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詩的寫作要點
一、律詩是詩詞里講究最多的詩種(包括律絕)。我們先復習一下七言絕句的平仄構造
1、平起平落(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
注釋:1、括號(),內的字宜仄可平:(仄);2、括號(),內的字宜平可仄:(平);
3、括號《 》,變格時宜平可仄:《平》;4、括號《 》變格時宜仄可平:《仄》。初學者不必學習變格句型,尊重《 》內用字平仄。
絕句(指律絕)1、2、4句用韻(一般壓平韻,首句不用韻應符合第3、4的格式)。
二、七言律詩的平仄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如同“五言律詩”前面加與五言前節兩個字平仄相反的字既成。七律同七絕一樣,首句通常入韻(七律首句不入韻也可,古今少見,但必須符合3、4的格式;“五絕”“五律”首句通常不入韻)。七律2、4、6、8句都入韻,一定要用平聲韻。3、5、7句不入韻,但尾字必須用仄音字。
否則就不為律詩了(不是所有的七言八句都是“X律”如格律不符只能根據詩的格律歸為古風了)。
“七律”和“七絕”一樣也有4種格式。可看出它是兩首七絕平仄格式相加:
1、平起(首句用韻):等于七絕(1)(3)形式相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2、仄起(首句用韻):等于七絕(2)(4)形式相加。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3、平起(首句不用韻):等于七絕(3)形式兩首相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毛澤東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十”入聲字
4、仄起(首句不用韻):等于七絕(4)形式兩首相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律詩頷聯(3、4句)、頸聯(5、6句)應對仗,也可只在頸聯對仗。
三、律詩個別句子的變通和拗救
律詩平仄格式要求嚴格,但也有一點靈活性,在一定條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變通。在古代詩人的作品中,在平仄格式上變通的情況相當普遍,以致尋找毫不變通的律詩,反而不容易找到。變通,并不是任意的,也有一定的規則。古代詩人作詩,也常有某個字不合平仄句型,這叫“拗”,或“拗句”。既然已經“拗”了,可以采取適當的方法加以補救,這就叫“拗救”。
關于“一、三、五不論”
前人曾經提出過一個變通的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是指七律而言的,意思是說,每句的一、三、五諸字的平仄可以“不論”,“不論”就是可以變通;二四六諸字則必須“分明”,“分明”就是要求嚴守格式。至于第七字,押韻的用平,不押韻的用仄,這是固定的,就在必提出了。五律每句只有五字,這個口雇自然就變化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這個口雇能夠概括一些現象,但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地方可以不論,有些地方一定要論。所以又有人說:“一三五不一定不論,二四六不一定分明”;這是說,變通是有一定條件的。
關于第一個字,七律每句第一字的平仄完全可以靈活,該用平的可以用仄,該用仄的可以用平。但其中有一個例外,即五律每句的第一個字和七律每句的第三個字,遇到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式,它的平仄就不能變通。
為什么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一個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字不能變通呢?因為如果變為仄聲,那么這個句子就成五言“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全句只有第二個字(七言句中為第四字)是平聲,這叫“孤平”。“犯孤平”在律詩中是禁忌的。不過,“孤平”只限于這一句式,在其他句式中若只出現一個平聲,也不算“孤平”。
除這個句式之外,其他的句式第一個字(七言句的一、三兩個字),都可以平仄通用。
五律每句的第三字(七律每句的第五字),常見的都是依照格式的,稱為正例;有的詩未依照格式,這是變通,稱為變例。例如王維的《送別》:
山中相送罷,平平平仄仄
日暮掩柴扉。仄仄仄平平
春草明年綠,○仄平平仄
王孫歸當歸?平平平仄平
這末句第三個字應仄而用平,既然用了,就屬于“不論”了。張繼著名的七絕《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仄仄平平平仄平
江楓漁火對愁眠。平平○仄仄平平
姑蘇城外寒山寺,平平○仄平平仄
夜半鐘聲到客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七言中的第五個字應仄而用平,也屬于不論之列。再如李白七絕名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末聯:
孤帆遠影碧空盡,平平仄仄仄平仄
惟見長江天際流。仄仄平平平仄平
這一聯上句第五字應平用仄,下句相應地在第五字的位置上就仄用平。兩句第五字都“不論”了。再讀杜甫七律篇《蜀相》前兩聯:
丞相祠堂何處尋?○仄平平平仄平
錦官城外柏森森。○平○仄仄平平
映階碧草自春色,○平仄仄仄平仄
隔葉黃鸝空好音。仄仄平平平仄平
這四句有三句的第五個字平仄變通,也是“不論”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五言第五個字、七言第五個字都可以“不論”,例如:
“仄仄仄平平”句型,不可變通為“仄仄平平平”。
三個平聲字在句子末尾連在一起,叫“三平調”,是應該避免的。(當然這只限于句尾,在句子中間三個平聲字相連是可以的。)
關于“一、三、五不論”這個簡明口訣,可以作如下的概括:
(甲)仄腳句:
1、五言的“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可以一、三不論。
2、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一、三、五不論。
(乙)平腳句:
1、五言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可以不論;但第一字不能不論,否則會犯孤平。
2、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五可以不論,但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會犯孤平。
3、五言的“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以不論,但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出現三平調。
4、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三可以不論,但第五字不能不論,否則出現三平調。
四種句型的變通
律詩有四種句型,以五言詩而言,它們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詩只是前面加二字。為了運用靈活,古人在創作實踐中曾經進行探索,在不失音韻聲律之美的前提下,采取了多種多樣的平仄變通方式,幾乎每位詩人的作品都有平仄變通,以致毫不變通的律詩反而比較少。下面,把前人變通的經驗,按句型予以簡明的概括,以便學習掌握。
1、仄仄平平仄
這種句型可以變通為仄仄平平仄仄。
如杜甫五律《秦濟驛重送嚴公四韻》首聯:
遠送從此別,仄仄平仄仄
青山空復情。平平平仄平
又如白居易五律《賦得古原草送別》頷聯:
野火燒不盡,仄仄平仄仄
春風吹又生。平平平仄平
這兩聯的詩出句都把“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由平變仄,成為“仄仄平仄仄”,與之相應,在對句又都把第三字由仄變平,即由“平平仄仄平”變為“平平平仄平”。這種方法,即出句拗,而在對句特定位置上的某個字也加以變動,作為補救,這樣的拗救,叫對句相救。“仄仄平仄仄”這樣的變通句式,應注意在對句相救。
按照“一、三不論”,“仄仄平平仄”句型也可變通為“平仄平平仄”,或“仄仄仄平仄”,這屬于'半拗’在對句可救,也可不救。
2、平平仄仄平
這種句型可以變通為仄平平仄平。
如李白五律《宿五松山下荀媼家》首聯和頸聯:
我宿五楹下,仄仄○平仄
寂寥無所歡。仄平平仄平
跪進雕胡飯,仄仄平平仄
月光明素盤。仄平平仄平
首聯和頸聯對句第一字應平而用了仄聲,便出現孤平,于是在第三字應仄而用了平聲,這是孤平的拗救,屬于“本句自救”。
3、平平平仄仄
這種句型可以變通為“平平仄平仄”,即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換。
這種格式在古今的律詩中常見,已經成為一種通行的格式。
如杜甫五律《月夜》頷聯和尾聯的出句:
遙憐小兒女,平平仄平仄
未解憶長安。仄仄仄平平
何時倚虛幌,平平仄平仄
雙照淚痕干。○仄仄平平
又如毛澤東七律《答友人》尾聯出句:
我欲因之夢寥廓,仄仄平平仄平仄
芙蓉國里盡朝暉,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如毛澤東七律《送瘟神》(其二)尾聯出句:
借問瘟君欲何往?仄仄平平仄平仄
紙船明燭對天燒。仄平平仄仄平平
這種格式大都用在尾聯的出句,但也并不全然如此,如上舉杜甫詩,頷聯也用;他的《登岳陽樓》首句“昔聞洞庭水”,也用這種格式。不過,這句的首字“昔”可讀平聲,因為五言句“平平仄平仄”的第一個字,七言句“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三個字,必須保持平聲,不能變通為仄聲。
4、仄仄仄平平
這種句型一般只是第一字變通,成為“平仄仄平平”。例句隨處可見,不再列舉。
從以上句型平仄格式的變通平看,“二、四、六分明”也不完全準確。上面的一式和二式,第四字的平仄都變了。可以這樣概括:五言句第二個字必須分明,第四個字可以上述一、三有變例;七言句第二、四必須分明,第六個字有上述一、三兩式變例。
拗救
(一)、仄平腳句型(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第1字、七言第3字必須用平聲(此處1、3字不可不論)如用仄聲既“拗”,前人謂之“孤平”(除韻腳外,僅一平聲。七言首字不論不計)這是詩家大忌。如在該處用了仄聲,就必須在本句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用一平聲字作為補償、補救,稱為“孤平拗救”也叫本句自救。如此處理仍屬合乎律詩之規定。孤平拗救的句子等于仄平腳句型的“變格”,其格式為(五言:仄平平仄平、七言:仄仄仄平平仄平);
*在句型(五言:仄仄平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此句型第4字(或3、4字)用了仄聲,拗救時可在對句(下句同一聯的)利用“粘對”的形式進行拗救,叫對句相救。但切記不可造成“四連仄”(利用規則第一字不拘平仄的說法);
*在句型(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該句型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用了仄聲,稱為“半拗”可救可不救。
*還有一些不常見的拗救方式,基本屬于變格句式,習練者可以初步了解一下,避免閱讀古人詩詞時對其格律產生誤解。
詳細舉例如下:
*本句自救
1、五律句
(1)平平仄仄平句,一字拗、三字救,成為:仄平平仄平,即前述二式。
(2)平平平仄仄句,三字拗,四字救,成為:平平仄平仄;但第一字須保持平聲,即前述三式。
2、七律句
(1)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一字拗,可不救,或救為:平仄仄平平仄平。
(2)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一字拗,可不救,或救為:仄平平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一字拗,可不救,或救為:平仄仄平平仄仄,或平仄平平仄平仄。
*對句相救
1、五律句
(1)平平平仄仄句,出句第一字拗,對句第一字救,成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只限于仄拗平救。
(2)仄仄平平仄句,如第三字拗,對句第三字救,成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這種情況屬半拗,也可不救。但是如第四字拗,則應對句第三字救,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2、七律句
五律句前加兩字,第一字拗,可不救;以下五字同五律句。
*本句自救又對句相救
1、五律句
仄仄平平仄句,出句拗救為:平仄仄平仄,對句相救為:仄平平仄平。
2、七律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出句一、三字拗救為:平仄仄平平仄仄,對句相救為:仄平平仄仄平平。
以上所介紹的,只是平仄格式變通和拗救的通用的情況,初學者能掌握上述變通和拗救的方法,對掌握平仄格式,已有較大的回旋余地。還有些不常見的變通,它們很罕見,屬于個別變例,不再詳述。我們初學者只需要掌握標題(一)的常用的“孤平拗救”就可以了,至于其它拗救方式比較煩瑣,習作時最好不涉獵。
古典詩人的近體詩(律詩和絕句),一般總是合律的。有時看來好像不合律,其實是利用了變通的規則,進行了拗救。讀近體詩和學寫近體詩,熟悉平仄的變通和拗救,會得到很大的幫助。
(二)、律句平平腳句型(五言:仄仄仄平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忌用平聲,否則末尾3個字都是平聲“三平調”是律詩之大忌;
(三)、律句仄仄腳句型(五言:平平平仄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如用仄聲既成“3仄腳”最好也要避免(必要時可以一用)。
總之,近體詩“律詩”是嚴格的律詩,除了允許變格和拗救之外,其他地方不得用拗,拗了無救。初學者最好先完全照正格寫作(按正格寫不會出現拗句的);熟悉后,順乎造句煉句的需要適當用拗救、變格及其它。
拗救是詩律給予作者的一定自由,相當于法律的“但書”,是格律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有利于寫得暢達,減免“削足試履”之苦。
*五、七言律句各有一種常用的變格句型、