儀,最后是八卦。太極就是炁,是天地未分時物質性的渾沌元氣。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是生兩儀,一陰一陽就是兩儀,故《易;系辭說》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六十四卦講三道:天道、地道、人道。
《老子》八十一章也講三道:天道 、地道、人道、而且講得更為具體、深刻、精確。
什么是天道?就是講宇宙怎樣形成的?怎樣出現的?宇宙本原是什么?宇宙之中誰最大?誰是主宰?宇宙怎樣發展、變化?
什么是地道?就是講天地是怎樣出現的?天地是否永存不毀?天地萬物是怎樣出現的?天地萬物是否永存不變、不死亡?
什么是人道?就是講“道”在宇宙、社會、個人起什么作用?“德”在社會,個人中起什么作用?君王怎樣治理國家?怎樣對待百姓?大國怎樣對待小國?人類生死狀況怎樣?人是否長生不老?人類的貧窮,饑餓現象是怎樣造成的?怎樣看待人類的禍?,F象?戰爭會給人類帶來什么后果?人的成功、失敗、幸福、災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個人在復雜萬端的社會環境中怎樣處于不敗之地?等等。如此重大的宇宙、人類、社會、個人大課題,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經濟學家、哲學家、教育家、宗教家,都做過不同解釋。兩千多年的人類社會實踐證明《老子》思想解釋三道最為準確、深刻、精辟、獨到。
從古到今的學術著作千千萬萬,堆積如山,還沒有第二部書僅“五千言”把天道、地道、人道解釋如《老子》一樣精辟、獨到?!秴问洗呵?制樂》篇就盛贊《老子》的思想光輝:“圣人所獨見,眾人焉知其極”?!独献印匪枷胩幪幎奸W亮著“圣人所獨見”的思想光輝。這就是《老子》思想超人的偉大之處。直到今天,科學發展十分昌明地時代,就個人所知,還沒有任何一門學科的理論,觀念、實踐能批駁或推翻《老子》論三道地理論、觀念。諸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2章),“水利萬物而不爭”(8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9章)、“五味令人口爽”(12章)、“道大、天大、地大、人大”(25章)、“柔弱勝剛強”(36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75章),“出生入死”(50章)、“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手?”(23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73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79章)、“天之道,利而不爭”(81章)等等思想觀念,還是金光閃閃,照人心弦。
我們知道我們的宇宙是由大爆炸產生的。在某一個瞬間,一個或多個能量無窮大、體積無窮小的奇點突然發生了創世紀的爆炸,宇宙誕生了。
宇宙大爆炸的延續性產生了時間。
宇宙大爆炸的范圍產生了空間。
宇宙大爆炸的產物產生了物質。
由時間、空間、物質三者相互作用就產生了五光十色、千奇百怪、形形色色的宇宙。有了宇宙就有了銀河系、太陽系等無數的星系,就有了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有了宇宙的生命,有了宇宙萬物。
那么大爆炸發生以前世界的狀態是怎樣的呢?看看老子對“道”的闡釋,老子《道德經》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這就是大爆炸發生以前世界的狀態,也就是道家稱之為“道”的狀態。“無”就是大爆炸發生以前的奇點狀態,“有”就是大爆炸發生以后產生了時間、空間、物質,從而生成宇宙萬物。也就是老子《道德經》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也是《周易》、《道德經》講的“天道”。
故大爆炸發生以前世界的狀態,就是道家稱之為“道”的狀態。這個“道”是“先天地生”,其性“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道”是“先天地生”,就是說“道”在“天地”產生以前就存在,也就是說“道”在大爆炸發生以前就存在。
其性“獨立而不改”。 也就是說“道”是獨立存在的,是不受任何因素干擾和控制的存在。
“周行而不殆”,也就是說“道”是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輝,是不生不滅的永恒存在。
悟道、修道、證道,最終得道,達到長生不老,這才是道家追求的終極目標,也是道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得道的人才能長生不老與天地同壽,這樣的人才是“真人”。
“道”既然“可以為天地母”, 萬物都由“道”生化?!暗馈鄙f物的過程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至無窮無盡。猶如一顆樹的種子,由種子生出主干,主干生出分枝,分支生出側枝,側枝生出細枝。雖然生生不息卻離“道”越來越遠。
故道家倡導“返璞歸真,歸根復命”,就是與“道”生萬物的過程反著來,人間規則是“順者生逆者亡”,道家規則是“順者人逆者仙”, “道”生萬物的過程猶如從山頂向下滾圓石,輕松、快速、高興,但卻是墮落的過程。“修道”卻是相反的過程,猶如從山腳向上滾圓石,勞累、緩慢、痛苦,但卻是提升生命層次的過程。人類之所以加速墮落就是因為人類只追求眼前短暫的幸福,而不愿辛苦修道。人類物質文明越來越發達可是精神文明卻越來越空虛就是因為與“道”越來越遠。
可是《周易》、《道德經》都沒有明確闡述“返璞歸真,歸根復命”的具體操作步驟和方式方法,于是后世道家學道者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創出了各種各樣的修道方法。
一類是從研究《周易》人手,研究《周易》的卦形發展成了圖讖學說,研究《周易》的數字發展成了數術學說,研究《周易》的卦辭的發展成了文學,研究《周易》的八卦的發展成了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卜筮,算命,八卦占卜術,奇門遁甲,占星術,相術,測字。
另一類是從研究《道德經》人手,形成了內丹派和外丹派。
內丹派,所謂內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以人體為鼎爐,精氣神為藥物,而在體內凝練結丹的修行方式。運用意念和呼吸的程度為火候,以精氣神的凝合體為還丹。由于內丹方法的不同,內丹派道教又分成不同流派,如文始派、少陽派等。按照修煉次序又分成修性、修命、性命雙修。
內丹派發展出了各種氣功,在練氣內視中觀察到了人體的五臟六腑、氣血筋骨,特別是發現了人體的陰陽二氣、任督二脈、奇經八脈,從而發展成了獨具特色的中醫學說。
外丹派,外丹是相對內丹而言,起源較早,由方仙道中精于煉金術和煉丹術的方士承傳而來。道教中的外丹派在魏晉神仙道教中較興盛,葛洪的金丹道實際上便是外丹派。唐代外丹派發展到高峰,由于柳泌的鉛汞說傳入宮廷,毒死了不少官僚的皇帝,因之敗落,但未失傳。宋元以來,外丹派作為地元丹法,仍為仙家所研習。
外丹派在煉丹過程中發展出了中草藥學說,冶煉技術,化學等。
總之,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涵蓋了華夏文化的方方面面,是華夏文化的源泉?!?a target="_blank" >先秦學術概論》認為"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于明一節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
道家原本的目的是得道成仙,長生不老,為達此目的,歷代修道者探索了無數的方式方法。雖然到現在還沒有找到得道成仙,長生不老的具體可行的理論和方法,卻發展出來了許許多多經綸世務的理論學說、方法和神秘文化,如圖讖學說、數術學說、文學、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卜筮、算命、八卦占卜術、奇門遁甲、占星術、相術、測字、堪輿(風水)、氣功、中醫學說、中草藥學說、冶煉技術、化學等。
涌現出了許許多多杰出人物。如周朝的姜子牙、漢朝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唐朝的李靜、宋朝的苗光儀、元朝的劉秉忠、明朝的劉伯溫、清朝的范文成等等,這些道家弟子個個都是既能上馬治軍又能下馬治民,既善于打破一個舊世界又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的濟世奇才。而儒家自孔子孟子之后就鮮有翹楚,不說孔子的三千弟子,也不說孔門七十二賢,就說孔子的十大弟子放在歷史的長河中也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儒生,米粒之珠,毫無光彩。
當然,儒家也不是一無是處,儒家倡導的“道、德、仁、義、禮、智、信”都是華夏最普世的價值觀。于是在華夏文化中就出現了一個奇觀,要做成一件事不但要有道家的謀略還要符合儒家的價值觀,既“陽儒陰道”。
所謂“陽儒”,也就是說打著“道、德、仁、義、禮、智、信”的旗號,說著冠冕堂皇的話,裝出一副正人君子或救世主的樣子出現在公眾面前,這叫名,只有“名”正才能“言”順,但這種事只能說不能做。
宋襄公就是仁義失國的例子,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與楚國大軍在泓水決戰。楚軍開始渡泓水河,向宋軍沖殺過來。目夷說:"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 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布陣,目夷說:可以進攻了。宋襄公說:"等他們列好陣地。"等楚軍布好軍陣,楚兵一沖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
所謂“陰道”,就是運用各種手段,各種陰謀詭計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以做好對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事情。這種事只能做不能說,不用這些手段可能什么事都做不了,說了可能會引起民眾的不安或動蕩,說了可能會使事情做不成功。
西門豹治鄴時,準備戳破河伯娶媳的騙局,懲治以給河伯娶媳為名欺騙百姓,大肆騙取錢財的三老、廷掾、女巫。但是西門豹不能把自己的目的說出來,因為說明了自己的目的會引起被欺騙的百姓的不滿和反對,如果三老、廷掾、女巫加以挑撥可能會發生民變。為了達到目的,西門豹也去給河伯送媳婦,但卻說已選的女子不漂亮,改日選個漂亮的女子給河伯送去,讓女巫給河伯送個信,把女巫扔進河去,等不來回信又把女巫的幾個弟子和三老扔進河去讓他們去催回信,結果嚇得其他人再也不敢提給河伯娶媳了。所以“陰道”只是采取最佳的策略、方法達到最佳的目的。并不是“陰道”就是坑人、騙人、謀害人。
這就是為什么大家明明知道道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儒家文化只是擷取了華夏傳統文化中的一些道德觀、價值觀加以倡導和弘揚,只是華夏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而已,并非自己的內生文化,但卻把儒學奉為國學,國學之集大成者,而真正的國學---“道學”卻被邊緣化的原因。
因為儒學是掛在嘴上,是仁義道德,是浮在表面上的,人人都只說不做,停留在口號和嘴里的社會道德觀、價值觀。
而道家是藏在心里,是利益得失,是潛在水下的,人人都只做不說,只應用于實際行動的謀略、手段。
無論社會怎么發展,都需要奉“陽儒”為上,尊“陽儒”為正統。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不至于看起來如此赤裸,人是活在希望里的,我們只有美好、希望和正能量的事情,才能更好的推動社會進步。
作者簡介:
張立,男,甘肅省張掖市人,1991年畢業于甘肅農業大學,農學學士。無黨派、無宗教信仰。本帶著羽翼降生,卻爬著走完了一生。生逢如此扯淡的人生也只能節哀順變。如今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愿相忘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